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八十八章状元郎(上)

第八十八章状元郎(上)

    抱着一小木箱嘉靖老道赏的古玩字画,王道秋从西苑出来,回到了内宫监胡同,现在已是自己名下的小院时。此时已是太阳公公红着脸,正在向人们告别。

    一看到王道秋抱着只小木箱进来,此时正在水井边洗菜的秋嫂赶忙跑过来,从王道秋手里夺过了这只小木箱,并热情的讨好道:“老爷,这种粗活哪是您这样的贵人干的?老爷,以后有这种粗活,你让车夫放门口,招呼奴家去搬就可以了,可不能再自己干了!”

    自打这院的房主改成王道秋后,秋嫂就以“老爷”称呼王道秋,再也不叫王道秋为“解元公”了。

    知道秋嫂说的这些,就是这个时代的所谓上下尊卑,无关乎男女。于是王道秋被秋嫂从手里抢去了小木箱后,他也没有反手去夺回来。毕竟这样会让秋嫂很难做,秋嫂也一定会再来抢的。

    就让秋嫂抱着这只小木箱,王道秋问道:“我那几位兄长,现在都在家吗?”

    “不在,三位老爷都不在。老爷你刚被宫里唤去不久,朝廷那边就给几位老爷,送来了官服,说是明天要穿了去见皇上。那官服有冠、袍、衣、带、鞋,还有其他的小配件许多,可麻烦了。三位老爷在屋里折腾了好半天,他们越整越乱,奴家一个民妇,也不懂那些,帮不上三位老爷。于是三位老爷就一人抱着一套官服,去街上找成衣店的人帮忙去了,他们走了有小半个时辰了。对了,老爷,三位老爷把你的那套官服,也拿走了。”

    “哦,是这样啊!那行吧,随他们折腾去。对了秋嫂,你将小木箱放我房间床底就可以了。我出去买些酒肉,咱们晚上吃顿好的。”

    “真的啊老爷,您这请客,今天一定是有好事吧?听几位老爷说,今儿能被皇上召见的,都是考了前十的。状元、榜眼、探花郎,也都会在今儿皇上见过你们后,就会被定下来。老爷,你这请客,不会是……。”

    “嘘,秋嫂,我跟你说句实话吧,但你可不许外传呃!蒙祖先在天有灵,我今天已经被皇上钦点了今科状元,你手上的这箱东西,就是皇上赏的。”

    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再说这事儿,明天一早就会向天下公布,王道秋觉得没什么必要瞒。于是他就小声的告诉了秋嫂。

    而秋嫂一听自家老爷中状元了,自已从此就是状元家的下人了,她也是兴奋了,抱着小木箱,就高兴的囔道:“哎呀老爷,您是状元了,天上的文曲星啊!哎呦喂,奴家真是上辈子修了福了,要不然怎么有福气在状元家当下人。老爷,这大喜事啊!应当庆贺,应当庆贺。老爷您在屋里歇着,奴家藏完了箱子,就去街上买酒肉,不劳你费脚。”

    说完话,秋嫂抱着小木箱就往王道秋房里跑,临走怕王道秋自己去了,还支使小丫头三娘抱住王道秋的腿,别让王道秋跑了。

    小丫头三娘很听她娘的话,而且王道秋一直都很宠她,她压根就不怕王道秋。于是她娘一支指,小丫头三娘就迈着小短腿,一边“哇哇”乱叫着,一边“呵呵呵”笑着,跑过来抱住王道秋的小腿,不让走。

    小三娘过了年刚四岁,二十斤上下的体重,她那点份量,对王道秋丝毫起不到阻止的作用。王道秋一把抱起,抱着自己小腿的小三娘,把她举高高,逗弄着她,就快步出了院子。

    来到大街上,王道秋买了些卤肉凉菜,一坛五斤装的糯米酒和两只大肥鸡、一刀猪肉,又给小丫头三娘买了串糖葫芦。他就回了小院。

    回到小院,他自是遭到了秋嫂的一顿埋怨,不过王道秋不在意,吩咐了秋嫂处理食材,晚上这顿给孩子们留一大海碗肉和半只鸡,他就回了自己屋。

    王道秋的大方,自然又引得秋嫂是一顿千恩万谢,自她男人李二狗被调去南涧河工地后,他这一家子人就吃在王道秋他们这儿,自己家里都好久没开过火了。

    日暮时分,殷正茂他们在成衣店,让人把四套进士冠服都整理好,才回到了此时正弥漫着肉香的小院。

    一进院,他们没看到此时正躲屋里睡大觉的王道秋,于是他们就问秋嫂,王道秋回来没有。而这时秋嫂也发挥她妇女三八的本能,压着声音,把王道秋中状元的事,告诉了殷正茂他们。

    一听王道秋中状元了,殷正茂、袁洪愈、张居正三人,虽然对王道秋中状元,早有心理准备,毕竟王道秋是今科的会元,殿试又是前十,他中状元的概率很高。但当最后的结果出来后,他们还是有些难以接受。毕竟妒忌之心人皆有之,无关乎品德好坏。

    听了秋嫂的话,殷正茂他们犹自在那儿不愿意接受!就在这时,正好高仪从翰林院下衙回来。

    大明翰林院就是大明皇帝和大明中央的秘书处,各种机要文件和诏书,都是由翰林院草拟的。朝廷有什么重要决定,他们肯定比别的衙门先知道。于是一见高仪回来,殷正茂和袁洪愈、张居正三人,马上就围了上去。殷正茂拽着高仪的胳膀,急切的问道:“子象贤弟,良桢贤弟是今科的状元,这事儿你们翰林院知不知道?”

    “嗨,石汀兄,这为这事啊?你们仨一见到我,就把我给围上了,我还以为出什么大事了呢!原来就这事儿啊!”

    “什么?听子象贤弟你的口气,今科的状元郎,真的就是良桢贤弟。”

    “是啊!这事儿别的衙门知不知道,小弟不敢枉言。但这事儿,我们翰林院的人都知道。因为今天皇上召见完良桢他们殿试前十,就给我们翰林院下了道旨意,让我们草拟对良桢贤弟父母的恩赏。圣上赏了良桢贤弟父亲,一个同进士出身,赏了良桢贤弟母亲,一个六品安人。”

    “石汀兄你想啊,我朝女子的诰命,那都是按家中男人的品级封的。既然良桢贤弟的母亲,被赏了个六品安人,那么也就是说,良桢贤弟他肯定就是六品。而按着我朝的规矩,新晋的进士中,除了状元郎一人是从六品,其他的不是七品就是八品。所以说,圣上敕封良桢贤弟之母为六品安人,那就等于是点了良桢贤弟为今科状元。况且上面交待了,让我们翰林院,要在敕书上写明六元及第。六元及第啊!今科除了良桢贤弟这个会试的会元,谁还有可能是六元及第?”

    卧槽!禽兽啊!六元及第,还为自己的父母都讨了恩赏,这特么太让人嫉妒了,不能忍,不能忍!必须去揍他一顿,泄泄火气。

    于是被嫉妒的熊熊烈火,烧的整个大脑都忍不了的殷正茂他们三人。把手上的进士冠服,往高仪怀里一塞,他们自己就咬牙切齿,恶狠狠的冲进了王道秋那屋……。

    翌日黎明报晓鸡刚叫过头遍,习惯了点卯生活的高仪,就又过来拍门,把王道秋、殷正茂、袁洪愈、张居正给一个个拍醒,让他们快起来。

    王道秋起床洗漱完,穿上进士冠服,忍着昨天被殷正茂他们打的全身酸痛,就衣冠禽兽的跟着殷正茂他们,向紫禁城而去。

    是的,今天这大传胪规格太高,嘉靖道长他没敢把这么大的礼仪,再放在他住的西苑办,而是勉为其难的专门回了趟紫禁城。

    按着规矩,新晋的进士们进紫禁城,得走午门,也就是王道秋那小院,抬头可见的五凤楼。五凤楼离王道秋那小院不远,走个不到十分钟,也就到了。

    此时天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抬头五凤楼,没有白天的金色闪光琉璃瓦,雕梁画栋,华丽富贵。只是黑乎乎的一个轮廓,看着阴森森的。

    而五凤楼下,这时也整齐的排着两个长队列,一列是穿着朝服的文武百官,另一列则是像王道秋一样,穿着崭新进士冠服的新晋进士。

    殿试时排过一次队,大家都知道规矩,于是王道秋昂头挺胸的去站到了队伍的第一个,而殷正茂则耷拉着脑袋,继续去吊他的车尾。

    就这样,在一片死一样的沉寂中,等待了有半个小时,五凤楼上的鼓,终于在千呼万唤中敲响,“咚咚咚”三声浑厚的鼓响,在这宁静的黎明,这鼓声显得格外的震撼。

    三声鼓响过,深锁的宫门缓缓打开,文武百官,新晋进士,排着整齐的队列,严格走着官步,彼此保持距离,端着架式,一副叼样的迈步进入紫禁城。

    一进到紫禁城里,面前就是一片大广场,中间还有河有桥。披坚执锐的皇帝亲卫,拿着戈矛站在他们各自的位置上,嚊孔朝天,那小表情比文武百官们还叼。

    过了这个广场,进了太和门里,这里的卫士就更多了,还有拿着小本本、小笔笔的御史站在两侧,随时准备对官员们的言行举止,鸡蛋里挑骨头。

    看到有御史在旁边纠察风纪,王道秋忙昂首挺胸,官步也走的一丝不苟,深怕被人家抓了典型。毕竟他现在站在队伍的第一个,太显眼,没法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