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一百二十八章道德君子的空想

第一百二十八章道德君子的空想

    在通州忙活了一个下午,当日落前,王道秋从那些测绘专家手里,拿到了这片二万七千亩平原的测绘图。自己也通过这一下午的转悠,把这一片的地形、河流给弄清楚了后,他就回去了。

    骑马回到家里,就看见门房范二立在门口,一副局促的样子。那范二一见到王道秋他们回来了,这次倒很有眼力劲的,忙跑上来帮着王道秋牵马,方便王道秋好下马。

    见范二这老头,总算是有了那么点门房的眼力劲,王道秋心里很欣慰,一下得马来就问道:“范伯,今儿府上没什么事吧?”

    “哎呦老爷,今儿可真奇了怪了!打下午起不知怎的,就总有大户人家管家模样的人,找小老儿套近乎,还给小老儿银子。”

    大户人家管家模样的人,跟自己家的门房套近乎,还送银子。王道秋把范二说的这些,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他立马明白了,这应该是下月朝廷即将开始京察的消息,传出来了。

    此次京察四品以下的官员,将由都察院会同吏部共同主持。而自己恰恰就是现在的吏部第一副部长,那那些官员为了他们自己的乌纱帽,打上自己这个吏部左侍郎的主意,也就是自然了。

    明白了这些,王道秋就向范二问道:“范伯,那些人的银子,你收了吗?”

    “哎呦喂老爷,人家凭啥给我一个糟老头儿银子啊?別说是白花花的银子了,就是几个铜板,人家平白给的,小老儿也不敢收啊!所以那些人找小老儿说话,只要他们掏银子,小老儿推托不过,小老儿就跑回门房。咱府门口有两个带刀的锦衣卫小哥站这儿,那些人不敢靠近。”

    呵呵!门口有两个锦衣卫站宅门,这倒还有了辟邪的作用呃!听到范二说他推托不过人家送银子,他就躲回门房,而人家见府门口有锦衣卫,也不敢靠近。王道秋就在心里,感慨了一下锦衣卫的妙用。

    感慨完,王道秋又对范二说道:“范伯,你既在我这儿当门房,那我也当你是自家人,那有些事我就跟你实话实说了哦。朝廷下月就要开始京察了,所谓的京察,就是考核京里的那些官员是否称职,如果不称职,他们就会被罢官。不瞒范伯,朝廷这次京察要裁好几千人呢!这也就是说,这次京察后,会有几千名京官,丢了他们的乌纱帽。而此次朝廷负责京察的,就是都察院和吏部,而我就是吏部的左侍郎,也就是此次京察,能说了算的几个人之一。”

    “哦,原来是这样啊!老爷,小老儿明白了,原来今儿下午的那些人,都是替他们的主子,想来老爷这儿通门子的啊!还好还好,今儿下午的那帮人,小老儿一个铜板都没收他们的。否则,那不是把老爷你给害了吗?还好还好。”

    到底是京城里的土著,官面上的事他们还是见多识广的。王道秋把事情一说,范二他立马就明白是什么事了。而看到自己的这个门房,人虽木讷了点、也缺眼力劲儿,但在大是大非上却不糊涂,王道秋也是再次很欣慰。

    于是他又接着对范二说道:“这次京察要三个月,也就是说今儿下午的事,在今后三个月里不会少。这样范伯,明儿你去街上买张大红纸,差不多是科试放榜贴贡院墙上的那种大红纸。然后你把这张大红纸,贴咱家门口的这面墙上,纸下再备上笔墨。如果下次再有人过来跟你套近乎,塞银子,你就告诉他,只要他把他家老爷的官凭拿过来。然后再把他家老爷的名讳,现任何职,以及打算行贿给咱多少银子,都写在那张大红纸上,那他家老爷的贿银,咱府上就收了。”

    “啊!老爷,这样不好吧!这样一来,满京城的人是都知道,您受贿吗?”

    “无需多言,照做即可。”

    “是,老爷。”

    交代完范二,王道秋就大踏步往府里走,而这时的范二一边帮王道秋把马往府里牵,一边大声告诉王道秋,说高老爷今天带回来个客人,正在府里等老爷一起吃饭。

    范二口中的高老爷,说的是高仪,这王道秋知道。而高仪带客人回府?能被高仪这么谨慎知礼的人,带进自己府上来的人,而且还是今天。应该是今天和高仪一起,拿到天下五大肥缺之一的高拱了吧!王道秋这么想着就进了院。穿过前院进到中院,一进来,王道秋果然就见到了高仪领着高拱,一起在院中的萄萄架下饮茶。那二人听到脚步声,往院门口一看,见是王道秋回来了,他俩忙起身过来向王道秋行礼。

    今天王道秋帮他俩先向首辅严嵩,后又向吏部尚书喻茂坚,以及在御前向嘉靖帝和其他三个内阁大学士推荐的事。已经随着晋升他俩为吏部文选司郎中,吏部考功司郎中的上谕,一起传到了翰林院。

    因此今天下午,高拱和高仪一起入宫谢过恩,又去内阁和喻茂坚、李香那儿拜过码头,表过忠心后,高拱就随着高仪一起来了王道秋这儿,想跟王道秋一起吃个饭,表示一下感谢。

    高仪和王道秋一院里住着,也有几个月内了,他跟王道秋比较熟。而且王道秋早告诉他了,将推荐他去执掌吏部文选司或吏部考功司里的一个,所以现在他心里虽因为能拿到吏部考功司这个天下五大肥缺之一,而欢喜的不得了,但在面上他还能保持矜持。

    得了这么个天下中基层官员,人人羡慕的肥差,高仪在王道秋面前还能保持矜持,但高拱就不行了。今天自从小太监来翰林院宣旨,宣布他高拱将出任吏部的文选司郎中,负责天下文官的升迁调动后。当时就把高拱他给整蒙了,他跪那儿听上谕,当时就是灵魂三问,他是真难以相信,这天下最肥的美差,怎么会落到他这么一个,亳无背景的官场小透明身上。

    直到身边的翰林院同事们,一个个强颜欢笑的过来向他道喜,以及宫里传来消息,说是他在会试时的门生王道秋,在御前推荐了他,他这才相信自己这真是撞大运了。于是今天这一下午,高拱那心里都是有如火山喷发般,心中的那种汹涌火热,真是难以抑制啊!

    更何况今天下午,去嘉靖帝和各个大佬那儿拜码头,高拱还不得不强压住自己心中的那份狂喜,在大佬面前装孙子。所以现在,在名份上是自己门生的王道秋面前,高拱那热情是完全的释放出来,站在那儿讲话声音是又响又快,那份得意劲儿,尾巴都快翘天上去了。

    王道秋和高拱虽因为一场会试,双方有了个很虚的房师、门生名份。但王道秋现在官居正二品,而且高拱入职吏部后,还是王道秋这个吏部左侍郎的下属,更何况高拱这次的晋升,还是王道秋推荐的。

    可现在高拱却在王道秋面前这么翘尾巴,这把一旁的高仪看的很尴尬,有些后悔自己今天把高拱带来了。于是为了化解尴尬,高仪先强行把高拱拉回座位,让他坐下,别那么高高在上。然后高仪他就把话题岔开,以一种请教的姿态,向王道秋请教今后他们该以什么样的标准,为国选官。

    这个话题很实际,高拱也很想知道王道秋,在官员的选择上到底是着眼于哪方面,是德还是才。

    面对高仪的这个问题,熟读历史的王道秋知道,高仪和高拱这二人,在历史上都是很务实的人,不是那种被道德理想占据了整个脑子的卫道士。

    于是王道秋决定不在这二人面前玩虚的,给他们一点干货。清理了一下脑子里的思路,王道秋平静的说道:“千百年来,那些熟读孔孟圣贤书的士人们,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不切实际的道德冲动。他们希望天下人人无私无欲,遵纪守法,官员们能人人恪尽职守,大公无私,当皇帝的更要虚怀纳谏,心忧天下。总而言之,他们希望这天下的人,都能按着圣人先贤制定的道德标准做人做事。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些道德标准很美好,可自他提出来后的上千年里,有哪朝哪代做到过?”

    “所以这种道德理想纠其实质,他们虽看上去非常令人向往,可放之于现实社会中,就显得是非常天真了。过去的上千年里,我中华有一拨又一拨的道德君子,他们企图通过正心、诚意、修身而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可最后他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这又是为何呢?其实这里面的原因不复杂,因为能支配这个天下的力量,它从来不是什么道德而是利益,驱使世人去为一件事情付出努力的动机,只有极个别的人是出于自己的理想抱负,而绝大数人是出于他利已的欲望。这话说起来很难听,学堂夫子听了,一定是会上戒尺的。但这就是人性,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天下的真像。”

    “所以说,千百年来道德君子们,企图通过改造人性而改造天下的这个愿望,他其实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行不通的。这也是古来那些高举道德理想的君子们,会在现实社会中撞的头破血流的原因。因此我认为,要想让这天下变的更好,我们要做的不是什么声嘶力竭的去鼓吹道德,试图去改变世人的人性。而是应该去承认和尊重人有私欲,并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去制定一套实实在在理性的社会规则,让社会中每个人的私欲能与公共利益有一个完美的妥协。惟其如此,人的私权和社会的公利,才能不尖锐的对立。”

    “说实话高师,子象兄,我不主张公权过大,因为公权过大,那些手里掌握权力的人,就会动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去侵害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这种事是免不了的。不要指望什么官员的道德,从古至今,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官员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他们中能保持清廉的,从来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是万一挑一的绝对极个别,而贪官才是绝大多数。所以一个朝廷若允许过强的公权存在,那他离改朝换代也就是时间问题。这个事情说白了,就是哪天官员们的贪欲会超过社会的承受能力,以及老百姓还愿不愿意再忍一下他们。”

    “高师,子象兄,今天我这些话说的太离经叛道了,若这些话传出去,我王良桢必会不容于我大明士林。所以今日我所言的这些,还望你们不要外传。另外我申明,这些话将来若传出去,若有旁人问起,我王良桢也是不会承认,我曾经说过这些话的。我今日之所以要跟二位说这些话,我也是希望二位今后在为国选官时,不要光看那些官员的品行,更多的应该考虑一下官员们的实际能力。另外那些只有人品没有能力,做人过于理想化的官员,我希望你们能把他们调去司法、教育、财政这三个系统去,不要让他们去治理地方。”

    王道秋“吧吧”的说了一堆,在这个时空绝对是属于异端邪教的言论,这把高拱和高仪都听傻了。一时间两人都愣在那儿,有些反应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