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一百五十六章高拱入伙

第一百五十六章高拱入伙

    送走了怀揣一肚子坏水的马芳和戚继光,王道秋又去看高拱了。

    高拱这家伙这次也有够倒霉的,在鲁王朱观带着狗腿子,去灾民营里祸害人家妻女的时候。高拱他带着差役上去阻拦,并当众怒斥鲁王朱观,跟人家讲道理,可他忽略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这个事实。结果被高拱骂恼了的鲁王朱观,就当场让自己的狗腿子,热情的把高拱请去鲁王府“喝茶”了。

    作为朝廷钦差,赈灾副使,吏部文选司郎中,人鲁王没敢杀他高拱,但却把高拱关进了鲁王府的地牢,让高拱吃尽了苦头。

    更倒霉的是灾民暴起后,当时陷于鲁王府地牢的高拱,就又落入了白莲老大扫地王的手里。而且扫地王跟高拱,他俩还是河南新郑的老乡,高拱还因为成绩好,中进士当翰林,成了他们新郑所有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也是扫地王曾经高山仰之的对象。

    于是高拱落到扫地王手里后,扫地王就开始做高拱的统战工作,把高拱留在鲁王府里是先礼后兵,先金银美女说服教育,承诺高拱可以与他共富贵,在被高拱多次严词拒绝,伤了面子后。扫地王对高拱的统战工作,就改招抚为鲁王府原来的那些刑法,让高拱体验生活,教高拱做人。所以高拱昨晚,被从鲁王府地牢里救出来后,他就剩副皮包骨,全身没有二两好肉了。

    因为高拱昨晚被送来时,那身体状况实在是太差了,所以王道秋就吩咐了医匠治疗,让高拱好好休息,自己没有打忧。但今天有些事,他必须得去跟高拱商量。

    走到高拱营帐前,王道秋向值守营帐的军士问道:“高大人醒了吗?”

    “是,大人,高大人醒了,刚用过一碗稀粥。”

    “嗯”

    对军士“嗯”了一声,王道秋就径直进了军帐,而高拱刚才听到王道秋与军士在帐外说话的声音,现在他也是半躺着,头看向门口。

    王道秋一进来,高拱就咬着牙问道:“良桢,那帮匪首都抓到了吗?”

    “抓到了几个,不过匪首扫地王死于他们自己的内哄中,倒是便宜了他。”

    “哼,那个畜生,欺我太甚,罪当凌迟。”

    “好了好了,高师,此间事交给学生处理吧,现在紧要的事,是高师您将来的前途。”

    “我将来的前途,良桢此话何意啊?”

    “高师,你陷于敌手月余,中途匪还曾经将你拉出,在他们的万人大会上,让你为他们站台……。”

    “良桢,为师那是被迫的,每次他们都事先给为师灌了药,为师口不能言还全身酥软,只能任他们摆布。”

    一被王道秋提起那些自己身陷敌营时,不堪回首的往事,高拱是怒不可遏。一边大声为自己辩解,一边就要从床上爬起来。

    一看高拱如此激动,王道秋马上起身将其摁回床上,并说道:“高师,您别激动,您别激动。高师的人品,学生是信的过的,不过高师您现在必须马上返京。”

    “什么,让我马上返京受审,良桢你这叫信得过为师的人品啊?你这是怕受牵连吧?”

    “不不不,高师你不要误会,学生让您返京,不是信不过您,更不是怕受您连累。而是您要把您身上,从贼的这个嫌疑洗涮干净,那您现在就必须返京。”

    “我现在必须返京!良桢你身为朝廷钦差,中原总督,山东巡抚,难道这事儿,你不能调查处理吗?”

    “高师,学生身为钦差,你的事学生是能调查审理。可满朝文武都知道,您是我王良桢会试时的房师,如果您这事由我来调查审理,给出结论。那现在是没事,可以后呢?如果高师您以后若只是个四五品的小官,可能不会有人拿这事来构陷您。可您以后若想位高权重,入阁拜相,您说到时那些跟您抢位子的对手,他们不会拿这事来搞臭您的名声,到时他们不会说,当年是我这个学生,包庇了您这个房师?”

    高拱是个权力欲极强,天天强烈要求进步的人,在历史上为了权力,高拱他甚至不惜抛弃自己那一贯的原则,谄媚皇帝,勾结江湖骗子卲大侠,结交道士和太监。可以说高拱他不爱钱,不爱女色,但权力是他的至爱,没有权力他生不如死。

    于是现在王道秋把道理一讲,想着那给自己政治对手,留这么大把柄的可怕后果。这一下子高拱是立马急了,他焦急的对王道秋恳求道:“良桢,你现在能安排船送为师返京吗?我要去御前自辩,我要自请三法司会审。”聪明,聪明人果然一点就透,看高拱顿悟了,王道秋也是欣慰。他先是表示自己马上就会安排船送高拱返京,然后提醒道:“高师,您现在的这副惨样,就是最好的证据,尤其是您这一身伤。您全身新伤老伤密密麻麻的,这是您一直在遭受贼匪毒打的铁证,也是您没有从贼的铁证。”

    “毕竟如果您要真是从贼了,那那些贼又怎么会一直殴打您?所以高师,您返京后,不管在御前还是在三法司会审上,您都要把衣服脱了,把您这一身伤给皇上、给朝堂诸公看,并请求仵作验伤,让仵作写上验词,证明您这一个月里,一直在被贼毒打。高师,学生提醒您,不要认为人前赤身裸体不好意思,要知道您现在要是不好意思,那以后您可就说不清楚,后患无穷了。”

    说完话,王道秋就看着高拱,等着高拱的反应。高拱没让王道秋失望,在听完了王道秋的话后,他基本上没做思考,就冲王道秋咬着牙,恶狠狠的说道:“朝堂险恶,我豁出去了,宁愿这张老脸不要,也不能给那帮屑小留下囗舌。”

    见高拱明白了,王道秋也不再犹豫,让高拱在这儿休息,他去外面吩咐船。

    可就在王道秋说完话,准备起身告辞时,高拱一把拉住了他,并说道:“良桢勿急,为师有些话,还想对良桢说。”

    “学生不走,高师有话,但说不妨。”

    “呃是这样的,我听说昨日一战,我官兵俘获乱匪七万余,在对这些乱匪的处置上,为师有些想法想告之于你。良桢,为师身陷匪穴一月,所以为师对那帮乱匪还是非常了解的。这帮乱匪以那些灾民青壮为主,他们是最先起来杀官造反的,也基本上全是自愿的。因此这帮人反判朝廷的意志,在乱匪中最为坚决,所以这帮人万不可留。”

    “除了那些由灾民组成的乱匪,还有就是本地的这些乱匪,本地乱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乱匪鼓动先期加入的,这类人基本上就是地方上的泼皮无赖。毕竟一个老实安份的良民,他即使是对鲁王、对官府再不满,他也只会在背后发发唠骚,你再鼓动他,他也没胆去干那把脑袋别裤腰带上,杀官造反的事。”

    “所以良桢,那些在你带大军过运河之前,就受乱匪鼓动自愿加入的人,也绝不能留。本地乱匪中,除了那些自愿从匪,想乘乱捞一把富贵的泼皮无赖外,那剩下的就是你带大军到来后,被乱匪强逼着入匪的人了。不瞒良桢,那些白莲邪教,他们刚开始拉人入伙时,并不强逼,只是派些嘴皮子利落的,去挨家挨户动员鼓动。后来良桢你带兵过运河,摆明是要进兵围剿了,那些白莲邪教拉人入伙,才用上了强。”

    “当时城内的强征不说,城外的那些农户,乱匪把他们地里的庄稼和农舍全点了,让农户没吃没住,只能跟着乱匪们进城讨口吃的。逼农人入城后,乱匪们再强行把这些农人打散,分拆到乱匪的各个行伍之中,去充当炮灰。正因为这些人都是被逼的,他们并无意对抗朝廷之心,所以良桢你这次才能这么容易就打进城,才能以万余兵马,就俘其七万余众。因此良桢,为师想向你建议,对俘虏的这些乱匪,你要区別对待。以你带兵过运河为限,在你带兵过运河之前就从匪的,立斩。在你带兵过运河之后才被逼从匪的,赦其无罪。”

    区别对待,以自己带兵过运河为时间线,之前就从匪的“斩”,之后才从匪的“赦”。这合理啊!毕竟杀官造反这事,对于种花人来说,普通小老百姓但凡有口吃的,能活,你就算是把大道理说破天去,就算再动员他,他也是没胆去干,这种把脑袋别裤腰上的事的。

    而能被动员起来,去干杀官造反这事的,只能是那些想乘乱捞一把,胆子大的地痞流氓,因此杀了这些人,就等于是为民除害,给地方上大扫除。

    想明白这些,对于高拱的提醒,王道秋也是深为感激,起来对着高拱就是一揖。

    从高拱的军帐中出来,王道秋马上就是先安排船,赶紧送高拱返京。然后他再让亲兵,去把现在正忙着给手下人分钱的马芳、戚继光叫过来,布置对俘虏们的大开杀戒。

    马芳和戚继光被叫过来后,王道秋把高拱的建议一说,马芳和戚继光马上赞同,并根据他们多年从军,处理战俘的经验,给王道秋献上了甄别俘虏的办法。

    三人商量了定,马芳和戚继光就去调集了官兵,将那些被绑着的俘虏团团围上后,他们先骗俘虏们说要遣返回原籍,让俘虏们按官各个举旗官兵,报的某某县某某镇的名字,到那面旗子下去集合,以此先把原先的那些灾民和本地人分开。

    当把这两伙人分开后,由灾民变成暴民的那帮人,当即就被官兵们给押解走了。而那些本地人,官兵们则要求他们全部坐下,然后一个个说自己是什么时候入匪的,有谁可以为证。

    就这样王道秋和马芳、戚继光,先把那帮由灾民变成的乱匪,以遣返他们回原籍为借口,把他们骗到了京杭大运河边。然后官兵们围着这些,被绑缚双手的二万多由原灾民变成的乱匪,就是一阵砍杀,顿时杀的是人头滚滚,惨叫连连,日月无光。一时间血水将这大运河染红,二万多尸体更是堵塞了大运河航道。

    以致于后来运河两边的官府,都纷纷上表谴责王道秋这种管杀不管埋,搞的他们那儿运河里,时不时就有漂过来的尸体,害他们成了捞尸工,害运河两岸的人民,再不敢吃运河里鱼虾的这种不负责任,不注重环保的行为。

    运河两岸地方政府异常气愤,不过嘉靖帝接到这事的通报后,倒是在私下里大赞了王道秋,认为王道秋这是在杀鸡儆猴,是在让那些宵小知道反叛朝廷的下场。

    当然这事后,在嘉靖帝心里,对王道秋也是更放心了,毕竟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古来有那种想法的人,都会在人前装“刘备”,借以收买人心。而不会像王道秋这样大规模屠杀俘虏,让人认为他这人没有信义、凶残成性,是个畜牲。因此王道秋杀俘这种可惹天怒人怨的行为,在嘉靖帝看来,就是没有那种想法,十分忠诚的表现。

    于是王道秋对俘虏大开杀戒这事,事后嘉靖帝明面上,下旨申诉王道秋,让王道秋好好做人,要爱民如子,以此来向天下彰显他嘉靖帝是个爱民如子的仁君。但私下里,嘉靖帝却让近侍太监去山东,给王道秋传口谕,让王道秋在对俘虏一事上便宜行事,不可心慈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