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二百四十五炮火洗地

二百四十五炮火洗地

    翌日一早,战舰扬帆进入湄南河,这湄南河不愧为暹罗第一大河,身处于多雨的热带,它的水量是非常充足的,河面宽至少有七八百米,看着倒是有些浩瀚的样子。

    站在大明水师旗舰的船头,吹着江风,两岸秀美的热带风光,倒是美如画。只是两边河岸上,跟着舰队一起奔跑的大队缅军和战象,有些煞风景,提醒王道秋这不是什么新马泰十日游,而是战争。

    大明和缅甸现在处于交战状态,莽瑞体与大明有杀父之仇,大明军队驻扎于曼谷湾,他自然不会没有防备。毕竟曼谷离现在的暹罗首都大城,它的直线距离只有八十公里,若在后世,汽车一小时的事儿。

    所以在王道秋到曼谷之前,莽瑞体就在曼谷周边布置了两万多军队,负责监视明军。他准备集中主力,先灭了暹罗,然后再回师赶明军下海。可是莽瑞体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明军就这么点人,而且又没有战象,居然还敢主动北上攻击他。

    就这样王道秋率领明军北上后,负责监视明军的那些缅军,就只能一面派人赶紧去通报莽瑞体,一面两万大军分在湄南河两岸,跟随监视明军北上。

    河两岸的缅军,或跑或骑着大象,对明军怪叫着,做着各种挑衅的动作。不过王道秋为了掩藏实力,好到大城后给缅军来个猛的,他就下令不许攻击河两岸的缅军。

    反正这湄南河宽七八百米,舰队走中心航线,舰队离河两岸都至少有三百米以上的距离。在这距离上别说弓箭、火绳枪了,就是投石机也打不到。所以只要不答理他们,缅军也就是在那儿自娱自乐,白出一身汗。

    站在船头看着两岸热带风光,和两岸缅军的各种形体艺术,怪声怪叫。刚开始王道秋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不过随着时间长了,也就看腻了没意思了。

    这时候王道秋就开始抱怨起这船速了,木帆大船在海上,凭着海上的大风,时速也就十二至十八公里,进入这湄南河后,只凭这点江风和自己划浆,时速下降到十公里左右,也就姚大胖那冲刺时的感人速度,真特么慢啊!

    看着这船队的龟速,王道秋不觉就开始吐槽起,后世的那些傻缺来。玛德,还说什么郑和当年下西洋的时候,那船队宠大,最大的船排水量上万吨。

    玛德,在蒸汽机、内燃机出来之前,仅凭海上的那风力和水手划浆驱动。万吨轮!它能在海上是个什么速度,蚂蚁爬的也比它快吧!

    就像后世十八世纪英法争霸,法国就造过一艘五千吨级的风帆战舰,想凭着船大多载炮,在海上建立优势。结果这船仅岀海一次,就回来当训练舰用了。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船太大,风力根本无法保证它的速度。航速慢、机动性差,在海上跟人家干,打赢了它追不上人家,没法抓俘虏。打输了它跑不掉,只能乖乖当俘虏。而且为了与他一致,舰队的其他船,都要降低速度,大家一起龟速。所以法国这艘五千吨级的风帆战舰,仅出海一次,就只能回港口,以后只用来当训练舰了。

    所以后世那些傻缺说什么,郑和坐着万吨轮下西洋,那请问郑和这万吨轮,它是靠什么驱动在海上航行的?常识,常识啊!

    人类大航海时代,使用风帆船二三百年的经验,风帆船超过三千五百吨,就没有什么实际使用意义了。因为船太大,风力就没法保证它的速度。

    就像现在王道秋的这大明远洋舰队,最大的旗舰也不过就是二千四百吨级,其它的战舰最大的也就二千吨级。这么小的战舰,在海上最大的时速也不过就只是十八公里。

    如果是万吨轮这么大的船,靠风力航行,那他在海上的速度,可不就是蚁蚂爬,爬一百年也不一定能从长江口,爬到珠江口吧!这种速度的船,从长江口运货一次去珠江口,要上百年,那它还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

    心里吐槽着后世那些除了激情,其他啥也没有的傻缺,王道秋看厌了两岸的人和风景,就回自己的船舱里去打开两侧的窗,吹着江风睡懒觉了。大城离曼谷入海口直线距离八十公里,凭大明舰队十公里的时速。在清晨出发,下午三四点的样子,就看到了大城那巍巍的城墙。

    不过大城城墙离湄南河道也就两三百米,且有水道经水门可以入城。所以莽瑞体当然不可能,让明军舰队靠近大城城墙,去与城内的暹罗军会师。于是他早上一接到曼谷那边传来的,明军舰队己经北上的消息。

    他就马上组织自己的二十万大军,驱赶着几十万暹罗老百姓,堵塞这离大城有五六公里,下游的湄南河道了。等王道秋到这儿的时候,拦在王道秋前面的湄南河两岸,就各有一条深入河岸两百多米,宽四五百米的堤坝,堤坝上还竖立着一排排高大的投石机。

    湄南河面总共才宽七八百米,这被两堤坝吃掉了四五百米,那河道也就剩三百米左右了,现在大明船队若通过那里,舰船离两岸就只有一百五十米左右的距离,己经是在对方投石机的射程之内了。

    而且在这两座堤坝上,除了投石机,对方还布置了大量的弓箭兵,燃着一堆堆的篝火,这明摆着就是准备向大明舰队射火箭烧船。

    除了这两座堤坝上的军事布置,在堤坝后面的河岸边,缅军还有站得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军阵,前面打头的是上千头大象。

    看到缅军这布置,王道秋嘴角露出了残忍的笑,他对身边的欧阳俊卿下令道:“先别管那两座堤坝,传令下去,大炮先轰击那些大象。记住,炮火不以炸死大象为目的,而以惊吓大象为目的。我很想看看,上千头大象一旦受惊乱跑,排在大象后面的那些一排排步兵,被大象踩成肉饼的样子。”

    “喏”

    得到王道秋的命令,欧阳俊卿忙就下去,让信号兵去打旗语,通知各舰了。

    没过一会儿,整个舰队二十余艘战舰,上千门火炮,就在旗舰信号兵的指挥下,一齐向湄公河两岸缅军的象队轰去。

    千炮齐发,那排山倒海之势,那上千枚装了黄色炸药的开花弹,在缅军象队之前,在缅军象队之中爆炸。

    那腾起的浓烟火光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以及因爆炸而引起的大地巨烈颤动。顿时就把缅军那上千头大象,惊的是跟得了失心疯似的,狂吼着踩踏着缅军步兵的身体,四处乱奔。而坐在大象上的那些缅军象兵,现在能不摔下来就不错了,至于说什么控制大象,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话。

    而看到十几万缅军在大象的踩踏下,鬼哭狼嚎的四处逃命,王道秋还很坏的让炮火自由射击,东一炮西一炮的,能炸死几个无所谓,只要能惊吓到大象四处乱跑乱踩就行。

    十几分钟的跨时代碾压,当王道秋下令停止炮击,硝烟被江风吹得无影无踪后,王道秋面前的湄公河两岸,此时己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看着远处缅军,那渐渐全部没入热带雨林的身影,王道秋下令舰队通过这一段河道,向大城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