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南宋遗民 » 第六章 小试牛刀

第六章 小试牛刀

    在贸易市场上,陈文远的队伍渐渐打开了名气,积攒了不少财富。正所谓有钱无锁就会被贼惦记,在陈文远的思想灌输下,宋人这次也是吸取教训了,发财的同时也不忘扩充军事实力。除了舰船数量,还从新来的难民中选拔了几十名青年人充实军队,人虽少,却也聊胜于无。同时还养了一支三百人的土著雇佣军。虽然加起来也才千把人,但对外号称还是三千劲旅。

    怎么保持战斗力呢,那就是再去当别人的雇佣军,哪里有纷争,哪里就有龙渊营的身影。咱也不图钱,就是为和平而来,为弱者伸张正义。

    之所以还要雇佣那三百人土著军队,主要是为了知己知彼,也不指望他们去卖命,就是没业务的时候,与自己的龙渊营搞搞对抗,搞搞攻防,时刻保持能战的姿态。

    这期间也没造成多少战斗减员,那是为了保存实力,往往出工不出力,见机行事。如果对面太强,就躲在远远的地方摇旗呐喊、击鼓助威,最多也就是按最大射程的角度放点箭,毕竟几乎算是免费的劳动力,雇佣方的酋长们也不好计较啥。要是优势在自己这一方,那就胆子大一点,多多少少能加速对方的溃败。

    “观摩”了多次战斗,宋军感觉这帮水猴子战力可不比蒙古铁骑差,而且历史上还有宋朝被跤趾国屠掉一个边城的先例,虽然不是一个族,但都在一个片区混,战斗力也差不到那里去,所以还是小心为妙。

    “用同时代的技术去打仗,只能是拼国力、拼体力、平谋略,这些方面我们底子都太弱,慢慢发展也不知等到猴年马月了,必须要有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去打破平衡,才能形成降维打击,达到以一敌十、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日子里,陈文远不断思考着,从脑海中不断翻找着能够快速运用的技术。

    “海战,靠的是船坚炮利,那就从大炼钢铁开始吧!”陈文远突然来了灵感。在他的动员下,全岛开启了大炼钢铁运动。虽然全体军民都不懂怎么弄,听得也是有些云里雾里,但这么多事情经历下来,他们对陈将军这位领袖的英明睿智、高瞻远瞩,还是有着充分的认同。不管是啥,卯足干劲整就是了。

    对于炼钢这事儿,陈文远也不懂具体技术,但大致知道原理,含碳的比例要合适,反复捶打便成了钢,再加些金属元素就是各种不锈钢。现在没那基础,先炼出普通钢就不错了。于是给了基本思路,让铁匠反复试验所谓的土法炼钢。

    陈文远告诉铁匠们,他们需要的材料是粗石灰、铁沙、木炭、以及水,而这些东西都能在岛上找到。他让他们把石灰和铁沙混合在一起,再加入足够的木炭和水,让它们充分混合。接下来,他们需要一个大铁锅,把混合物倒入锅中,点燃木炭,不断搅拌,保证材料充分混合。

    在高温下,石灰能够吸收硅酸等杂质,木炭则能够提供足够的碳,使铁成分达到炼钢所需的比例。铁匠们需要不断地捶打这个混合物,用铁锤敲打,翻动,重复这个过程数次,才能使铁成分达到足够的浓度。如果过度加热,材料就会变得太脆弱,而如果不加热到足够的温度,铁中的碳含量就不够,不能成为钢。

    这样一来,岛上铁匠们便开始了尝试,经过无数次实验,他们终于成功地炼出了第一批钢。尽管质量不是很高,但足以用来打造一些简单的农具和武器,如锄头、镰刀、弯刀等。这种土法炼钢的方法,虽然比不上后来的高炉冶炼,但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了。

    等钢的产量上来了,就着手制作钢枪钢炮,以前也有土炮,但是笨重又容易炸膛,用钢材制作这些可以减少炸膛的概率。为了增加射程和准度,陈文远又想到了添加膛线,但是工匠们并不理解他的想法,他一个文科生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也就只知道个膛线,就说要让子弹或炮弹沿着一个方向自转,这样可以飞的更远、更准,剩下的只有交给工匠们瞎琢磨了。

    另一方面,陈文远又想到了用铁皮包裹船身,加上一些尖锐的尖角,制造历史书上的铁甲船,也不知道耐不耐撞,先弄了两艘试试效果。

    又是大半年过去了,在全岛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努力下,他们造了两艘主力舰,全部用铁皮包裹,船舷两侧都加上了一排新铸造的小钢炮,不多,也就十来门。

    船头船尾各一门大钢炮,威力要强一些,还能缓慢转向。所有炮的顶上都加了一层棚顶,尽量防止流矢等武器对炮兵的伤害。小型舰船方面,加上以前原有的,也有五十多艘了,这规模在当地也算很有实力的了。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陈文远这股势力很快就引起了猜忌,其实也不算猜忌,毕竟那是陈文远的真实意图,就是当上区域霸主。这就看大家能不能识趣了,如果愿意共存,那就分你一杯羹,如果不能,那就不客气了。显然,人们往往不甘心失去已有的。于是实力较强的巴松朗部落纠集了五六个小部落来这边找茬,什么鹅丢了、狗跑进来了、人不见了,总之就是要来营地“调查”一番。那么,就开打吧。

    打头阵的居然是租给自己海岛的巴拉望部落,对于陈文远一方一直以来的虚张声势,酋长阿都拉还是挺忌惮的,毕竟自身实力比较弱。没办法,碍于背后更大势力的施压,也只好硬着头皮上。

    由于长期的实战锻炼,陈文远的水师对渤泥族的这些部落战法早已熟门熟路,也研究了专门的应对之策。

    渤泥族的战船比较小,只能承载十来个人,但是快,机动灵活,远战靠弓箭,近战靠登船肉搏。弓箭不可怕,宋军这边也有弓箭,还有大炮加持。怕的是他们登船,渤泥人身姿矫健,小船操控又灵活,登船很容易,肉搏起来宋军可能要吃亏。就算不被碾压,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是不值当的,毕竟底子薄,耗不起。

    针对巴拉望部落的作战特点,陈文远也对己方战船做了进一步优化,就是在两艘主舰上再加一道“防护网”——用钢条编的栅栏,顶上还带尖儿,防止渤泥族战士登船近身。同时,还加了新式武器——“火龙箭”发射系统。

    所谓“火龙箭”,其实就是类似于烟花,俗称冲天炮,在火药的外缘裹上一层铁砂,也不敢裹厚了,不然飞不远。炸开的时候,影响范围也有好几米,就算不致命却也肉疼,要是伤到眼睛,那就废了。

    至于用法,当然不是一人一个的单发,那效率太低,说不定稍微伤到一点,人家就窜水里躲着去了。得整个发射车,等靠近的时候瞬间连发,全火力覆盖。在加上船舷那一排准头还不算高的小钢炮,虽然杀伤力靠运气,但山崩地裂、震耳欲聋的音响效果瞬间拉满,听着也是让人心惊胆战。

    战斗正式打响,宋军两艘主力战舰靠着坚固的防御在前面横冲直撞,吸引火力。其他的小型舰船在远处等候收割果实。

    结果当然是巴拉望舰队被打的人仰船翻,尊贵的酋长大人也被俘虏了。其他几个小部落的舰船见势不妙,一溜烟跑了,带头大哥巴松朗部落为了不过于丢面儿,抵抗了一阵,也跑了。

    这位被俘的酋长,平日里看似心慈面善,但有些过于贪婪,所以对自己的臣民并不太体恤,赋税多、劳役重,大家对他也没什么好感,所以他落难了也没几个人想着去救他。这当中当然也少不了陈文远他们的暗中挑拨,也就是大力的宣传平等思想,揭发酋长极其家族、亲臣的奢靡生活,激起广泛的不满。

    对于酋长阿都拉,一套丧权辱“部落”条约早就准备好了:酋长极其家族可保留方圆5里的土地作为生存基础,其余土地,包括土地上的人口,都必须无条件卖给宋军。当然,手头是紧张的,得分期付款,期限五十年。

    “什么?租行不行?租,岂不是还要还?”

    “你以为你还有谈判的资本?拿着这堆金山银山,够你们一大家子花几辈子了,还有什么不满足?我们还不够温柔吗?”

    这一连串的灵魂拷问都让酋长无言以对。

    就这样,以陈文远为代表的宋军获得了大片领土。考虑到改朝换代可能出现的人心不稳的问题,立即大赦“天下”,免税三年,三年后赋税减半。这项举措得到了空前的支持。之所以敢这么减免税赋,因为对外贸易才是陈文远他们收入的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