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重生汉末定乾坤 » 二十二:竭尽所能

二十二:竭尽所能

    豫州城头的招贤旗一直高挂,荀彧钟繇等人天天在堆积如山的案牍中披星戴月辛苦批阅大大小小的事务。反倒是李逸这个州牧,比较轻松些,每日除了固定到州牧府听取荀彧等一个时辰的汇报,便是由典韦率亲随陪同到各郡县走访巡查,检验各地垦荒屯田和兴修水利的成果。再不然便是到军营和器械司查看军事训练、检查各种工具器械的研发制作和改进。

    这日亲自与百姓一起在田中劳作一天,打马回州牧府,刚到城门内,见审配在招贤馆往外走,便上前询问道:“州府招募贤才一事如今是何情形?”审配见问忙道:“回禀主公,自招贤馆开始登记招募有识之士,确实募得一批可堪任用的贤才,其中不乏可用做县令之辈。”

    “甚好!”李逸赞了一句,然后略作沉思又开口道:“而今豫州百废待兴,事务繁重,然豫州府衙可堪大用之人,也不过正南与文若寥寥数人。汝与元诰尚且要与公达参赞军务,却是劳累!正南可有何良策能将政务化繁为简否?也好使公等能多些时辰稍作歇息,若汝等累垮了身体,本侯却是得不偿失了”。

    审配闻言心中感激,略作沉思道:“如今诸事方始,百业方兴,政务繁多不可规避。事无巨细皆由州府逐条批阅,逐件审查尚怕有纰漏。待一应政令行成自然,或可稍减州府压力。配等能得遇主公此等明主实乃幸事,岂可贪图安逸而懈怠政事?诸公无需为配等担忧。”

    “哎..,岂能不忧?这军务招募训练有高顺文远诸将轮调,倒也轻松。然一应政事本侯全赖公四五人,奈何豫州府衙可堪大用之文士紧缺,本侯虽心愧诸公等,实在无计可施。”

    “主公,配有一计或可使州府府衙稍减政事批阅又不易有所遗失,还可加大对各郡县政务之了解,只是此计尚需完善。”

    “哦?快说来听听,本侯与正南参赞一二。”李逸闻听有办法,当即目露精光追问道。

    “而今豫州下辖汝南,颍川两郡并鲁、沛、梁、陈四国计有九十七县。六郡之太守虽暂由配与文若等分掌,然因州府政事所累,各郡政务平日多由郡丞署理上报,各县县令与县丞,又多为本县公推之人所任。如此一来难免有所疏漏,各县也难免有政务不清之漏”。

    “正是如此,县令一人执掌一县之政,若有心欺瞒,贪腐,则州府不易查察。”李逸担忧道。

    “配之愚意,自郡治始,除太守处置政事,郡丞辅助之,可另任郡督、参议各一。各县亦如此效法。再者,可使县令易地任用,不可使之祖籍任职。县之一级除县丞为本县聘任外,应杜绝县督、参议、与县令为一县之籍,如此可免三人结党,而使互为监督。郡亦如此。”

    “嗯!有道理!”李逸赞同道。

    “若如此,县之政事虽仍由县令裁处,然处置之时除县丞辅佐,还应有参议同知共处,三人达成共识则此政可施,或三有其二认为可行方可施政。施政同时需三人齐具名行文上报太守府知晓备录存档批复。有其一反对者也需另行文阐明原委上报太守府参知。郡太守府亦效法上达州府署衙”。

    “好!如此一来,三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仅可杜绝太守、县令独掌政令权柄,也可避免官员以权谋私之事,还可集思广益、增强郡县政务之全面。好!”。李逸称赞审配的想法。

    “诸公勿急,配还有言,方才所议不过守令与丞、参议之用。还应设郡、县督一至二人。督为监督查察之意,县督也常驻衙门,需逐一核查、记录所有政务,案卷、甚至财物之用之详尽,另单独封存并使快马上报,郡亦行此法。待时州府署衙可据三员之行文辅以督员之记载行文相对照,自可知此议到底为何,又是如何施行之,并尽快给出批复。如此一来府衙政务批复势必更为快捷精准。”

    “嗯!甚好,州府署衙便设政务署,选拔十名文吏每日整理具节各郡文书。由荀彧、逢纪、钟繇、与汝轮班当值,以荀彧为首。可调沮授去军务署参赞军机,协助公达元诰。”

    “诺!”

    “另,县令为三年一任,参议为两年一任!督员为一年一任。县丞便在当地推举,五年一任,且县丞满任后可由官府拨田五亩为奖励。卸任之县丞不可连任。县令、参议皆任满皆需与别县打破轮调。不可使之就地连任”。

    “主公英明”!审配不失时机地拍了个马屁。

    “至于各郡么?郡太守自然由朝廷任派,然郡丞、参议、督员皆由我豫州州府任调。”李逸略做沉思道。

    “主公,郡之参议与督员皆易摆布,若州府任用调动郡丞、恐朝廷见责.....”。审配提出此事是因郡太守由朝廷直接下诏选任、而郡丞也多为朝廷任用或太守自行举荐。州府无权自行任免。

    “无妨!一则本侯除了这豫州牧之职务,还是朝廷任用之开府前将军,父城侯、监领豫州一应军政!若以军情之故任免调用郡丞、朝廷也无法见责,更何况,太后此时在许昌!且太后一直未诏令天下承认当今献帝为正统,若朝廷到时果真因郡丞任用而责问,本侯便推说已奏报太后知晓便可推诿。日后行文其他诸州时,凡重大事务皆需文内添加已奏闻太后驾前之语。”

    “诺,主公心思敏捷处事圆润,配不及也。”

    “呵呵,先生过谦了。”李逸笑道,然后话锋一转又开口道:“本侯有一意,下月本侯将传告各处,与阳翟长公主成婚,且同时纳娶王司徒之女貂蝉为平妻。”

    “配先恭贺主公齐人之福成婚大喜。”审配笑道。

    “哈哈,本侯欲借婚宴之时同时延请天下贤士到豫州,举办一场谋论!便以治国为题使贤士才子各具文章,择其优者奉赠巨金。”

    “哈哈哈,主公高明,欲以此延揽天下英才入豫州,此计前无先例,天下贤达必深感主公求贤若渴之意,纷纷投效。”

    “哈哈,但愿如此。”

    “预祝主公得偿所愿,再得大贤,届时三元高照多喜临门”。

    “承先生吉言!如此劳烦先生与文若等商议布置。”

    “诺!”

    当下两人大笑回转州府衙门。审配便直接一头扎进署衙,与荀彧、逢纪等商定政务调整,选用参议督员之事并商讨主公大婚同时选贤之事去了。

    荀彧闻听主公欲借大婚之事延请贤达做大比。对审配、沮授等人大笑道:“主公行事总出人意料,多有违常规缺多有出其不意之效。此次欲借大婚纳贤,可见主公爱才之心求贤若渴。”

    当下审配也含笑将主公怜惜诸人劳累,因此提及郡县政务变更之念等详尽转述与诸人。荀彧叹道:“主公虽年纪尚轻,然心智异于常人,更是爱才如命,怜惜军士尊爱署僚,且难得其心怀天下胸有大志,我等得遇此等明主,实乃幸事。能随主公驱驰,必不负我等一身所学。”

    田丰也含笑道:“主公从谏如流怜惜我等,我等更应鞠躬尽瘁为之甘效犬马。”

    “君以国士之礼相待。我必以国士之礼报君!荀攸此生必不负主公。”荀攸有些动情开口道。

    “然也!主公仁德之辈,胸怀大志又智勇齐备,实乃不可多得之贤主。沮授一生所学奉于此等明公,不枉此生也。”

    “呵呵,非逢纪夸口,若公等各展所学辅助主公,则主公必可成大业!虽羽化成龙不足为奇,况主公本便是蛟龙之资?”

    “元图此言虽有大逆之嫌,然公所言亦琳之所想!我主仁德,实有大道之风”。一向寡言之陈琳竟立起身来郑重的如此说道。

    “呵呵,孔章兄因何今日竟也如此失态?”钟繇轻笑道:“有道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主公是何心思尚未可知,我等何必在此为他招嫌隙?然,我主虽年轻,却是当世天纵之才,且不论主公之心思为何,钟繇愿为之驱策,纵死无怨”。

    “呵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荀攸双目凌厉,含笑道。

    荀彧含笑不语,眼中流露出一丝挣扎,片刻后便似乎下定决心般,再无丝毫犹豫之情,而是一道坚毅之色布满那面庞。嘴角含笑的扫视众人一遍,坚定的道:“既如此,为主公之大业,还请诸公竭尽所能,与荀彧一同,鼎力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