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青葱岁月 » 第二十九章 珠算课程

第二十九章 珠算课程

    第二天上课。潘大林将一学期的课本,一古脑儿地发到每个人手中。

    打开书本,每个人看到了陌生的课本。课本透着的油墨味,新鲜得有些刺鼻,特别是下方印着的“理工科专用”的字样,分明与中学课本多了不同。

    每个人打量起了各种课本。厚重的数学、物理和化学,以及语文、英语课本,封面是黑白色的;余下彩版的封面,包括经济学,课本出奇地大,一只手无法握住。

    每个人对着大课本新奇,翻开看了看,一本《高校体育》印有全彩色的封面,漂亮异常。翻开来,里头有图解和分阶动作,一看就是男生时下感兴趣的各种拳法。拳法有太极拳、少林长拳,拳种多样,引发了不少人浓厚的兴趣,对中专学校开这样的体育课,倍感新鲜;另外的《珠算习题集》则不一样,翻了个遍,从头到尾全是数字题目,密密麻麻,看得他头皮发麻。王峻山一想到以后要跟枯燥的数字打交道,抽了一口凉气:

    “这年头,学珠算有什么意思啊!”

    和王峻山同桌的是王可勇。王可勇看过课本,很快失望了。除了语文、英语和经济学能看懂,那些数理化课本,让他陌生和恐惧。课程内容难以看懂,不像初中那样,读过后能直接去做后面的练习作业。特别是数学课本里弯弯扭扭的公式和符号,一时半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王可勇看得头疼,咕囔着,用王峻山听不太懂的少数民族话,道:

    “中专咋会还会学高中的哗?”

    王可勇的心虚模样,让同样心虚的王峻山感觉滑稽。

    第一堂课是珠算。开课前,每人拿到了潘大林发来的一把小算盘。算盘重不过三两,象极了儿童手中的玩具。人人惊奇地打量起了它。它大不过三十公分长、宽不十公分窄,与老家挂在土墙上的上年头木头算盘相比,简直与玩艺无异!人人试着拨了拨白色的塑料珠子,每颗珠子在青绿的算盘格子里,一弄就是几颗全挤在一起,难以分开;男生们以粗大的手指头,放进去后,实在没有办法拨出清脆的声响来。

    在全班人的注视目光中,珠算老师来了。

    教习珠算的老师名叫王贵平。他个头不高,西装革礼,一把头发油光水滑。人站到讲台上。在写下名字后,话不多说,让所有人举高了手中的小算盘,自己则将算盘拿在手心,让粗大的指头全按在里头,演示起了“摸珠入盘”。他做动作的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蒲扇般的大手,拨弄起了玩具式的小算盘,“噼叭”作响。

    不一会的功夫,从完成了从一加到一百。他将算盘举高了,走下讲台,让每个人看得清楚他算盘上齐整地摆弄出珠子代表的结果:

    “5050”

    这是数学王子高斯曾经想过算法的原始加法!王贵平一番操作猛如虎,全凭一把小算盘,快速间给出答案,惊呆了教室里每一个人。王贵平趁热打铁,介绍起了珠算。在他口中,珠算是咱们国粹,被誉为“第五大发明”,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跟电子计算机相比,它既不占地也不耗电,更不耗资源能源,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工具;但它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能开发一个人的智力。学好它,不仅提高我们的计算水平,还能传承文化!学校几年下来,开创了“珠脑结合”,能让一个普通的财校学生,经训练,达到了“一笔清”、“一口清”,成绩遥遥领先,蝉联全省五连冠;上几届有很多同学达到特一级、特二级和特三级的“能手”级别;极个别的,像李琼香等人,甚至捧走了全省个人冠军,等到毕业分工,分到了好工作。到了你们这一届,你们得为校争光,将下一届省冠军,牢牢攥在我们手里!

    台下的人人听得出了神。

    王峻山摸了摸小小的算盘珠子,想着满是神秘的计算机。那才是强势学科,足以令他神魂颠倒;相反,算盘对他而言,是他认定的弱势技能,他提不起兴致来:眼下都进入电脑时代了,谁还稀罕这玩艺?

    王贵平没有顾及这些。在简单讲了讲珠算的基础常识后,他立即布置了作业:完成《珠算习题集》上的习题,每天一页纸的训练;时间是利用下午放学前活动时间,把那半小时顶上,练足半小时!

    王贵平的作业成了每天的必定动作。它瞬间让王峻山多了一种抵制情结:天啊,每天对着这种小玩艺练习半小时?那其余课程咋办?

    教室里除了王峻山,似乎没有人再谁像他一样抵触。下午活动时间一到,人人拿出算盘,开始了饭前半小时训练。

    教室里响起了暴雨般的清脆声响。王峻山无奈,只有耐下性子,试着打起了算盘,一直打到食堂开饭。

    等他再到食堂,明显来晚了,四下里人声鼎沸。高年级的来得早。他们不像新生一样规矩,而是一窝蜂地挤到食堂窗口前,不肯按部就班地去排队。

    师傅们对着后头的混乱不成样子,恼了,用长勺敲起了盆沿,让人排队。

    有几人不听指挥,将手中的碗筷敲得山响;一看打饭时间到了不肯开称打饭,人人“吼吼”地学着大猩猩叫得热闹。

    食堂师傅中领头的站了出来,说学校有令,排队才能开称打饭!请你们排队!

    队伍安静几秒钟后,又来了一拨焦燥。一位被人叫做“老英雄”的高年级学生,声音最大。他两眼珠子瞪得浑圆,一张口是少数民族口音。只见他脚上趿了一双“人”字拖鞋,人大叫一声,卷起袖管,将碗抱在双手中间,像是手护蓝球,临进篮板下方冲三步蓝一样,使上肩头的力气,象头公牛似地顶着队伍往前冲,将全队人往窗口方向顶。

    前方的人被后面一股力量顶得七零八落。王峻山好不容易排在前头,不肯退出,一时站立不稳。不得已,他使了力气站稳脚跟。一低头,手中的洋瓷碗由原先的圆形,变成了椭圆。他用力将碗一掰,将碗撑圆,再使上蓝球场上双手护球的动作,叉开双手,让碗不再受二次挤压。

    队伍齐整后,食堂师傅终于重新开称打起了饭。

    王峻山饿极了。饭菜明显不够吃,他只有厚着脸,伸手请师傅给点汤?

    师傅看了他一眼,嘟囔了一句“后头的人也要汤,哪来那么多后汤?”,有点迟疑。可说归说,做归做。他最后还是手一抖,给了王峻山半勺汤。

    这下王峻山的饭堆得象小山头似的,还多了油水。他一低头,边吃边出了食堂。等到人到了洗碗的水龙头,饭菜全部下了肚。他揉了揉肚子,刚好半饱。不能再多了。要是不省着点,月末准得饿肚子!

    食堂成了王峻山啊敏感的地方。或许是饿怕了,他总有一种吃不饱的担心。担心让他暂时地忘记打饭前更像是下雨的“噼哩叭啦”珠算声音,也让他多了一种莫名的焦虑。

    终于,王峻山坐不住了,开了小差。

    学校外头一片绿油油的田地,相比练习不打算时间,像是一块磁铁,更具吸引力。他肚里饥肠辘辘,却耐不住诱惑。田地有绿意盎然。只有走到这里,才能让他的焦虑,暂时舒缓下来。

    走往田地前,他经过了一块学校新操场。开学的那天,王校长介绍过这块新开辟的操场。如今里头的热闹,让他呆住了。操场是一片热闹景象。一个个矫健的身影,打蓝球的、踢足球的,短衣短裤,挥汗如雨,伴随着球着地的“嘭嘭”声响,低沉有力,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动,散发着激昂的力量。操场让王峻山觉得,要是能在上课里学着感兴趣的强势学科,一到活动时间加入其中,活动开来、挥汗如雨,才不负中专学校该有的价值!它既不是在教室里打扫的繁琐,更不是挤在狭小宿舍里听同学东一句、西一句的闲聊,甚至不是拨打算盘的枯燥……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他向往的天地。

    王峻山的接连外出,被人打了报告。这可惹毛了王贵平。他将王峻山叫到教学楼办公室,训了话。王峻山被王贵平一阵训斥,脸红到了耳根子,意识到了事态严重,大气不敢出,低头认起了错。

    王贵平正在训话,来了一人。他叫金元富,是学校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他的是来催促王贵平赶紧吃饭去踢足球的。

    金元富的出现,让王峻山两眼放光。要知道,他是教计算机的,是王峻山最为心仪的老师!他顾不上正在挨训,轻声地叫了一声:

    “王老师好!”

    金元富听得亲切。他听出王峻山和自己一样,有同样的家乡口音。金元富定定地看一眼王峻山。这样一来,在场的三人,均来自同一个县份,被相同的口音,联结成了同乡!

    这下王贵平不由得念及同乡情意,收起了板着的脸,叹了口气,道:

    “王同学。我跟你啰里八嗦地说这些话,主要是因为我有压力。你想,学校接连五年蝉联全省冠军,我又是因为打珠算打得好,才留在这所学校当珠算老师的——你总不能因为你一个人,不好好打算盘,破了学校拿冠军的记录吧?”

    王峻山看了看王贵平,再看了一眼金元富,心想,我喜欢的是计算机,可不喜欢珠算!可他眼下只有挨训的份,哪敢说这些?他只有点点头,检讨了自己。王贵平听着他有悔过之意,这才挥挥手,让他走人。

    回到教室,王峻山认真打起了算盘。训话让他心有余悸。就算他再不喜欢珠算,可王贵平一席话,让他明白,学校硬生生把珠算纳入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甚至毕业考试,要是过不了最低等级,那他的毕业考试,算是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