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人活一世,总得留下些什么 » 十三

十三

    整个还建工程分三期,第一期还建房已完工,等待验收。一共十幢楼,楼高八层,每幢三个单元,可以回迁一百六十户。

    租房哪有自家自在。拆迁户们早已望眼欲穿,等着搬进新居,那建好的每幢楼已不知被众人看了多少回。

    僧多粥少,谁都想在第一批。拆迁办公室吵翻了天。

    袁爸袁妈没去凑这热闹。一则自己有房住,不急。二则,新房后面还在施工,噪音大灰尘多,如今实在不宜居。

    袁妈的理发厅很热闹,各种小道消息纷涌而至。有钱家与吴家为了争房,大打出手。有赵家太婆为了多分一间房,坐在拆迁办不走。还有刘家把朱家告了,说他家多分了房。

    袁妈每天听着也不发表意见。谁知这日的消息让袁妈动了气。

    有人把孙校长家与袁家告了。这次分房,不是按原有住房面积分,而是按人口来分。

    孙校长家夫妻俩加两个女儿,本来只分两室一厅,拆迁登记时大女儿女婿加外孙女都住在孙家,便分了三室一厅。

    有人上告说:孙家外孙女已死,大女儿已出嫁,不应分房。他们家应只能分一室半。

    孙家大女儿当年相当于招婿,所生女儿姓孙。如今虽死,难道年轻夫妇便不会再生吗?

    袁家情况又不同。袁妈当年以堂屋做了理发室,办全了营业手续。这堂屋便算门面了。故可分三室一厅或者二室一厅加一楼一个套间。一楼湿气大,袁爸袁妈选择了三室一厅。

    那人说:袁家已有房子和租面,不该再分房子。即使要分,袁家只有两个女儿,以后都是要出嫁的,没必要分。

    袁妈听了好气啊。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是张驼子家搞的。他家七囗人原挤在一间三十平米的破房里,因为儿子多,这次可分两间三室一厅。本已占了大便宜,可人性可恶至斯,如恶狗四处乱呔。

    孙校长联合多家没生儿子只有女儿的人家,一起去拆迁办理论。分房工作迟滞下来,大家都拿不到钥匙。

    一篇《都说妇女半边天,为何女儿不如男》登载在《江城日报》上,将分房各种乱象呈现纸上。

    这篇文章引起了市里重视,派专人调查此事。袁家有人在门问询。

    “当年我们回城,掏尽家底才赎回祖宅。可没住两年,却要拆迁还建。我们响应政府号召,第一批签约搬离。”

    “没有住处,又没有门面,我们一家人怎么生活?无奈之下,我们四处借款才买下了这处破厂。可这房子无法住人,推倒重建又没钱。”

    “多亏了秦队长,以工抵债,帮我们建了这房子,让我们一家人才有栖生之处。”

    “您可去看看,孩子爸现正在做木工还债呢。”说着,袁妈抹了吧辛酸泪。

    “您别哭,我们知道你辛苦了。”工作人员安慰道,“请问袁晓月在家吗?”

    “她在上学,还没回来。找她有什么事?”袁妈有些诧异。

    “还在上学?孩子今年多大了?”工作人员瞪大了眼。

    “十二岁,读初一。”

    “那这篇文章应该不是她写的吧?”工作人员取出《江城日报》。

    “什么文章?”袁妈接过来看。

    “估计有人假托你女儿的名字写了这篇文章,寄到了报社。如今这件事引起上级领导重视,本来想找她聊聊。看来我们要重新找人了。”工作人员叹气,他可不相信十二岁的小姑娘能写出那样的文章。

    “那有麻烦吗?”袁妈可是知道自己姑娘厉害的,书都出了,一篇文章算什么?

    “没事,不用担心。领导很欣赏这人,想见见他。”工作人员微皱眉头,人海茫茫,哪去找人?

    “哦,那您慢慢找吧,不用急。”袁妈也不说破。见什么领导?枪打出头鸟,还是不出头的好。

    工作人员问了一圈,也没找到线索,只好走了。晓月出书,只有自家知道,街坊邻居全不知情。

    下午,晓月一回家,就被袁妈拉进屋内,一番盘问。

    “你这孩子,主意太大了。”袁妈想想都后怕。

    “晓月太能干了,这篇文章写得好。凭什么女儿不能分房?”晓莉在学校看过这篇文章,却没想到是晓月写的。

    “嘿嘿,随便写写,谁知就发表了呢?”晓月也没想到动静会这么大。

    “你们在外别跟人说。”袁妈叮嘱道。

    “知道了。”

    分房风波暂时停息,人们等待结果。

    “晓月,你的信。又发表小说了?”袁妈递过来一封信。

    “哪有那么快。您当小说是大白菜,地里随便挖啊。”晓月失笑,撕开封囗。

    信是主编写的,询问海外出版事宜。《未来》被侨商看了,很感兴趣,想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海外出版?!牛啊。”晓莉惊叹。

    晓月也没想到,自己写的小说还能走出国门。

    “这是好事啊。那你赶紧回信去。”袁妈乐呵呵的催促。

    国外版权不同于国内,晓月可不想低价卖断。她回信给主编,将想法告知。

    其实自己谈最好了,可惜晓月太小了,她不想太早暴露自己于人前。

    “晓月,有两位先生找你。”晓月一回家,袁妈便递过一封请柬。

    主编来了?晓月很是诧异。袁爸不放心,特意洗漱打扮一番,陪着晓月去涉侨饭店。

    “麻烦您通知一下302的杨先生,袁晓月应约前来。”晓月径直到前台。

    “好的,您在这边稍等。”服务员态度温和有礼。一番小声的电话沟通,服务员过来了。

    “杨先生马上下来,请跟我来。”

    进了咖啡厅,在四人座沙发坐下。此时厅里没有客人,柔和的灯光下,环绕着轻柔的音乐。

    很快,有两名男子走了过来。其中一位四十多岁,人到中年有些发福,戴着厚厚的眼镜。

    “你们好。请问您是袁晓月女士吗?”中年男子有些迟疑,这女子也太年轻了吧?怎么看也不会超过十五岁。

    “您好!我是袁晓月,您是杨主编?”晓月站了起来。

    “我是杨舒文,《传奇》杂志的主编。这位是港岛来的金先生。”杨主编介绍着。

    一番寒喧过后,步入正题。

    “袁小姐如此年轻,就写出这样的作品,真是后生可畏呀。”杨主编赞叹道。

    “过奖了。承蒙您慧眼。”晓月谦虚道。

    “我看了你的作品,很感兴趣。想买断海外版权,杨主编说你不愿意。”金先生生单刀直入。

    “是的,具体要求金先生您应该已知晓。”晓月微笑点头。

    “国内的书在国外一般发行量都不大,发行周期又长,一时半会你都拿不到钱。若一次性买断,你马上就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资金,不是更好吗?”金先生劝说。

    晓月笑着点头,“您说的有道理。”金先生一喜,晓月接着道:“但我还年轻,时间还长着呢。家里一时半会儿还不差这些钱。”

    金先生笑容一僵,“那发行量也不好统计,核算起来很麻烦。”

    晓月笑了笑,“第二本书的大纲我已写好,《未来》系列不止一本书。我是学生,主要精力在学习,没有太多时间管这些。所以打算委托人专门管理这些事情。”

    金先生眼睛一亮,坐直了身体,笑道“袁小姐可以考虑一下金某,我们金叶集团涉及出版,海外发行,影视各个行业,可以帮袁小姐全面发展。”

    袁晓月沉吟一下,道:“蒙您厚爱,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下海外发行。若合作愉快,再谈全面合作。”

    金先生笑了,伸出手来,“合作愉快。”

    海外发行细节敲订,金先生上楼拟写合同,杨主编留了下来。

    “晓月,《未来》已刊登大半,社里想在国内出版。只是国内的行情,都是一次性支付的,没法按发行量来算。”杨主编道。

    “这也不急。不如等海外发行了看看再说。”晓月低头喝口咖啡,味道不错。

    “你呀,真是个小滑头。这样,我回去和领导谈谈。”杨主编可不想放跑晓月这个作者,如今以她的名气,随便哪家都会当作香饽饽。

    “你不怕那姓金的糊弄你,慌报发行量?”回家路上,袁爸问。

    “金家能将企业做大,眼光不会这么短浅。我刚才故意说后面还有一系列,就是提醒他以后合作与否,看这次表现了。”晓月笑道。

    “鬼机灵。”袁爸揉揉晓月脑袋。

    “哎呀,您把我头发都弄乱了。”

    拆迁办出公告了。大意是:这次拆迁还建是为了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以原住房面积为主,并参考各家成员实际情况,对住宅困难户予以一定补助。为公平起见,贴补的房屋面积将额外收取一定费用。

    拆迁办未正确领悟上级精神,在执行过程中造成一定偏差,现予以改正。

    公告后附有各拆迁户可以分到的户型及面积,有异议者可上诉。

    孙校长家和晓月家变动不大,张驼子家惨了:除去应还建面积,多出面积须补交四千元。

    哈哈,偷鸡不成蚀把米。张驼子看着公告,嚎啕大哭。旁观无一人同情。有被牵连,也须补交费用的几家人气得上去要打人。

    张驼子眼泪都来不及擦,赶紧溜了。经此一事,张家名声大坏,几个儿子蹉跎多年,难找媳妇,后来只好娶了外地乡下媳妇。

    八九十年代,户籍管理很严,乡下媳妇的户囗很难转入江城,所生子女上学便存在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公示一周后,将按抓阄来决定分房的先后顺序和楼层。

    袁爸作为家庭代表出席,抓到了八栋二单元三楼的三室一厅一套。这是第一期现房。还有大多数人抓的二,三期,那是期房,还得等。

    袁爸领了钥匙回家,一家人商量周末去看房。大家都很忙,房子建好后,大家都还没看过呢。

    吃过晚饭,一家人正商量怎么装修。门被敲响了。

    晓月起身,开门一看,是租住在三楼的赵叔赵婶。

    “赵叔赵婶,快请进。”晓月侧过身,请二人进来。

    赵叔赵婶拧着袋水果进来了。

    “老赵,这是干什么?”袁爸起身让座。

    “是这样的。袁哥,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赵叔有些不好意思,说话吞吞吐吐。

    “我们家老赵手臭,这回抽了个三期,这得等到什么时侯?”赵婶见赵叔磨磨叽叽的,半天说不到正题,瞪他一眼便接过了话。“就想能不能和你们换一换,我们也知道占了便宜,可我家老大谈了个对象,就因为房子迟迟没有办酒。”

    赵婶一骨碌说完,紧张地看着袁爸袁妈。

    袁爸袁妈互看了一眼,“这样吧,您让我们商量一下,明天给回话。”

    “那好那好,你们忙。我们走了。”

    “老赵家儿子也老大不小了,要不让给他们?”袁爸平时看着不好说话,其实嘴硬心软。

    “还在施工,空气质量差,这会儿去住也不好。”袁妈也同意。

    “赵大哥要结婚,应该会打家俱。爸的窗户已做得差不多了,趁着这机会可转做家俱。”晓月提议。

    一大早,理发店刚开门,赵婶就来了。

    “赵刚这孩子也不容易,我们昨天商量了一下,同意让给你们。那今天去办个手续。”袁妈知道赵家着急,一见面就告诉了她。

    “这太谢谢你们了。那呆会儿咱们就去,我上去拿资料。”赵婶很高兴,转身上楼去了。

    办完手续,袁妈陪着赵婶去看新房。虽然厨房,卫生间,客厅都很小,二人还是很满意。

    “这卫生间好啊,以后再也不用大冬天跑外面去上厕所了。”赵婶感叹。

    “这新房子得装修,得费大功夫啊。你们有得忙。”袁妈道。

    “是啊,不仅装修,这家俱也得换新的。有的折腾。”赵婶感叹。“咦,袁哥的木工做得好,不知有没时间帮忙打套家俱啊?”

    “这忙怎么也要帮啊,我让老袁把时间挪挪,肯定打套漂亮的家俱,让赵刚风风光光把媳妇娶进门。”袁妈心中暗喜,正想着怎么开口呢,这瞌睡遇上枕头了。

    两好合一好,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