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学霸大唐 » 53、一定要修路

53、一定要修路

    一座高炉就让钢产量翻了十倍有余,十座呢?百座呢?

    梅哲仁不打算再等了,他让潘仁尽最大的能力上马钢铁厂,先把下龙港到升龙城的铁轨铺通了再说。

    这会是又一个像学苑一样的大会战,给李衡的手令此刻都已经在路上了。

    现在开始动手,估计一年内就可以用上铁路,界时下龙港到升龙城可半日往返,学霸军发展前进速度可一日千里。

    下龙港有丰富的工业原料,但是没有足够的人口,没有人力就不能让生产扩大,反过来又制约了发展速度,因为生产受制约,钱财的流入速度就受限。

    升龙城有足够的人口,肥沃的土地,却不能展开工业化大生产,主体原料不在这里,从远处拉来费时费力,升龙城的口众只能从事效率低下的农业劳动,就相当于把人力资源浪费了,这是以后用金钱、时间都难以补偿的。

    还有另外一面,修路的过程本身就是红河平原大开发的进程,路修到哪里,就开发到哪里,以前荒无人烟的野地,马上就可以变成万顷良田。

    而这些良田,只要投入人力去改造,稍事耕耘,就会产出这个时代最硬的硬通货---粮食。

    梅哲仁修的不仅仅是一条路,而是一条通天大道,掌握粮食之路,就是掌握天下的大道。

    古代发展争霸,拼的既不是钱,也不是技术,而是口众,口众从何而来?逐食而聚。

    给口吃的,就有的是人卖命,因为一口吃的,决定能不能活命,现在的百姓要求就是这么低,只要能活下去就行。

    梅哲仁相信,只要自己手里面有吃的,那众口就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络绎不绝。

    而且根据历史,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唐和吐蕃都将会有连续的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到时一定会发生饿殍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手握粮食的学霸军,可以趁机从大唐和吐蕃大量地迁移人口,此两国的人口素质,在当前来说,都不低。

    这是一条不可见的路,通往人心的路,这条路只有粮食是最好的路基。

    让我们再把眼光转向到北方,那里三个大国正在鏖战,为什么?是矿藏宝石?是开疆拓土?还是皇帝的十全武功?

    都不是,就一点很简单的原因,吃的。

    突厥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里有草有水能养牲口他们就去哪里。

    北边的气候太冷,牧草繁殖不易,而他们的口众在增加,自然条件会逼着他们南迁,去找更好更大的牧场,他们跟隋唐争战百余年,也就是为了牲口嘴里的那点草。

    西边的吐蕃,南面是一圈高山,鸟都难飞得过去,何况是人,而渐日渐冷的高原(猜测是地质运动的原因,当前的阿里地区是农牧区,以后会变成无人区),让吐蕃口众碗里的青稞面难以为继,怎么办?

    他们向东打过,除了山还是山,向西征讨,与大食交界处仍然还是山。

    绝望的吐蕃人发现,三面环山的他们只有向北,下了高原,就是一片大平原,此时的西域,河流静淌,树茂瓜香,拿到手里面就可以填饱国民的肚子。

    东边的大唐,刚刚从代隋的纤弱中缓过气来,也需要一口丰美的食物来补足元气。

    往哪找?南边,崇山峻岭,河泽密布,路途阻塞,而且虫蛇瘴疠可以不知不觉间要了人的命。

    往北,打过啦,从隋朝就开始征高丽征突厥,打了一百多年,打到精疲力竭,终果发现北边的人比自己都还饿。

    往东,是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扶桑来的遣唐使瘦得脸无余芝,就算敢吃人也没肉可吃。

    只有往西,宋代以前,在文章词藻里,西域都是富饶丰硕的代名词,黄沙漫卷、西风直上那后来的事。

    所以,西域的厮杀,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一口吃的,谁拿到西域,谁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强壮的肌体,延续国运国祚。

    这几乎就是上天注定的缘份,大唐、吐蕃、突厥,互为不死不休之敌,是彼此通往强盛道路上的绊脚石。

    现在他们杀得难解难分,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身后有一缕目光正投射到他们的后背。

    梅哲仁、学霸军、南海国也有自己的路,他要如何带领着学霸军、南海国跨过前面的障碍呢?

    打?战争?那不是像前面那三个大家伙一样,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拖入泥沼无法自拔吗?

    作为后来者,即便加入这场群殴,也一时半会无法决定局势,反而会拖累自己。

    同样也没有办法直接从他们身上跨越过去,现在他们还太强大,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拉住腿脚成为垫背。

    所以梅哲仁希望,他们在西域打得更投入些,更惨烈些,而梅哲仁会在身后变相地提供支援。

    突厥梅哲仁够不着,也不用管,反正生死面前,突厥不打也得打,现在已经不是他打别人,而是大唐找他打了。

    剩下的大唐和吐蕃,南海国都能够得着,但梅哲仁不能让他们知道是自己在背后,不然大唐和吐蕃一旦发现他手里有争霸天下的实力,就会掉转矛头朝南海国刺来。

    他得绕个弯,吐蕃那里,由大食商人进行转口贸易,把吐蕃急需的粮食输送到西域去,反正大食与吐蕃也隔着阿富汉高原,即便是知道大食手里有粮,吐蕃也不会打大食的主意。

    而大唐这边就比较复杂了,既要向大唐输血,又不能让李治和武则天察觉。

    梅哲仁又不会飞,空运在这个时代就是个神话,压根做不到。

    他只能通过慢慢渗透,找出一条通道来,最终也把粮食的交接地点放在西域,并且以西域商人的面目来补上来路的空缺。

    这里面还是有操作空间的,自己的便宜老丈人现在就在西域领兵,通过薛仁贵,就可以打通军方的后门。

    但南海国的地头到西域路途遥远,这便决定了粮食绝对不可能以其本来面目来运输,必须精简细化。

    现在已经有了绝妙的一个方式,压缩干粮是解决运输的最佳答案。

    可压缩干粮的生产也需要工业化的大生产,作坊式的操作是完全无法运作的。

    这也需要从下龙港到升龙城有一条便捷的通道运煤,有划算的高效的燃料,工厂流水化生产才成为可能。

    因此,这条铁路,也是南海国能不能从众强争霸中脱颖而出的强国之路。

    所以,梅哲仁等不起,这条路必须立即马上修。

    仅仅用了三天,李衡和他旗下的军工便打个背包下了船。

    他们直接被带到了下龙港工业区,这里新划出来的地块将会是下龙港的车站,也就是军工在下龙港的营房。

    军工将从车站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

    铁路首先修建的方向并不是升龙城,而是去往隆基煤矿,待下龙港内部的铁路贯通后,各种矿藏到工业区的运输就解决了。

    接着轨道会沿着海岸线走,一直到红河口,然后顺着红河东岸向北到达升龙城。

    没有走直线,也没有大的桥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于现在的工程技术来说就是梦话,这条铁路不跨越江河,都是沿着水岸铺设。

    如此既可减少工程量,又能实现水陆联运。

    水岸都是平缓地带,土方作业的量小,而且也降低了工程用料运输的难度。

    与此同时,山军也被动员起来,他们将暂时充当伐木工,铁轨的枕木需要大量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