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这座农村小镇 » 第五篇:《圩日》

第五篇:《圩日》

    (一)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八九十年代之时经济还处于大萧条,整个农村空空如也。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完善,交通极度不便利,人民群众便无法外出去到更遥远的地方购买生活用品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物资,于是聪明的人民群众就集思广益,想出来一个众人称赞的好方法,它由小众变成大众,随之逐渐演变为一个大型活动,称之为“赶集”。

    赶集的意思是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易,你把我需要的商品给我,我把你想要的商品给你,各自置换有需要的商品,场面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起初各家各户的人民群众是为了把自家闲置多时或多余不用的产品拿出去跟别人家兑换,这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拿出彼此该有的真诚,公平公正公开进行交易,最终各自兑换到有需要的产品高高兴兴地拿回家。

    这就是赶集最初的模样,没有商机,没有盈利,没有赝品,没有投诉,没有监管,有的只是彼此信任,还有那种不可丢失的喜悦感。

    事实证明,这种热闹非凡的赶集活动是互利互助的,受益的是买卖双方,所以它得到多数人爱护拥戴。后来经过人民群众及媒体多次的有效传播,很快就延伸到大江南北里每一个农村角落,短短十年时间内几乎每个乡镇纷纷效仿举办起类似的活动,赶集便成为一个众人皆知的活动。

    而在我们群山环绕的天堂小镇,历史遗留下来之时没有形成太多的平原,地理环境并不算优越。十多年前的时候没有高速公路,有的只是泥泞道路,遇到噼里啪啦的下雨天,遭殃的不仅仅是难堪的行人,还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因此交通也是十分的不便利,自然而然就少不了这样的一个赶集活动。

    这里的人民却不喜欢把赶集称之为赶集,男女老少们会为“等圩”这一词语而欢呼,因为这是地方方言而形成的独特词语,便会产生深不可摧的感情,同时难以改口,并且一代传着一代。

    而每个月的圩日则以当月日期的尾号而定,经过一系列的商定,最终人民把“2-5-8”定义为每次的“圩日”,例如每月的2号,15号,28号等,其他的日子则被称为“闲日”,圩日就是等圩的高峰期,是人流量最大,也是最多商品零售交易的一天。因此这里每隔两三天就会有一次圩日,圩日的具体时间则是一个早上,截止时间则由散圩情况自行决定,有时是早上十一点左右,有时则是下午一点。

    (二)

    由于每隔两三天才有一次圩日,而某些特殊商品又只能在圩日里才买得到,所以大部分人民群众都会选择逢圩日才出来市场一趟,把接下来两三天需要用到的商品以及肉菜一次性采购回家,这样也就不用天天赶出来市场,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还有水涨船高的油费。

    到了圩日这一天,猪肉老板在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奔赴屠宰场,这比往常还要提早一个小时,毕竟这一天跟往常的日子不一样,出来买菜的人会琳琅满目,因此杀一头猪是绝对不够卖的,起码要杀两头猪,或者杀一头两百斤左右的大肥猪,所耗费的功夫比往常大得多。

    而鱼档老板在天还没亮的时候也来到了自家的鱼塘边捉鱼,估计今天的生意会比较好,所以要拿多两个鱼桶捉多些出去卖,品种选择也要多些。

    那一边的农民伯伯,在凌晨五点时也来到一片迷迷糊糊的菜园,虽然并不完全看得清瓜果蔬菜的真实模样,但是彼时的蔬菜吸收完凌晨的雾水后变得异常清甜,便是采摘的最佳时期,也能趁这个机会卖个好价钱,给自己的钱包增收。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到市场的人儿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在早上七点整,天色刚刚明亮,人民群众便纷纷拿着菜篮子出动,有三五成群结伴步行的,有摩托车大军,也有开小车的,他们不论路程多么遥远,都早早起床从各自的村庄出发赶到市场,很快便挤满了整个圩,塞车的情况也时常会发生,形成一片人声鼎沸的场景。

    出来等圩的人民群众不胜其数,小镇总人口在七万人左右,而这其中大约占到三十分之一,可以想象那种场景有多么的疯狂。

    纵观四周,位于小镇正中心的农贸市场占地面积约十五亩,再算上周边零零散散的摆摊档口与整齐划一的杂货商铺,像极一个实心的正方形,这就形成圩日主要阵地的初始模样,规模相当之大,在新兴县是屈居次席的,是仅次于县城各大市场的存在。

    在农村小镇,农副产品名副其实地成为市场的主打产品,有番薯,马铃薯,淮山,牛大力等;本地特产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梅菜,花生油,皇帝柑,火龙果等;传统手工艺术品流传在各大摊位上,像竹篮,木凳子等,无一不是技艺精湛的产物,全部出自非普通人之手;农民伯伯在无需租金的摊位上摆放着自家辛辛苦苦播种的番石榴以及龙眼;青菜老板娘在档口门前摆放着新鲜采摘的瓜果蔬菜,有黄瓜,茄子,生菜等;猪肉老板在专属摊位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排骨与五花肉与猪大肠等;逢圩日才摆摊的农人,在专属摊位前摆放着自己在河边捉回来的泥鳅,还有千辛万苦提着手枪在山上打回来的鹧鸪,这是只有在圩日才能买到的特殊商品。

    分布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杂货商铺,门口前的招牌通过县政府的统一规划整理后形成一片紫色的海洋,这些都是今年定制的带有天堂小镇特色的紫色木牌,寓意着紫色天堂的特色便是紫米及其衍生品,可以让这片土地紫气东来。

    一系列的整顿过后,看起来比以前破烂不堪的招牌可漂亮多了,还大方得体,人民群众到商铺里购物也能感受到这份崭新的舒适感。

    朝那边看去,早餐店里座无虚席,所有的顾客坐下来喝着茶谈笑风生,偶尔看看老板忙碌的身影在来回穿梭。这里的早餐种类齐全,粥粉面饭云吞样样有,肉类也丰富多彩,而最受欢迎的毫无疑问就是小镇特色招牌--狗肉肠粉。

    传统石磨出来的粉水放到竹筛上经过柴火蒸出来变成肠粉,再加上火候十足焖制出来的黄狗肉,搭配上灵魂调制的酱汁,一碟香喷喷的狗肉粉摆在桌面上,洁白如雪的肠粉爽滑弹牙,黑黝黝的狗肉美味可口,诱惑着饥饿难耐的顾客。不留余力地大吃几口,配上阳光明媚的天气,人们就用这样的方式填饱肚子,随后开启美好的一天。

    而在北边的小角落里,只见一群人紧密地围在一起,那边几乎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有的甚至拿着拐杖,他们四目相对,偶尔在窃窃私语,随后又把目光放在正中央的一个人这里。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江湖老中医在摆弄着自己亲自浸泡的药酒及中药制品,他戴着耳麦一直在说个不停,号称这药酒能治好老年人的风湿病,中药制品能医治腰骨痛,疗程时间还特别短。都怪那并不存在的却又泛滥的同理心,老年人们也没有顾虑太多,认为能治好病的都可以相信一次,反正又不用花太多钱,很快便掏钱买了下来。

    在牛肉档口这边,一位顾客提着篮子在挑选新鲜的牛肉,她拿起一块牛肉左顾右盼,而后上看下看,像足一个经验丰富的买菜能手,随后便全神贯注地问道:“老板,你这家是黄牛肉还是黑牛肉呀?多少钱一斤呢?”

    “靓女,这是正宗黄牛肉,在我们春湾镇吃田野边上的草儿长大的,没吃过任何一点饲料,养了好几年啦,所以肉质嫩滑,无论怎样煮都非常好吃。才卖六十元一斤呢,很划算。”老板先是快速站起来,之后指向木板桌上面的牛肉笑着回答。

    “哦哦,挺好的。原来你还是春湾人呐,怪不得听你口音不像本地人啦。那帮我称两斤纯牛肉吧,我回去用来炒凉瓜吃,最近天气比较热,解解暑。”顾客接话。

    “好咧。反正春湾就在你们天堂隔壁嘛,挺近的,考虑到你们天堂菜市场人流量大,所以就打算过来做些生意。不过我不是每天都在这里开档的哦,只有在你们圩日时我才会来,下次帮衬请记准时间哦。”老板一边回答一边切牛肉。

    “原来这样子,哈哈,也祝你生意兴隆啦。”顾客也笑容满面了,并回答道。

    春湾镇是属于GD省YJ市阳春市下属的一个大镇,人口及经济规模比天堂小镇还要大得多,它与我们小镇相望交界,所以两边的人民经常会来来往往,都欢迎到各自的镇做些种植或生意,彼此算是友好之镇。

    其实,圩日来小镇做生意的春湾人并不止牛肉老板一个,还有一些猪肉老板,海鲜老板等等,反之亦然,过来等圩的人也是如此。

    往青菜档看去,一位农民啊姨正在整理摊位上的各种瓜果蔬菜,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被分为多个种类,七十来岁的阿姨仍然可以自如地把它们摆得整齐划一,并为之浇水。

    一位中年男子来到青菜档面前,就缓慢地停下了车。随后蹲着身子在挑选蔬菜,很快便看上在本地非常知名却又摆在侧边并不起眼的苦麦菜,漫不经心地问道:“啊姨,这苦麦菜是不是本地的呀?”

    “是的,这些菜都是我自己亲自种出来的呀,菜园是在我们后山那边肥沃的田地里,享受着足够的日照沐浴,还有来自山泉水源源不断的滋润,这可是绝对好吃的绿色食品,你放心吧。”啊姨说话的速度很慢,甚至有些吐字不清,这明显是受到年龄的蹉跎罢了。

    “那你是哪条村子的呢?”中年男子马上回话,声带里有着为数不多的异样杂音。

    “我是河头镇河头居委河宁村的。”啊姨抬头看了看中年男子,随后把目光转移到青菜里,再次小心翼翼地回答。

    “原来你是河头上来这里的呀,跑上来不容易哦。本地菜的确很好吃,我老婆就超级喜欢吃本地菜,她属于不是本地菜都不吃的那种人。那好吧,这菜看着也新鲜,帮我称三斤啦,多少钱我微信扫码给你。”中年男子瞬间像变了个不同的人一样,开始热情起来。

    “好的,这袋青菜有三斤多的了,拿着吧。多谢惠顾啦,年轻人。”啊姨此时开始注意到中年男子侧脸边处并不多的一丝温柔,也随之眉欢眼笑。

    当然,来这里等圩或者做生意的还会有很多其他河头人,这是县城里隔壁的一个小镇,人口规模与天堂镇相比算是天差地别,仅有两万五千人口左右。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激烈碰撞,河头镇自古并没有形成“圩日”这种赶集活动,所以那里的人民群众不得不会选择来到更加发达而热闹且距离更近的天堂小镇购买商品。

    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逢圩日必来,这是所有人默契般的共识。

    再往人群里靠拢,只见一位青年开着三轮车缓慢驶过人群中特别显眼,车子后尾箱里装着好几袋猪肉及牛肉,还有一大箩蔬菜,红色的袋子边处滴着鲜红的肉血,不仔细往前看还会产生恐怖的错觉呢。

    原来他是一家大饭店的老板,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出来市场采购食材,可平常都是开着摩托车出来装食材的,而在圩日这一天则会换成更大的三轮车,这样就可以把闲日里不能买到的食材都装入囊中,让更多天堂美食输送到客人的胃中。

    把视线移到南边看去,又发现一位殊形诡色的男子,他不停地在人群处按着喇叭,示意所有人让开,好让自己的小四轮车能够顺利驶入市场中央。这也使得本就人声鼎沸的市场异常混乱,空气里都带着嘈杂的味道,有些人还是会礼貌相让,该挪车的会挪车,该靠边的也靠边,可偏偏有位大叔并没有礼让的意思,还干脆向男子开骂,然而你来我往两三句过后,最终事情得到和谐的平息,市场里再次恢复热闹的声音。

    因为家里摆几十桌的喜酒,要准备的食材相当之多,所以男子就开着小四轮车直奔市场采购食材。中午时分,看到男子满载而归,哼着音乐,带着笑容,这不就是一番平凡的美景么。

    除了市场这个主要阵地外,小镇的圩日还有两条分叉街道会汇聚大量人民群众,那又是一道五彩缤纷的风景线。

    位于市场侧面的小街道,尽管长度仅有一百多米,但是这里却集合了一批粮油店,还有大量的汤料店及茶叶店及杂货店,大概有四十家左右。这算是一条老街,两旁的房屋还保留着七十年代的古老感,米黄色的泥砖房历经四十多年的风吹雨打,依旧不舍不弃地陪伴老板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虽然粮油店的店面不大,品类却应有尽有,当然主推的产品莫过于小镇本地的优质紫米,以及白色的杂优粘米,还有畅销县城内外的正宗天堂花生油。

    而汤料店的历史意义犹如药材那般珍贵,几十年如一日,老板伴随店铺一直在坚守着,从黑发的中年男子变成白发的年迈老人,不改的就是诚信做生意的初心。汤料店的生意会在圩日这天变得异常火爆,因为许多家庭都形成逢圩日煲老火靓汤的习惯,家庭主妇们会固定一个时间节点来给家人补身体,而老火靓汤里最或不可缺的便是汤料,它是一煲老火靓汤里精华中的精华。

    另外一条街道则是小镇整条圩的主干线,从圩头再经过多处拐弯后蔓延到圩尾,全长大约四公里,像极一条长长的大蟒蛇。

    街道位于市场的背面,这里集中大大小小的商铺共有两百多家,不乏有银行,物流,超市,行政服务中心,杂货店,鞋店,早餐店,海鲜店,茶楼,手机店,五金店,电器店,服装店,摩托车店,商业广场,游乐场,凉果店,发廊,烟酒茶叶店,凉茶铺,奶茶店,麦肯基等等,各种品类无一不备,几乎能够满足男女老少的所有需求,形成一条街的一条龙服务。

    街道的各种商店的确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可有一家店却能够一次性满足人民群众所有的需求,它就是位于圩头的好邻居超市。好邻居的品类也相当齐全,自从三年前开通比菜市场还要物美价廉的肉菜端口功能后,部分群众的菜篮子则由菜市场转移到好邻居。

    在圩日这一天,从早上八点开门营业就人欢马叫,几百号人争先恐后涌进好邻居的大门,争取买到更加便宜的商品。门口的保安大哥早已大汗淋漓,声音也变得沙哑,他不停地指挥人民群众安置好车辆,免得造成交通拥堵。好邻居里面,工作人员的叫卖声音不再洪亮,甚至会被顾客的说话声音完全覆盖掉,每个顾客推着购物车在选购商品,这就是济济一堂的模样。

    街道的中间,房屋是一排整整齐齐的骑楼,欧式风格看起来特别有乡村风情的味道,特别符合小镇的特色。骑楼下面的商店,有三五成群的顾客在购买商品,也有孤零一人的顾客在跟老板娘侃侃而谈,整体来说人流量很稀少,终究敌不过菜市场的热闹。

    再看圩尾那边,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小型的菜市场,零零散散的商店与地摊档口在此驻足,不乏有猪肉档,鱼档,青菜档,烧腊档,早餐店,五金店,手机店等等。

    小型菜市场的成立,方便了附近的居民,以及住在西边大山深处的群众,毕竟去小型菜市场要比大型菜市场要近很多,在这里能买到部分肉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在圩日这天,圩尾也会汇集几百号人,时常还会出现塞车的现象,这又形成第二片喧哗的场景。

    小镇的圩日,多个乡镇的人民群众都不约而同地相聚一堂,彼此就像个大家庭一样,每次都是如此。这里热闹而又不失温馨,是一场多么快乐且有趣的盛会呀。

    (三)

    把时间拉回到九十年代,那是小镇形成圩日的初期。

    菜市场还只是一座由小石头砌成的三层简易建筑,结构错落有次,整体布局均匀。一楼是食品的天下,杂货以及肉菜类应有尽有,只是档口之间的间距比较近,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购物体验感并不那么舒适;二楼则是服装的主场,这里聚集了十几家服装店,衣服的品种齐全,男女老少的都适宜;三楼被孤零零地搁置着,除了一处并不显眼的市场管理处外,四周显得有些荒凉。

    一楼里面,有两三个猪肉档,牛肉档只有一个,鱼档则有有七八个,卖青菜的阿姨也为数不多,反而在角落处聚集两档卖豆腐花及风味小吃的,看起来零零散散。

    那时候过来买菜的人民,附带着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是二十八寸的单杠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在那个年代是最流行的,拥有它的主人十有八九是万元户,然而菜市场里随眼可见的也就那么几辆,这里还是行人居多。当然在那个时候,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在每顿饭吃上美味可口的肉,所以许多肉档都是在惨淡经营当中。

    此时的菜市场,安安静静的,没有太多的喧哗声传来,像个不流动的聚集地而已。

    历经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小镇圩日的场景由最初的零散演变成如今的火爆,也能侧面反映出小镇的经济发展日益精进,这此不就是小镇人民心中念念不忘的未来模样吗?就是现在,未来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