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这座农村小镇 » 第十六篇:《渔民之村》

第十六篇:《渔民之村》

    (一)

    欢迎来到美丽的五一村委会垌心村,这里居住环境舒适,有人口四百余个,村民既卖鱼也爱吃鱼,号称“渔民之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没有其他村子能够动摇这一宝座,这个称号也让村民为之骄傲至今。

    以前小镇水资源严重缺乏,后来靠着勤劳的人民不断挖掘池塘,自此天堂镇有着上千亩鱼塘,其中我们村就拥有大大小小的鱼塘超过二十亩,保有量是镇上所有村子里最多的。

    有鱼塘自然就会有鱼,有鱼就会形成规模,有规模也就有产业,有产业那就有就业,有就业就有种类多样化,有种类也就有食法多样化。

    与其到大城市为人打工,不如在小农村当个老板,这是祖辈经过打打杀杀的时代后自带的固有思想,既拥有事业,又能留在家里照顾家人,何乐以不为呢?

    养鱼而又卖鱼,收入想必不低,三餐温饱绝对不成问题,况且鱼的营养价值高又价格便宜,比猪肉以及鸡肉以及鸭肉都便宜不少,吃它的人可多了,这也几乎能保证以后都不会失业。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鱼塘在,不怕没活干;只要有鱼在,不忧没钱赚。

    一传二,二传三,三传十,有相约留守农村当鱼老板的,也有相约出外闯荡一番的年轻一代,最终留下来当鱼老板的村民也有一半之多。

    留守的渔民,都会选择耕上至少一两亩鱼塘,本村资源不够的那就到外地租塘养鱼,有的村民甚至去到隔壁阳春市租大鱼塘养鱼,养大的鱼就拿到市场去卖,每天在市场上固定时间段摆档卖鱼。

    细数镇上菜市场里几排密密麻麻的鱼档,超过80%是垌心村出品的鱼老板,它们引领着行业的良性发展,可谓占据大半江山,独领风骚数百年。

    (二)

    为了保证鱼的新鲜度,让客人看见鱼儿有一种活蹦乱跳的冲劲,所以每一条都是刚从鱼塘捉起来,然后新鲜杀宰送到客人手里,最后成为餐桌上一道美味的菜肴。

    因此不是提前一天把鱼捉起来放到自家门口的小鱼池里放养着,而是每天在最漆黑的夜里赶到鱼塘,再穿上定制的捉鱼服装,用渔网把鱼儿捞起来。这个过程,看似简单粗暴,可起码要花费两个小时。

    凌晨四点,此时绝大部分的村民还在熟睡当中,做着不可一世的梦。然而这已经是渔民们该出发去鱼塘捉鱼的时间,他们准时醒来,随后便穿上捉鱼服装开摩托车往鱼塘方向走去,要赶在天亮之前把两大桶鱼运送到市场去卖,这是赶集的最佳时间段,也是菜市场里迎来第一批客人的节点。

    隔壁屋的叔公也是渔民,每天凌晨四点准时在门口为摩托车打火,摩托车开着大灯缓缓地从家门口穿过,由于我睡觉的房间也是靠近门口,所以这些年来都尝试过无数次被凌晨的摩托车声吵醒,每当醒来却不是为被吵醒而苦恼,反而会有些许感慨,叔公在五十多岁的年纪里都选择起早摸黑,为了生活是如此的拼搏,我是不是应该要更加努力读书呢?

    天色刚刚微亮,渔民就已经摆好摊位,把所有的活鱼放到一个长方形的专用鱼池里,其中不乏有皖鱼,大头鱼,鲮鱼,鲫鱼,鳊鱼等等。一切已准备就绪,坐等客人的到来。

    有着二十余年使命却早已破旧不堪的天堂农贸菜市场也于今年完成翻新整改,由县统一管理的菜丁家园搭建的智能菜市场极大程度改善了菜市场的卫生整洁及整体布局,这也让渔民们获得一个更舒适的摆档环境,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干净利落的老板。

    “靓仔,过来买鱼啦,吃草长大的清水塘皖鱼,没有吃过任何饲料,香嫩爽滑且肉质结实,你看看。”

    “看起来这条大皖鱼真不错喔。”

    “就是呀,鱼头豆腐滚汤,其他的就姜片葱花清蒸,多完美。”

    “那好吧,多少钱一斤呢?”

    “九块钱一斤而已,很便宜。”

    “就要这一条吧,给我把鱼头砍成两半,其他部位砍成均衡的几块就行。”

    “好嘞。”

    “靓仔,搞定啦,拿好哈,一共三十六元。”

    “好的,微信支付三十六元成功了。”

    生意红火的时候,早上十点就能把两桶超过一百斤的鱼卖光。遇上节日,鱼往往是供不应求的,不到九点就会被一抢而光。平常日子的时候,到中午十二点前就会卖光,随后收拾东西回家吃饭,然而这不知不觉就已经工作了八个小时。

    这可还没下班呢,回到家吃过午饭后,马上爬上床好好睡觉补一眠。下午四点左右,醒来后也没闲着,又马不停蹄地开着摩托车去到鱼塘,到附近的草地里割一大堆草儿,这是喂给鱼塘里的鱼吃的。

    这样一个来回,两个小时悄然过去,似火的太阳也刚刚蜷缩着身子下山。日没出而作,日刚落而息,日子就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却丝毫没有疲倦的错觉。

    (三)

    爷爷以前也是一位渔民,不过自己不耕鱼塘,只是从别家处捉鱼拿到市场去卖。这一卖,就是四十个年头,直到奶奶去世后,在家人的再三劝导下,才忍心在七十六岁高龄下放弃卖鱼的生意。

    那时候的爷爷,每天骑着的只是一辆二十八寸单车,车尾绑上一个蓝色的大鱼桶用来运输鱼。所谓的二十八寸,只不过是我们那代人对又高又长的凤凰牌单车的统称。

    在那个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年代,有一辆这样的单车,就是真正的高大上。

    爷爷个子很高,大约有一米八,然而身材又特别瘦小,可是力气却又不小。从凌晨四点到中午十二点,起早摸黑,日复一日,爷爷用他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温馨的家,这个十一口人吃饭的大家庭。

    因为捉鱼,所以总会出现渔网在拦鱼的过程中被调皮的鱼儿咬断的情况,可是那个年代并没有专门修补渔网的档口,既然没人会修渔网那就自己来,一边修一边摸索,不要看起来很简单,实则真的是考验技巧,那时候几乎每天下午都能看到爷爷戴着眼睛坐在门口修补渔网的忙碌身影,千锤百炼而又百炼成钢,自此细心的爷爷又练就一身补网的好绝技。

    熟能生巧的爷爷,似乎有一双金睛火眼,每次总能快速找到渔网的破绽,随后双手拿着银色的硬针线快速串动穿窿之处,不出几下功夫就把渔网补好。

    就是有着一门好绝技,所以在退出卖鱼神坛之后的那五年时间里,爷爷依旧能收到来自村民的请求,帮助把渔网修补好。而爷爷因为有空,所以几乎每次都不会拒绝。当然,这还能赚到一些外快。

    (四)

    这些年来时代在不断进步,卖鱼的方式也随之迎来颠覆性的改变,变得多种多样,甚至从线下到线上。

    “既然我们的鱼腐与鱼丸与酿鱼如此受欢迎,就应该扩大规模去做,当然也要找到更多的客户资源,例如还没尝试过小镇风味的外地老板。”渔民的一位儿子瞬间才觉悟。

    他是在广州的一家汽修公司工作,算是特别稳定,家里则是爸妈在小镇卖了十年鱼,生意也一直很火爆。最近都在咬牙琢磨着找些副业去做,又不耽误正业,还能赚点外快,想法挺不错的。

    “为什么之前就没想到把自家的鱼产品推出去呢?鱼产品在老家如此火爆,想必广州这座多元化的美食之城也会接纳它,特别是对于广州的大老板们来说,食品安全又有营养价值又便宜又是新品种美食,想必都会愿意尝试的。”他绞尽脑汁地想道。

    于是在一次过节回老家,返程时就顺便带了三十斤新鲜制作的鱼腐下来广州,先是放到冰箱急冻着。第一次是用来给客户们免费试吃的,每人半斤,而第一批试吃的客户就是自己的同事,当然也有去到滚瓜烂熟的快餐店。

    果然,这样的方法立刻卓有成效。

    尝试过鱼腐的客户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当场就带来一些新的订单,有些客户还自动推荐朋友购买从而带来转介绍。自此,线上卖鱼腐的业务链悄悄打开广州这座城市的市场大门。

    每当客户有新增订单,他就会马不停蹄地通知爸妈利用下午的空闲时间去制作,随后第二天早上赶最早的那班顺丰快递车寄下来。有时客户的订单足够大,也会选择直接让顺风车司机送下来,这样就更快捷。由于快递车及顺风车司机的速度还算快,所以也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鱼腐的新鲜度。

    线上卖鱼腐,价格只是比老家农村高两块钱,当然运费也是由客户自给。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天堂鱼腐的客户也越来越多,线上业务也就越做越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容小觑,算是为自家多带来一份不错的收入。

    (五)

    “祖上都是以捕鱼维持生活,改革之前我们祖上都是帮别人加工。以前还属于生产队的经营模式,因此生产队里有鱼塘,就派我们捕鱼队去帮忙捕鱼。到了改革之后,才允许我们单独把鱼售卖出去。”渔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生活就是如此,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后才看到希望。

    现在是打工人,但依旧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不远的将来,我们也可以是老板。

    “既然决定卖鱼,也不能单单只卖一个品种。于是炸鱼腐与鱼丸也应运而生,以前的时候爷爷就开始卖鱼并制作鱼腐,然后就到我父亲做鱼腐,现在就轮到我做。而酿鱼就是聪明的我们异想天开之后的产物,鱼中带鱼的奇妙,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渔民继续滔滔不绝地说道。

    小镇上,每当有户主办大事摆酒,渔民们的手机总会响个不停,鱼腐和鱼丸和酿鱼的订单随之而来,随后便在下午的空闲时间里,在家门口生火起锅烧油制作鱼制品,有时候也会忙到深夜,可又觉得没什么。

    鱼腐和鱼丸和酿鱼总是那么的受欢迎,既便宜又好吃又有很高营养价值的它们早已成为小镇每家每户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就像无鸡不成宴一样。

    我们就是这样,从祖辈到如今,渔的事业始终没有断绝,已经形成传统。对于渔民来说,这辈子一直都会跟鱼打交道,即便整天身上都是鱼腥味也无所谓了,形成习惯就好。它们心里很清楚,这条路没有尽头,只有前方的一片光明。

    如今上一代卖鱼人纷纷来到接近退休的年龄,有朝一日他们就会放下手中心爱的渔网,现在也轮到我们这一代人到了出来社会闯荡的年纪,当然也有几个同龄伙伴在几年前便毅然决定加入渔业,把传统产业与手艺继续发扬光大。而我自身一直都有这个想法,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选择追随传统。

    一代又一代,不怕辛苦地去做。为了生活,必须要做下去;为了传统,必须要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