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盛周 » 章九十四 初探

章九十四 初探

    后周成德十九年十月初一,最终拟定好并由成德皇帝亲自签署后生效的杏林集会批准函正式向大周境内的各路、府、州、县快马下发。各处官员在得到了皇帝陛下的允肯后,便着手对自己辖区内的名医名录进行征集撰书,同时遣派手下得力要员前往邀请其众参加本次集会。

    这件事情自然没有这么好办……一开始,无论是在本地已经几乎可以被肉身封神、活体造庙的大医,还是作为名家之后却名气不大的小医,甚至于一些只存在于穷乡僻野但也拥有过人医方的走方郎中,基本上无人应答。

    谁叫你是邀请而不是强制要求呢?受到邀请的我可以去,但是我不,诶,就是玩儿!

    当然,这样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年长的医者身上。相当一部分的年轻医师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机会,可以推动大周国内的医学交流,同时也能够多长长见识,不至于一辈子被困在自家师父那所谓的传世秘宝中而难以自拔。但碍于自身毫无选择自主权的尴尬情况,这些年轻人一时间并没有能够得到师父的认可,以致于这场集会在一开头就受到了极大的阻挠。

    但为政者之所以能够久坐其位,自然有其人的本事在的。在充分预判到这样的情况会大面积出现后,柴迁便向太医署提了个建议:于地方寻一资质和本事中等偏上之人,年纪也是承上启下的中年,最好其人很早就抱有对太医署的向往。令其为引,许之官位或是别的什么,使其主动应邀参加杏林集会,并且将这个消息扩散出去……

    比他本事低的听说其人也去参加,是不是也要动起身来?若大部分人都去了,那医术最为高明的这一批人是否也要考虑到合群性和竞争性,不得不前往京师参与到这次集会当中呢?

    比其人年轻或年龄相仿的正好以之作为表率,而年老者多数不愿被称之为老顽固,在年轻(中年人在其处同样是年轻人)一代纷纷前往时,自己是否也应该稍稍放下身段,即便是为了面子也应当去走上一遭呢?

    很快,最先响应号召的人出现了:来自新安、此时定居在青州的张杲在得到了邀请后立马宣布参会,同时也流出小道消息,称其将会带上家中祖传的秘方前往开封。须知,张杲出身医学世家,其祖父张挥、父亲张彦仁医术十分高超,其叔祖父张扩更是后周名医庞安时的高足(优秀弟子)。而此人今年也不过二十出头,在青州、淄州一带已经小有名气,无论是家传本事还是他本身的刻苦程度,在后周医界内都是有目共睹的。

    若是此时再让其人做了头一个应召的,那医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便就在眼前了……只是凭什么是他不是我们呢?

    张杲的相应倒是出乎柴锁父子和太医署的意料,因为事先打好招呼的人并不是他。而柴迁在听到其人的名字之后便是一阵狂喜,不住地冲有些迷茫的柴锁说道:

    “未曾想竟能得此人参会,实乃大周之幸!”

    柴锁当然不知道前世张杲为后周的临床医学和军医培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更不知道其人的《医说》名震一时,为后世之人所铭记。而柴迁在欣喜过后,对本次杏林集会的开办已经有了信心。

    到了十月中旬,除开张杲和太医署原定好的居住在徐州的鹤西道人陈言之外,已经有十一人接受了邀请。时间推移到了十月下旬,距离开封较近的纷纷抵达杏林集会专设的驿馆中下榻,在现场帮忙接待的柴迁见到了几个前世颇有名望的医者,心中很是有些感慨,也对这次杏林会的开办感到欢喜。

    由于请柬发放太晚,以及众医者得到邀请之后一段时间的思虑和考量,导致杏林集会并未按照原先定好的时间举办,而是往后推迟了约半个月。

    太医署与各部再三商议,等确认参会的所有医者全部到齐后,将杏林集会开办的时间定在了十一月二十。

    “好教世子知道,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

    十一月十九,杏林会开办前夜,代父在次日活动场所提前巡视的柴迁在休息时与太医署的一名唤作杨怀瑾的助教聊了起来,后者憋了好些时日的气在这一刻才释放了出来。

    “是不是这些人都是脾气大,凡事都要精致,还总是要寻个单独的房间待着,不想让别人吵着?”柴迁呵呵一笑,冲杨怀瑾问道。

    “正是!”这杨怀瑾此时也不过二十五六,而能成为太医署的助教自然有其本事,此时也是被气得不行,“几个年轻的倒是没什么,吃穿用度都随心而行……偏偏事情最多的就是那些老头子!”

    “我问你,这杏林会是不是头一遭办?”柴迁负手问道。

    “自然是头一遭!”

    “那我再问你,若来参加杏林会的是你,你会如何?”

    “我……”杨怀瑾一时语塞,旋即又道,“是朝廷请我来的,自然是要好好享受一些才是……”

    “是了!”柴迁笑着拍了拍杨怀瑾的肩膀,“既然你也这么想,那为何人家不可以这么想?更何况那些人确确实实就是受邀来这集会的不是?”

    “但也忒欺负人了……哪有这么多要求?”杨怀瑾深深叹了口气。

    “须知,这些人都是各地的名医,有几个白发白须的老者更是能让当地百姓造庙供奉的……扪心自问,你我可能如此?”柴迁道。

    “现在不能,将来未必不能!”杨怀瑾高声道,“莫非世子不信我?还是说世子不信自己呢?”

    “你这人倒是有些意思,牛头不对马嘴,问什么不答什么!”柴迁无奈地摇了摇头,“罢了,这杏林会前后约莫二十来日便能结束,稍稍忍耐一下便过去了……莫要再随便发些牢骚才是!”

    说罢,便负起手往驿馆方向走去。

    走出不过十来步,只听后头那年轻助教自语道:“今年的杏林会无我之名,再过上十年,名册首位必定是我杨怀瑾!”

    柴迁闻言一时无语,也不去管这个明显有些上头了的年轻人,便自行走开来了。

    次日,杏林集会正式举办。

    集会当中分为实用型的问诊与学术型的集中讨论,前者主要由医学大家们的弟子进行,坐镇康王府医馆为前来看病的普通百姓、京中官员以及公子王孙进行诊断、开药。在其人进行问诊之后,病人可根据其效果在其人身侧的计板上画上一笔,五笔为一正,在集会结束后根据得到病人认可的分数进行名次排序并分出九等位次以供奖赏之用。

    而集中讨论要更加简单一些,就是来自各地的医者在专设的场地内就各家行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要点拿出来讨论,有求知欲的可以向相关方面的同行进行答疑解惑,有想要知道别家手中秘方的可以将自家的一并拿出共享。

    当然,十次集中讨论里有八次都以太医署和王府家兵们的劝架作为结束,毕竟各家观点不尽相同嘛!同样的病例,你说这不过是偶感风寒,但我觉得是其人得了畜瘟,他又觉得是旧疾复发……一来二去的,又都是各地的权威人士,谁也不让谁,就在讨论时吵了起来。有些好面子的,竟也不管不顾地与对方拉扯起来,直教现场维护秩序的众人有些头大。

    不过这样的好处就是大量从前被模糊界定的病情和理论在这集会当中被推翻开来,为众人提供了新的看待视角不说,单就各家对于同一病方的看法就足以写就一本厚厚的学术论著出来的。

    不过数日之间,原本对这集会还颇为抗拒的众医已经有些松动了。从前故步自封、守着自家秘方和看病手法完全不与外人交流的部分医者在和同行交流过后,明显感到视野开拓、脑中清明,对于以往遇到的难以下手的疑难杂症也有了解决的办法。有几个人在来的时候手头上正有些病例,便在集会讨论中放到桌上去,原本困扰其人甚久的病情被具备了相关方向专业知识的医者稍稍点拨后便生出了治疗的法子出来,令其众感到莫名的惊喜,对杏林会的好感也直线上升。

    “父王且看,这群人前些时日还抗拒不已,如今却一个个趋之若鹜,真是……”站在远处看着热火朝天讨论现场的柴迁冲一边的柴锁撇嘴道。

    “人之常情嘛!”柴锁笑道,“该怎么从其中寻出几个能用在军中的医师才是着急要做的……明年开春估摸着就要有新的战事了!”

    “是……”柴迁望向了场中众人,目光开始搜寻起来。

    -------------------------------------

    有云:百工皆圣作,惟医有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