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开元状元郎,谋划盛唐 » 第八十四章 工学馆

第八十四章 工学馆

    “由中书省商议,设立新的工学馆,任墨丘垣为工学馆学士,招纳天下能工巧匠入馆学习,为大唐遴选贤才。”

    “臣领旨!”

    “陛下,此学馆应该隶属于?”

    大事已定,张九龄躬身一拜,接下圣命,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既然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那便隶属门下省吧。”

    稍作思量,李隆基便定下工学馆的归属,便继续研究眼前诸多新式器物,并让墨丘垣随行,随时为自己解惑。

    足足一个上午,皇帝对这些新鲜器物十分感兴趣,不断提出诸多疑问,墨丘垣也一一解答,让其更加认可墨家的技艺。

    此后一日,中书省议定了工学馆的规制,最终张尘的建议被诸位同僚认可,由中书令张九龄亲自起草,拟定了工学馆的官员和制度。

    工学馆,设立学士二人,招纳学生数十,整理收集天下各类工学技法,统编为册,培养能工巧匠。

    初立此馆,工部的诸多工匠纷纷涌入,连将作监的各种能工巧匠也前来观望,想要见见墨丘垣,看看是否和传闻中那般厉害。

    多年锤炼,墨丘垣的工造技艺早已炉火纯青,无论是大型器物的制作,还是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和精美器皿的工艺都不在话下,让来此观摩的诸位工匠心服口服,都愿拜入工学馆。

    开馆初日,李隆基也亲自出面,见识了墨丘垣几乎神奇的技艺,赞不绝口,并下旨赐予很多赏赐。

    ……

    工学馆之事暂时告一段落,很快时间便来到了开元二十三年正月,皇帝李隆基下旨,赐东都大酺三日,与民同乐,共庆太平。

    五凤楼。

    穿越来此近一年的张尘,初次来到这洛阳城应天门之上,见到宫城之外,无数百姓环绕宫城,欢歌笑语,举杯相庆,甚是喧嚣,心中颇为震撼。

    “朕希望,今年能够风调雨顺,太平长安!”

    于五凤楼上设宴,李隆基望着洛阳城的百姓,一时间无限感慨。

    “愿大唐千秋万代,万世永昌!”

    赴宴的王公贵族,高官显贵皆是纷纷举杯,高声赞贺,共同敬皇帝陛下。

    “奏雅乐!”

    与群臣共饮一杯,李隆基志得意满,吩咐乐官,奏响雅乐。

    “陛下,此处太过喧溢,凑乐或许效果不好。”

    负责礼乐的官员很是无奈,城下百姓众多,太过喧嚣,若是奏乐,便会嘈杂不清,陛下定会不悦。

    “右金吾将军何在?”

    见到如此境况,李隆基也知晓无法奏乐,便开口唤道。

    “臣在!”

    容貌儒雅,身形威武的王忠嗣单膝跪地,等待皇帝陛下的命令。

    “带一队禁卫,让百姓稍稍退却一些。”

    “臣遵旨!”

    听闻皇帝的命令,王忠嗣带了一队皇宫禁卫,手持白梃,下城去驱散百姓。

    然而,此时心情愉悦的百姓,并不信官军会动手伤民,反而更加兴奋,山呼海啸。

    不断挥动手中的白梃,王忠嗣命禁卫威吓百姓退却,然而却毫无作用,毕竟不能真的伤了百姓,头疼不已。

    不多时,城上的李隆基见毫无效果,心情不悦,但又无可奈何,毕竟是自己下的诏令,允许洛阳大酺三日,总不能真的伤害百姓吧?

    “陛下,臣推举一人,或可解此困局。”

    一直侍奉皇帝身侧的高力士想起一人,便向皇帝举荐。

    “谁?”

    “河南丞严安之,此人治民尚严,为民所畏,可请他来弹压嘈杂的百姓。”

    “臣也知晓此人,向来以严苛为名,可以一试!”

    坐于旁侧的中书令张九龄听到高力士的谏言,想起严安之,确如其所说,或可解此下局面。

    “力士,那你奉朕的口谕,去诏严安之来此弹压,但不要伤及百姓!”

    两位心腹重臣的推举,让李隆基甚为信任,便想看看这位河南丞有何能耐,是否真的如此厉害。

    “臣遵令!”

    高力士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将严安之唤来,为其解释清楚后,便回到五凤楼复命。

    匆匆赶来的严安之看到皇城门前的景象,心中亦是大惊,皇帝陛下便在城上设宴,万一有乱臣贼子,岂不是要出大事!

    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严安之带着数十位士卒来到城门外,命其将百姓驱散五十丈,而后手执笏板,以应天门为底线,将其外五十丈的范围圈起。

    “诸位百姓,皇帝陛下下诏,赐东都大酺三日,乃是天恩浩荡,尔等皆可庆祝。”

    “但,此地乃应天门,皇宫禁地之处,只要尔等不入此地五十丈内,本官绝不干涉!”

    “但若是不听劝告,执意入此地五十丈内者,杀无赦!”

    虽然语气平和,但严安之阴沉的脸色,让百姓们知晓其不是说笑,纷纷远远退去,不敢越雷池半步。

    毕竟平日里,严安之治理严苛,为民畏惧,不多时,百姓便逐渐散去,此地恢复了安静。

    “此人虽然慈眉善目,但气势一散,还真是摄人心魂,厉害!”

    在城墙上亲眼目睹严安之的举止,张尘心中叹服,这等心性才可治军,自己也要多多历练,方才能积累如此底蕴。

    片刻后,完成诏令的严安之来到皇帝面前,叩首施礼道。

    “陛下,臣已然驱散喧闹的百姓,前来复命!”

    “卿果然名不虚传,朕心甚慰!”

    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李隆基颇为欣赏,不由得多赞美了几句。

    此地已然肃清,乐官自然不敢耽误,请了圣命,便开始奏响雅乐。

    此后三日,果然没有一个洛阳百姓敢越过严安之所画的范围,让众人惊叹不已,李隆基大喜,便赏赐了诸多钱财,以示褒奖。

    ……

    “主子,大王快要回来了。”

    后宫之中,温公公跪在武惠妃面前,向其禀告寿王将要回朝的消息。

    “吾儿要回来了么?真快啊!”

    神色略显惆怅,武惠妃此前与李林甫定计,让寿王前去赈灾,本来要借此时机算计太子,本想若是计划有成,待到其回来之时,便可顺水推舟,劝谏陛下另立太子。

    怎知计划落败,而且还损兵折将,自那日起,武惠妃就发现,太子东宫内的暗线,此时已经完全没了消息,且加强了防备,更是难以下手。

    经此一败,李林甫也颇受打击,便安分守己的缓了数日,并未再有动作,害怕陛下有所猜忌。

    拨动手中的念珠,武惠妃此时心烦意乱,陛下对太子的态度已然转变,此时再想算计太子,已然太难,那自家孩儿,如何才能上位?

    就在武惠妃头疼不已的时候,一个小宦官匆匆走来,神色颇为紧张,似是有重要之事。

    “娘娘,宫外传信,李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