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阿甘与塞翁 » 灶马(外三章)

灶马(外三章)

    1灶马

    我们那管灶王爷像叫“灶母”,甚而称之为“灶母头子”,灶王爷本是男性,称其为“灶母”不知何意。今看《东京梦华录》,见“灶马”之名,才知“灶母”原来是宋音。关于祭灶的风俗,《东京梦华录》记载:“(腊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清代描写BJ风物习俗的《燕京岁时记》记载:“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

    同样是为了不让上天述职的灶王爷说人间不好的事情,宋人在灶门涂抹酒糟以醉灶神,让其上天后醉醺醺,不能说话,有“天子呼来不上船”之风。清人以糖祭灶神是希望以黏糖让灶神的嘴变甜,上天言好事,或者是要用黏糖黏住灶神的嘴,使其在天上干脆不能说话。这宋到清的转变,原因大概是明清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极盛,官员们每惶惶不可终日,醉酒更可能会酿成大祸。这种情况下,要让灶王爷不说人间坏事,只好用糖黏住他的嘴,使其钳口结舌而不能说话。

    2兆子亭

    我高中上的是莒县一中,那时候我们所在的教学楼在学校东南角上,西边是一座包括校医院的实验楼。实验楼的前面是一个有假山水榭的园子,郁闷或者不爱学习的时候我常去那里转转,晚上在那里听着水声想象着王维的“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当然也有一次被学校保安看到不在教室学习,训了几句。这个园子里面有个亭子,亭子上面的木牌写着像是“兆子亭”的字样。但这个名字好像从来没被哪个老师或同学提起,我当时便只好在心里叫它这个名字。

    大学时候从图书馆看了一些五行八卦的书,想到这“兆子亭”的名字应该是借了那块木牌的“木”字,是“桃李亭”的意思,叫兆子亭别致而富于创造力。后来跟大学同班高中同校而低我一级的李同学说起这事,他也表示是头一次听说。想到这层意思后就再也忘不了那座亭子和它的名字了。

    走出高中后至今一直没有回去过,终不确定这个“兆子亭”的名字是不是准确。今天网上搜索高中母校看到学校的校报叫《兆子园》(读书期间对这个名字也是一无所知,虽然从搜索到的信息看那时候《兆子园》已经创刊),才确信了自己的猜测。2024年母校就建校100周年了,年近百龄的她应该是桃李满天下了。

    3小厮

    高中时学《林黛玉进贾府》,看到文中“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一段,觉得小厮这个称呼可爱,像是几个天真无邪厮混的小男孩,虽然后来知道仆人中没有地位的人即使年纪大了也还是被称作小厮。后来偶然想到我们方言中也把小男孩叫作小厮,只是因为方言没人书写,习以为常,不见它作为文字时的模样,在读古典小说时一览其原本面貌实在让人欣喜,顿觉方言里古风悠悠,是一次新发现。木槿花

    小时候姥姥家有一棵花,大人们只叫作木寄花,其花可吃。每当新雨冲去花上尘埃,我们便与蜜蜂争食。后来在大学中看到学校里挂了名牌的花木,偶然注意到这种花的名字竟是木槿花,那童年的木寄花是一个被方言化的名字。

    大学一次回家途中,车过蒙阴,坐在车上,借着高速公路高高的地基,可以一直看到公路边山村人家的院子。有一家庭院中种着一树木槿,蓝天白云的大晴天里,山村里艳艳的阳光照在开着花树上,甚美。我既然已经知道木槿的名字了,怎么好不将他付诸文字,不禁想着唐朝王建“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的意思写了“一片青山一院落,闲庭日照木槿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