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乱世求活军 » 第二十六章 仓无余粮,万众一心

第二十六章 仓无余粮,万众一心

    从衡阳郡归来,已有一月,时间来到了五月五日。

    这一个月,除了接收了两江渡口的一百五十八个难民,还不断零星有难民从渡口而来,只为一条活路。他们被安排在寒山村一部分开荒,一部分帮工。但今年农时已过,这片土地只能种一季粮食了。可难民的积极性很高,加上大量半自动农具的支援,他们把每一片能耕种的土地都开辟了出来,甚至连工厂里面的一小片土地都没有放过,人民是饿怕了。一个沿河的小村落,尽被硬生生开辟出近三千亩稻田,新架设的五台筒车日夜不停的往这些稻田输送水份和提供工业动力。它们如同救活军的脊梁,在河岸边高高耸立,和身边的百姓一起不停劳作,日夜不休!他们的加入让本来只有工厂的寒山村彻底活了,同时也让袁正再次激活一个村庄,召唤了一个匠师,姓舟,名渡,是一名大船匠。现在正带着人在寒山村搭建船台,准备造他们自己的货船。

    时至今日,已至端午。

    本来是节庆之日,但救活军的众人皆是忧心忡忡!

    去年的余粮本就不多,虽然工厂的生产能换些银钱,可以在衡阳郡购买些粮食,可离庄稼收成之日还有四个多月。

    三个最早的村合起来有一百二十口人,寒山村又有一百零五名工匠,又接收了从渡口过来的约两百口人,现在有人口四百二十五人要救活军养活。

    文朝计算了一下,若每人每天两斤粮食,那么接下来的四个月,需要十万两千斤粮食,可救活军现在余粮不到两万斤,有近十万斤的缺口。

    就算多用些蔬菜补充,可这个年月缺少肉食和油脂,一个人一天要想有点力气干活,至少也要一斤半粮食,那也需要七万六千五百斤,这也还有五万六千斤的缺口。

    袁正的压力非常大,人是他要救的,可如果救了人反而害了大伙,那么他就不是救人,而是害了更多的人。

    手里的竹木茶杯被他握了又握,他转身问老王头,“能不能问其他村子借些粮食?”

    老王头皱着眉,微微的点了点头,“好,我来试一试。”,说实话他没底,农民可是把粮食当做命来看,特别是现在还是人祸连年,粮食更是天价。

    “接下来还有三件事,第一,每日两个时辰的军训,改为登山打猎和挖笋,现在已经扩编了,现在你们三个排长每人都管着三个班,每个班都要安排下去任务。你们总共九十人,完成最好的班就安排野味。没完成任务的的回来给我跑圈,围着村子跑五圈,我亲自监督。

    第二件事,通知船匠先造拖网渔船,先解决吃饭问题,有打鱼经验的,会后我们去船厂。

    第三,文朝把现在的情况原原本本用白话文记下来,让小学生用竹简抄录十份。现在我们老百姓是每四十人一个屯组,每个屯组派一个学生把竹简上的内容告诉屯组长。知识该用起来,孩子们也要知道我们的境况,让他们去和自家的父老乡亲说明。

    另,明天上午郭家兄弟在这里召集清河,郭家和铜炉,三个村子开会,大家集思广益看看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

    老王头你今日派人召集个乡里正,就说谈谈建设的事情。明天上午我和你一起,请他们来清河商。

    文朝,三个大匠和战川去寒山村,也开个同样的会。

    最后,学校里的孩子们和怀抱里的婴儿不减口粮,就这么执行。”

    “诺!”众人起身,一齐应答到。

    寒山村现在最苦,只要救活军还要他们,哪怕粮食少一点也成,外面的世界哪里还有多少活路!屯组里在学校学习的孩子,由识字的大孩子带着,回去和他们的屯组的人们一说,所有人都表示愿意同生共死,哪怕粮食再少些也行。

    清河,铜炉,郭家,三村则相处的时日久了,最忠诚也最贴心。大家也都过了一段时间苦日子,现在有那么一大片庄稼地的希望,咬咬牙也就四个月。

    难搞的是另外八个村子,借粮食这问题一出来,众里正那眉头可以挂十斤水壶!最后袁正使出了杀手锏,借粮食算贡献谁借的多农具的分配就多。而且是借的,秋后会还。另外借的最多的可以送孩子来清河村识字读书,包口粮和笔墨。

    这下有人心动了,接下来的双抢再播种如果有了更多的农具,那清河这边种了那么大一片粮食地,他们也可以啊!这借出去的,他们这里种的肯定能还回来,自己还能种更多的地。最后,还能送一批娃娃来读书,这请个老师也要不少银两啊!

    这买卖划算啊!

    高家寨的里正,高德兴同志,那觉悟跟他的名字一样高。首先跳出来,先一顿共度难关的话语,接下来就说借出五千斤粮食。

    其他村子的人可坐不住了,你一言我一语,场面开始混乱了。吵着吵着,相互之间可是抬价,你六千斤,他六千五百斤。最后有个他他他说,“你们真小气,我出一万斤”。

    最后,竟然借到了五万六千斤粮食,袁正和老王头大眼对小眼,问题居然解决了?!

    这群老农民,精明是真的精明,但确实也真是一群甲鱼蛋,不见兔子不撒鹰啊!

    但就算是这样,人均口粮还是要降低,食物采集的任务也要分配下去。

    各村里正回了村,没有拿到第一名的又被村里的老人们骂了个半死。你说借都借了,就不能哪个第一,送村里的孩子去读书?

    中国自古最高的荣誉就是耕读传家,而偏偏绝大数的老百姓请不起老师,读不起私塾。谁家不期望,自己的儿郎能写字会算数,很多农人就是因为不识字,连信都要到城里花钱找人写。甚至因为不会算数,很多农家去城里卖点山货都被奸商坑过,回来怎么算,怎么不对。越是老人,越觉得,该花这笔钱,该送娃娃去读书。

    第二天清早,三个里正又跑回来,自愿给些粮食,送孩子们过来读书识字。袁正就一个条件,无论男女都要识字!三个里正问为啥女娃子要读书?袁正一句话堵死他们,若是男丁万一战死了,这家的娃娃还要不要识字懂道理?娘亲会写字,就能给自己村里的孩子启蒙,整个村子都不会有文盲!

    这下子,一群里正不住的点头,是这个理!这年头战争多,男丁确实死的多啊!

    过了两天,其他没有送孩子来的村听说了,那一群人回去逮着他们的里正继续骂,第一次就算了,现在还不反省,你不要做里正了,我们要换人!

    结果附近八个村,把孩子全送来了,还带来了人手大搞校舍建设。

    本来是借粮的事,最后却演变成了,普及全民教育!

    袁正苦笑着摇摇头,也好,这也是件积德的好事!愿天下人都能读书写字,知书达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