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乱世求活军 » 第七十四章 民族大团结

第七十四章 民族大团结

    阿水,是红石寨里面的一个美丽的九岁黎族女孩,有一双如珍珠般明亮的眼睛,就是有些调皮,脸上有些脏脏的。

    今天,红石寨门口挤满了人,听说是汉人的商队来了,可她挤不进去,就跟着男孩子们爬上寨门口的木墙上。她那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看见一长串背负了藤筐的马队,从寨子门口一直延伸到了山脚下的转弯处,至少有一两百匹马,她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马匹。她们寨子一共也就七八匹马,这是她见过的最大的商队。

    大山里面的世界其实很单调,也很简单,人们日复一日的劳动和作息,如同山间的小花,开放,凋零,又再次开放。

    昨夜的大雨,让山林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把蓝天都洗的有些清澈透亮。今天的天气很好,上午的太阳将地面已经晒得半干了。汉人们有男有女,他们在一个白衣大叔的带领下在寨边的空地里搭起了一个一个的大帐篷,并在帐篷前面铺上草席,将一个个商品整整齐齐的摆在草席上,远远的看过去,就像一个小小的村落,草席上很多都是劳动的工具,像斧头和锄头,这些阿水知道,家里如果有这样的工具,可就是黎族家庭的宝贝了,但有一些东西阿水不认识。

    族长带在族里的大人们,在听那位白衣大叔在讲解,邻村懂汉语的人在帮着翻译成他们黎族的语言。

    孩子们见大人们都跟着白衣大叔就偷偷的从木墙上爬下来,溜进了帐篷区里,左看看,右看看,嘻嘻哈哈,开心的不得了,从来没有这么多商人来到他们住的山里村落,热闹的就像过节一样。

    阿水也跟着他们到处乱走,直到看见一个大汉在一个帐篷里用小刀刻小动物,他身边有几个已经刻好的小动物,好有趣啊!她就蹲在帐篷门口看着大汉。

    郭大碗开始没注意有个小丫头在旁边,他正在雕刻一个小牛的尾巴,直到刻完最后一刀,才长吁一口气。这时,才注意到,帐篷外蹲着一个漂亮的小丫头,像一只安静的小猫,正盯着他手上的小木头玩具。

    看到小牛雕刻好了,阿水笑了,如同阳光般明媚。

    郭大碗也笑了,有些憨憨的,笨拙的将手里的小牛递给女孩儿,示意给她。女孩犹豫了一下,就伸出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接过小木牛,小心的抚摸着,大眼睛笑成了月牙儿。

    阿水想起自己的阿妈说过,市场里的东西是要交换的,她好喜欢这个小木牛,可是她没有东西交换,该怎么办?

    她委屈的又把小木牛放在郭大碗面前的草席上,有些依依,有些不舍。

    郭大碗也猜到小姑娘在想什么,哈哈大笑,指着野地里面的菠萝,然后又把小木牛推给了女孩儿。

    最后,两个人盘着腿,一人一半菠萝,嘻嘻哈哈,也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是小姑娘的小手把木牛握的紧紧的,这是她收到过的最好的玩具。

    这一幕被走过来的袁正和红石寨的族长看到了,阳光下,草席上,一个汉族的大汉和一个黎族的女娃儿,吃着野地里的菠萝,嘻嘻哈哈,其乐融融。

    袁正,在介绍完五金产品以后,终于亮出了农耕文明的大杀器,半自动插秧机,半自动犁地机和半自动收割机。

    一个战士迁出一匹老马,然后挂上犁地机,演示了一遍,红石村的族长和长老们都震惊了,全部凑上来左摸摸,右看看,在那里大声的说着什么!翻译告诉袁正,他们问这东西多少钱,他们要买,能不能用粮食换!

    袁正很高兴,他看得出,黎族老乡很喜欢这些农业设备,但也看的出这个黎族村落并不富裕,他们跟族里的长老就坐在大树下开始商议如何达成交易。

    而这时十五里以外的更偏远的村落,好多黎族老乡也赶了过来,因为他们昨晚就听说今日红石寨可以赶集,今日天未亮就出门来赶集。

    流动的商业区,突然一下就热闹了起来,吆喝声,还价声,鸡叫声和牛马的鸣叫,响成一片。

    而农机的演示区更是挤满了老乡,看着这些神奇的机器快速的犁地和插秧都啧啧称奇。有几个村落的小伙子,还问红石寨借了马匹,飞快的跑回村里,要赶快拉族长来看。

    这个时代的黎族同胞们,虽然已经开始农耕,但有很多村落其实是刀耕火种,不要说机械耕种,甚至连像样的金属工具其实都非常少。很多村子还在用木头和石头工具在开荒种田,极其贫苦和劳累,却收获极少。

    袁正这一天从上午开始和红石寨讨论生意,一直到傍晚根本就没有停过。一个又一个村落的族长和长老们,三三两两的到来,个个都穷。却都还拉着袁正,一定要买设备,要是自己买不到,可别的村买了,那回村子会被族里人骂死,回头连族长都不一定能干的了。

    最后,袁正拿出了交换条件,没有银子,可以用矿山或粮食换农具。这一带其实是冶寒大匠,发现矿脉的地方,袁正来这里就是要解决铁矿石的开采问题。

    红石寨最后和周边三个寨,听说用周边几个山里石头的开采权,就能够置换第一批农具,即不用银子,也不用粮食,那高兴的上了天。可没有矿山的村子怎么办?袁正提出来,用开采矿石的人工抵扣农具的价格。同时为了友谊,各个村子救活军将赠送一套农具,还会派人指导如何使用,这一下这周边的十里八乡都轰动了,都拉着袁正去他们村做客。

    最后,所有村落将本来带来交易的粮食和肉禽,拿出来在红石寨办了一个篝火晚会,这一夜不断有远处的村子里的人过来加入晚会。山路间,绵延的火把,如同萤火虫汇聚而来,组成了火把的海洋。

    篝火和歌声,就像新年般,在村落中响起,其实就算新年也好多年不曾有过这样的景象。十几个村落都聚集到一起,少男少女们相互结识,老人们相互敬酒,每个村都有节目,不愿落在人后,歌声和表演让袁正有些恍惚,这简直就是春晚,就是语言听不懂。

    但看到百姓们开心,救活军众人也开心,很多人都融入到其中,载歌载舞。

    黎族人,不复杂,人们其实都有天生的直觉,他们能感受到这群来自海边雷泽城的汉人们眼中的善意,不同于以前来过的汉人。

    救活军这群人,很诚实,他们告诉黎族同胞,他们需要矿山。因为只有开采了矿石,才能在大岛上生产和制造农具,能更多的生产和制造,农具才能便宜下来。否则,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人吃马嚼,海路劳顿,东西就一定会很贵,这些朴实的道理,黎族人其实懂。黎族也愿意,让救活军开采,因为只有救活军知道怎么利用这些石头变出工具,而他们可以通过公平的劳动来获得这些工具。最重要的是十几个村落的族长都觉得,工时和农具兑换的价格是大家商议的结果,大家也都认可,这就是合理的交易。

    人不怕穷,人怕不公平,但现在有的村落卖山地来获得,有的村落靠劳动力来获得,这样是公平的。

    最重要的是,救活军还承诺,将在这附近修建工厂,他们可以去做工学着制造这些工具和机械,这在古代是不可思议的。很多家族和村落把技术当成宝贝,不要说本村的村民,连自己的孩子都只传给一个。这就导致了,大量技术的流失和社会科学的停滞。袁正开放技术,有三个目的,第一就是要用身体力行来告诉百姓,开放技术赚的钱是保守的百倍,第二,技术能造福一方,能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好,这是利润和功德的双丰收。第三,只要大家都加入这个体系,都能在这里赚的好的生活,这样的合作才会紧密,才能慢慢把整个岛屿融为一体,否则,他们就是过客,他们永远不是这朱崖大岛的一份子。

    活动一直持续到凌晨,这一次袁正没有喝醉。当天边云朵开始被日光染白,随着清凉的晨风而行,行走在沉睡的众人之间,他突然想到了家,或许他应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在清河后山的高山上修护那座女娲庙,试一试能不能回家?

    救活军他已经打下了最好的基础,也构建了出色的管理群,就算离开了他,这里依然会繁荣下去,可那边的小家庭没有了男人,天就塌了!

    或许,到了该说分手的时刻。

    游人思故乡,天寒着衣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