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汉唐 » 第二十章 关内行

第二十章 关内行

    也就几天的准备,刘琨把计划书交给了刘济,在经过简单的商议,刘济也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同意新设唐山县的决定,同时让刘琨前往长安报送公文。

    虽说河朔三镇是割据一方,想要游离于朝廷之外,有一定的游离性,但实际上它与中央朝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有一定的依附性,正是这种游离性与依附性共存,维持着唐王朝的顺利运行,直至灭亡。

    唐朝中央在包括河朔在内的各个藩镇都设有监军院,各个藩镇都在长安设置有进奏院。监军院与进奏院都发挥了重要政治作用。

    就河朔三镇而言,唐王朝虽然不能任命这些藩镇的节度使,但是诸镇藩帅的拥立,毫无例外地都要得到监军使的认可,并由他们奏报中央批准。

    当然这不是说监军使的权力巨大,而是中央与地方的互相妥协。

    河朔三镇的士兵们推选出自己信任的节帅,朝廷也会顺水推舟授予节度使旌节,最后相安无事。

    若朝廷不同意授予旌节,不安抚百姓,则会爆发内乱,节帅率军反叛。

    建中削藩的由头便是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朝廷不承认新任节帅,爆发“四王二帝之乱”,危害一方。

    如果按照历史的进程,明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死,其长子王士真接任,获得朝廷允许,相安无事。

    而几年后王士真病故,其长子王承宗未获得宪宗李纯的承认,宪宗皇帝掀起削藩之战,但以朝廷大败而告终,被迫承认王承宗的成德节度使的地位。

    可见,万事存在即有其存在的道理,这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政治平衡。

    各藩镇的正常交接,一般朝廷不会拒绝,如果像前文(第十八章)所说的那样军中大将发生叛乱,此时得不到朝廷的许可,便会迎接下一次的动乱,毕竟权力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朝廷难以直接对河朔藩镇发号施令,河朔藩帅大多也终身不入朝廷,在这种情形下,进奏院在传递中央文书公函中的作用,进奏官在朝廷礼仪上的虚应故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监军院与进奏院不仅构成了朝廷与骄藩联系的桥梁,而且也成为唐廷在割据地区施行自己的统治和骄藩在政治上奉事朝廷的象征。

    这就是唐朝藩镇割据为什么存在的原因。

    此去夏州,除了自己和李益的一家人之外,还要带一大堆的进奉,所谓“进奉”,是指藩镇以“羡余”的名义向皇帝上供的钱物,在唐朝后期十分普遍。

    进奉的数量也十分惊人。

    史载贞元时,诸道进奉岁凡五十万贯。

    两万大军一整年的军费也就五十万贯,这些钱也是进了皇帝的内库之中。

    现在的皇帝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重用奸相卢杞,名臣颜真卿也是在此时被害死,各种骚操作酿成了“四王二帝之乱”,加剧藩镇割据,此后更是姑息藩镇,为敛财无所不用其极。

    贞元年间,德宗宠任奸臣裴延龄掌管财政,裴延龄为人奸诈,欺君罔上,为了迎合李适的贪欲,不顾百姓贫困,大肆聚敛财物。

    宰相陆贽上奏书极力揭露裴延龄奸诈欺妄,不可信任,其“侵削兆民,为天子取怨于下”,将会招致祸乱,言语极为深切。

    但李适却不听忠告,反而贬斥陆贽等人。

    我国的第一项物业税就是从唐德宗开始征收的,只是当时是叫“间架税”,虽然不到半年就取消了,但也是开创了一代先河,此后各朝各代一旦朝廷税赋不足,便会加收间架税,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了。

    事情也有好有坏,正是因为德宗皇帝的敛财,为宪宗皇帝开创“元和中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钱是打不起仗的,当然这是后话,不必再提。

    经过商议,刘琨和李益决定,自己两人带着护卫从妫州出境,经蔚州、云州、振武军到达夏州,然后前往长安。

    而李益的家人和进奉则经运河南下,到洛阳后,李益的家人与船队分开,自行安置,船队则沿黄河进渭水而上到达长安。

    至于张若冰,老老实实在家待着。

    刘琨郑重承诺过几年肯定会带她到长安、洛阳逛一逛,张若冰的怒火这才被渐渐平息。

    唐山县的建设在刘琨离开的时间几乎同步开工,刘琨举荐王建担任唐山县令,统筹建设工作,张仲武作为辅助,跟着学习,让张若冰通过张仲武的这条线,间接了解县城、工坊的建设工作。

    刘琨和张若冰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联系,比较便捷,出现什么问题也可以进行沟通,快速解决。

    而幽州与平州间的信件往来只能靠马力解决,接近两百公里的路程,快马加鞭,几个时辰便能到达。

    出幽州城,沿永定河逆流而上百余公里,便可到达妫州州治怀戎县(今河北张家口怀来县附近),刘琨一行人未做停留,继续逆流而上,经蔚州、云州(大同)前往振武军驻地。

    经过数日骑行,刘琨终于到达了自己的第一个目的地,振武军。

    振武军全称是振武麟胜等军州节度观察处置使暨单于都护府,下辖振武军、麟州、胜州和单于都护府。

    唐中宗李显,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析胜州置振武军及东受降城,隶胜州都督府;筑中受降城直属丰州都督府。

    贞元十六年,振武军仍下辖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城关镇大皇城)、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青年农场敖陶窑古城)两城。

    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年),以突厥车鼻可汗内附,置前瀚海都护府,以瀚海为名,领羁縻云中、定襄、狼山三州都督府,治云中府城(故定襄城)。

    龙朔三年(663),改为云中都护府,置都督府直辖地区,移治云中城。

    麟德元年(664),改为单于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下辖后金河县一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

    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三县(今陕西神木县、府谷县一带);胜州领榆林、河滨二县(今鄂尔多斯市东北)。

    振武军的统治中心在后金河县,主要任务是防范北边游牧民族回纥的袭扰以及安抚各州内部的党项、沙陀等游牧民族,属于半游牧半农耕的地带,粮草全靠黄河运输,极度依赖朝廷的漕运,税赋不能自给。

    此时的振武军节度使是范希朝,也是一代名将,以后肯定会和他打不少交道,刘琨便在金河县停留,休整几日,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