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都穿红楼了谁还做梦啊 » 第五十一章 太后不慈须面刺,宰辅不忠当如何?

第五十一章 太后不慈须面刺,宰辅不忠当如何?

    温体仁心中恼火,一看李征如此不上道儿,冷冷的哼一声拂袖便往奉天殿上进。

    李征执圭走在身后,他倒是没想什么。

    天子门前步步高,为国为民的有几个?

    我是个穷鬼,两世为人也穷,自不和这些狼虫虎豹合起伙来一起吃穷人。

    “若有时机,这些人都该杀掉。”李征心道。

    可此时阳光最好,在广场群臣诰命远远只看到一个年迈的老头,虽紫袍金龟,却在前面走的步伐踉跄。

    在他身后那少年郡王腰背挺拔,犹如正在升起的太阳。

    他可不走得匆忙或者缓慢,拾阶而上时候冠冕并不乱动,一身玉佩也没有发出什么响动。

    挑剔如陈王妃也禁不住赞叹:“虽是长在边塞,这仪态可一点也没落下。”

    南安太妃道:“大约是太上皇始终关切着,不然哪里来这般仪态?”

    这话对了一半,大约真的是皇室关注,也或许是肃毅王暗暗派去的人手,李征的确从三五岁就接受“榆林夫子”们的教导,这诗书礼仪中他的仪态一直都是夫子们最放心的。

    除非战场厮杀,李征始终小四方步,持重端庄,无可挑剔。

    进了奉天殿,里头只有天家与三品及以上大员、开国国公子嗣及如今的宗室王爵、功臣勋贵侯爵。

    贾赦贾珍早在进了承天门后就被叫到了奉天殿,贾政蒙皇帝特旨在奉天殿观礼。

    奉天殿,开大朝或每月朔望、会见外国使臣才可以用的宫殿,比民间俗称“金銮殿”的乾清宫规格高了几个档次。

    这是唯一一座面阔十三间进深七椽的大殿。

    如今偌大的奉天殿里,太上皇衮服高坐御座,皇帝衮服陪坐在下首乾清宫搬来的龙椅之上。

    另一侧搭着金凤御座,吴太后与张皇后也在。

    吴太后面如止水不露喜怒,手里掐着一串念珠闭着眼养神。

    张皇后风华正茂,那是当年北都应天府第一美人,出身没落官宦人家,也是饱读诗书的女子。

    她上下打量着李征,有冠冕珠子遮挡,她只看这是个器宇轩昂的少年人,略显苍白的脸上不由露出笑容,看了对面的皇帝一眼。

    皇帝笑容满面,目光在御座下来回扫视。

    李征近前,在御座下叩首。

    “皇帝,授册宝去吧。”太上皇笑道。

    皇帝起身从曹化淳手里托盘取过金册,及一方五寸二分大、一寸五分厚,背为龟钮的纯金王宝。

    “因是行在,诸多礼仪并不完备,到进爵亲王时,太上皇与朕定会在北都奉天殿再补齐。”皇帝持金册金宝与李征许诺。

    李征躬身道:“启禀太上皇陛下、皇太后陛下,皇帝陛下,皇后陛下,此番隆恩,肃藩及微臣感激不尽。如今是二圣南巡之时,一切从简,然微臣嗣爵之礼已恩荣过甚,岂敢心生怨怼!”

    “是封爵,”皇帝提醒,然后展开金册,亲自读册道,“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北都李征,今命尔为敦煌郡王,加镇国将军,封号武烈,岂易事哉!太祖高皇帝自起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百端;太宗文皇帝继承国祚,竟呕心沥血,绍祖建宗。”

    顿了顿,皇帝念道:“此志在奉天地而享神祗。祖宗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于心,须知百姓苦乐,不可滥纵,以祀祖宗山川,与国家享之。此后谨兵甲而恤下民,奉天承运而辅佐天下。若允执阙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躬训,尚其慎之。”

    这是亲王册谕,远比郡王册谕高了一个等级。

    李征跪接,口称:“谨遵圣喻。”

    皇帝又开金宝,在一张黄帛上开了宝,留下“武烈敦煌郡王之宝”底子,交给礼部存根,再将金宝装入红漆檀木宝匣。

    此外还有个小镇国将军之印,这就不算是王宝了。

    群臣观看那宝匣,果然如册宝所言,规格是蟠螭,仅次于皇太子行龙图案,只有亲王才能拥有,否则便是大不敬,僭越。

    但还是那句话,没用。

    不就藩,就算给的是亲王规格也不过是笼中鸟。

    李征拜领,向吴太后张皇后跪谢。

    吴太后睁开眼睛淡淡看了一眼,哼的一声根本没理睬。

    太上皇眼角吊起,问李征:“为何不拜谢朕?”

    李征道:“二圣父子是也。”

    太上皇好笑,群臣失笑。

    只说一个,太上皇退位之后皇帝登基次年就改元隆治。

    这里头当然少不了阴谋算计,可这也是天家父子不和的有力证据。

    李征说这话,在群臣看来就等于往太上皇脸上吐了一口口水。

    太上皇摇着头没在意,皇帝也装作没听见。

    “皇后,你可有叮咛?”太上皇侧身询问皇后。

    张皇后起身道:“臣妾岂敢僭越。”

    “这孩子命苦,皇后要帮着考虑成家,”太上皇道,“肃毅王妃谥号曰礼,为肃毅礼王妃,皇后要亲手写了敕命,派人送去甘州祭祀。”

    张皇后自无不允。

    这是那位跟随武烈肃毅王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给肃藩生了嗣王的女子,虽然走之前没有册封,如今皇室追封,也是给那可怜的女子一个交代了。

    然后宫中赐宴,天家在奉天殿与内阁及群臣、勋贵在奉天殿,观礼官员们也进来,但诰命们获赐武英殿赐宴。

    太上皇诏令:“皇太后、皇后赐宴武英殿。”

    谁也没想到,吴太后淡漠地道:“老身困了,精力不济,张氏你去。”

    李征抬头看了她两眼。

    天家不和,这个吴太后有八成以上的责任。

    听鸳鸯和平儿说起过,吴太后极其不喜欢隆治皇帝,皇帝三岁,吴太后就让宫里的奶娘带着皇帝在西六宫别居。

    皇帝十岁时,吴太后催着太上皇封秦王爵,次日就赶出了西六宫去西安就秦藩。

    十余年前戾太子与皇次子皇三子夺嫡,三人二死一伤,没多久太子驾崩,太上皇诏秦王回京,皇太后居然横加阻拦。

    天下哪有这样的母亲?

    皇帝可是她亲儿子啊!

    今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吴太后不称皇后,只叫张氏,这几乎等于全面否定皇后的身份,近一步否定皇帝的身份。

    她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