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绝世唐门之解放 » 第十八章 恒星的力量2——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与防护方式

第十八章 恒星的力量2——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与防护方式

    这片被遗忘的大陆已经变得清晰可见。在可视范围内,大陆上到处都是建筑,有的很低矮,有的直入云霄。在霍雨浩看来,绝大部分建筑物都是很陌生的类型,但是也不乏有自己认识的建筑物。

    “根据我们星联的记载,这片大陆的文明在武魂殿时期就已经彻底灭亡了。由于常年被风暴包围,你们早就遗忘了这片大陆。”杨永福解释道,“这些建筑都是这几天我用神力直接修建起来的,用于核武器演示。”

    两架战鹰下降到了一万米高度,等待起爆命令。

    “注意了,这个飞行器可能承受不住核武器爆炸时引发的电磁脉冲,所以我们要保持飞行姿态。若仪表大部分失灵,我们跳伞,下降到四千米高度再自行脱离。当然,想让我带着你们俩飞一飞也可以。”杨永福用着一个PDA向着位于低轨道上轨道轰炸卫星传输着指令,“地表建有各类大型建筑物和坚固防御工事。如以你们皇宫城堡为原型的一号目标和以明都为原型的一号城市靶。”

    “攻击城市靶吧。”橘子建议道,“要来就搞个大的。”

    “好。核爆炸杀伤方式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电磁脉冲、放射性落下灰。”

    今天能见度有30千米,光辐射在5、10、15、20、25、30公里上的削弱系数为40%、53%、67%、73%、78%、82%。

    (注意,下面的内容是现实世界的内容,没有做任何修改。)

    能见度和距离对光辐射削弱的具体数据为:

    ㈠能见度为100公里时,在5、10、15、20、25、30公里上的削弱系数为16%、29%、33%、45%、51%、56%。

    ㈡能见度为60公里时,在5、10、15、20、25、30公里上的削弱系数为25%、40%、51%、58%、63%、67%。

    ㈢能见度为30公里时(如城市郊区),在5、10、15、20、25、30公里上的削弱系数为40%、53%、67%、73%、78%、82%。

    ㈣能见度为10公里时(如大城市),在5、10、15、20、25、30公里上的削弱系数为67%、82%、91%、96%、98%、~100%。

    ㈤能见度为2公里时(如雾霾天),在5、10、15、20、25、30公里上的削弱系数为98%、~100%、100%、100%、100%、100%。

    核爆炸时,在人防工程和工事中的人员与物体均可完全避免光辐射杀伤。在建筑物内,人、物只要远离窗户避免被光辐射直照就不会遭到直接毁伤。任何物体的阴影都能保护在其遮蔽区的人员免受伤害。

    人员穿着宽大、厚实、浅色、白色的服装对光辐射有防护作用。紧贴皮肤、单薄、深色、黑色的服装防护效果不佳,化纤衣服熔化时还能加剧损伤。(部队作战时常备的白床单,一是可以充当雪地伪装服,二是可以充当裹尸布,三是可以在坑道内多层浸湿布置充当防爆帘,四是可以充当光辐射杀伤的防护服。)

    身体的自然凸起部位产生的阴影区也可起到一定防护作用。

    光辐射引起闪光盲和视网膜烧伤的距离,比皮肤烧伤和其他杀伤因素的伤害距离要远得多。

    最根本的一条:禁止观看核火球。不能闭眼的核观测人员、飞机驾驶员要配发偏振光护目镜。英军认为,一次两万吨级的核爆炸能使日光下的人员丧失视力15~30秒,在月光下的人员丧失视力5分钟,在星光下的人员丧失视力10分钟乃至更久。

    通常情况下,人受强光照射会本能闭眼(约需0.15秒),靠着这个可以部分地保护人员不受或减轻光辐射对眼睛的伤害。但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往往在闭眼后又会睁眼看火球(我国某次核试验中就有一个驾驶员不戴护目镜在能见度28km,离爆心34km的条件下直视火球。30分钟后丧失驾驶能力,经过89天治疗才出院,视力有较大下降)。

    应该牢记,发现核爆炸闪光后应立即闭眼,不要刻意看火球,一般视网膜烧伤的发生率是不大的。

    再说冲击波。

    当量为一千吨的地面核爆炸,在四百米处的冲击波超压为4.41×10^4Pa,可使暴露人员失去战斗力,根据爆炸相似定律,要使爆炸超压杀伤半径扩大十倍,爆炸当量必须扩大一千倍。

    一、冲击波的形成:

    核武器在大气层内爆炸时,反应区温度骤然上升至几千万摄氏度,弹体内物质变成高温等离子体,具有几百亿个大气压的压强。而后等离子体迅速扩张,猛烈压缩空气形成“压缩区”。压缩区随着火球扩张不断增大,由于火球不断增大,内部温度和压强也在不断下降。当火球发展到最大半径后停止膨胀,但是由于惯性作用压缩区仍然向外运动,与火球脱离,而后必然出现一个压强小于大气压的空气层称为“稀疏区”。冲击波在传播中不断消耗自身能量,最后衰减为声波,消失在大气中。

    二、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

    冲击波对人员和物体的破坏主要是由冲击波的超压和动压造成的,负压也有一定作用。同样的超压值,作用于目标时间越长,杀伤破坏作用越大。

    ㈠、冲击波对物体的破坏作用

    第一步:冲击波未到达之前,一切正常。

    第二步:冲击波到达,物体受冲击波猛烈冲击。冲击波阵面像一堵高压高密度空气墙一样猛烈撞击物体,同时物体还会受到高速气流裹挟的石头、瓦砾、砂土、树木等撞击。这些杂物具有相当大的动能,会加重物体破坏。

    第三步:压缩区过后,物体受到破坏,但陷入平静。

    第四步:稀疏区紧接着到来,而后物体再一次受到反向气流的冲击和负压的破坏。

    第五步:稀疏区过后,冲击波的杀伤破坏基本结束,但仍有可能受到碎石、瓦片的袭击。

    ㈡冲击波对人员的杀伤破坏作用

    冲击波对人体杀伤可取分为两个连续的阶段:

    第一阶段:人员受冲击波阵面突然冲击,冲击波迅速传入体内,超压致伤人员。此过程极短,约为十分之几毫秒。

    第二阶段:压缩区通过,人体受动压损伤,持续时间较长,相当于第一阶段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下面我们详细讲述。

    ⑴冲击波超压和负压对人体的直接作用

    单纯的超压或者负压不会造成体表损伤,主要伤及心肺胃肠道膀胱、听觉器官等含气体或液体的器官,在这些脏器中,肺和听觉器官最易受损。

    ①超压作用于体表后,压迫体腔,使胸腔内压急剧上升,而负压作用时,又使胸廓增大,这样急剧地压缩、扩张会造成心肺及血管的损伤。

    ②液体和气体可压缩程度不一样,超压后负压易使如肺泡之类的地方损伤。

    ③密度不同的组织在受到同样的冲击波压力时,密度小的运动快,密度大的运动慢,这样就容易发生撕裂、出血等损伤,比如肠道等。

    ④有些损伤是超压直接造成的,如超压进入耳膜后能直接让耳膜穿孔、破损。

    ⑵冲击波动压的抛掷和撞击作用

    这个大家都能理解。简单地说,动压较小,人体会被吹倒,这种情况损伤最轻,但是发生的机会最多。动压较大,人体会被抛掷出去,损伤与交通事故相似。动压极高,人体会被直接炸碎。

    在5×10^4Pa的动压下,空气运动速度为100米/秒。可以根据风级来自己掂量下:12级定为32.4-36.9米/秒;13级为37.0-41.4米/秒;14级为41.5-46.1米/秒,15级为46.2-50.9米/秒,16级为51.0-56.0米/秒,17级为56.1-61.2米/秒。

    ⑶冲击波对人员的间接杀伤作用

    一是在冲击波作用下引起各种杂物的飞射击中人体,二是建筑物、工事被破坏使人体受到打击或压、砸而致伤。冲击波的间接杀伤可造成体表软组织撕裂、内脏破裂、出血、骨折、挤压伤、颅脑损伤等,与平时创伤基本相同。此外,冲击波扬起的灰尘会阻塞呼吸道引起损伤。在广岛、长崎的核爆炸中,死亡人数中的五六成是冲击波杀伤致死,且主要是由房屋倒塌引起的间接损伤。

    ⑷冲击波对坦克内人员的杀伤

    由于核试验都比较早,所以这里的坦克指的是类似于59、62之类的坦克。新型主战坦克对核爆炸冲击波的防护有明显提升。

    尽管坦克内人员可避免飞沙碎石的间接杀伤,且坦克内超压上升缓慢,但核试验表明当坦克遭到轻微破坏尚可使用时,坦克兵却往往会受到中度以上杀伤从而失去战斗力。

    坦克内人员受伤有三个特点:一是闭合性损伤,二是外轻内重,三是同一坦克的不同位置受伤程度差异很大。

    ㈢冲击波对装备的破坏

    只说两个例子:在某次百万吨级氢弹实验中,在2.62×10^5Pa动压作用下,35吨的59坦克被抛掷出19.6米。在2.0×10^4Pa动压下,2.5吨的吉斯150卡车被抛掷出109米。

    ㈣冲击波对建筑、工事的破坏

    露天工事:10^5Pa以下的超压一般不会有太大损伤。

    掩蔽工事:差不多同上,但要注意口部倒塌等问题。短洞工事防护能力最高。

    永备工事:由于筑有钢筋混凝土,防护层较厚,所以永备工事抗冲击波能力极强,但需注意各种孔口以及出入口。

    城市建筑物:超压达6×10^3~1×10^4Pa时,可使门窗损坏、玻璃破碎。当超压达到1.8×10^4Pa以上时,承重结构会发生严重问题。

    三、破坏等级划分

    无论是冲击波还是光辐射杀伤,其破坏等级划分为:

    轻微破坏:不影响使用,需要小修就可投入正常使用。

    中度破坏:暂时不能使用或只能勉强使用,需要返厂中修才能正常使用。

    严重破坏:无法使用,失去价值,需要大修或者完全无法修复。

    四、影响冲击波杀伤破坏作用的因素

    ㈠核爆炸当量

    ㈡爆炸方式

    ⑴地爆或低空爆,在爆心能形成较大的超压值,但衰减快,适用于摧毁极为坚固的地下工事,这种爆炸方式要求目标明确且命中目标要准确。

    ⑵中比高、大比高空爆,这种爆炸方式不能形成极高的超压,但衰减慢,可用于攻击居民区和暴露人员、装备。对抗力较高的工事、建筑、物体作用不大。

    四、地形的影响

    五:防护条件的影响

    ㈠受冲击波的面积

    两个74kg的人形靶,一个卧倒一个站立,站立的在遭到3.72×10^4Pa的动压作用下被抛掷七米,而卧倒的没事。

    ㈡物体的形状

    ㈢物体的坚固程度

    ㈣防护条件

    处在地下掩蔽部、地下建筑物的人员,主要其主体不被破坏,就能避免冲击波的杀伤破坏。在山地、深沟的人员也可以减轻或避免毁伤。如某次十万吨级实验中,离爆心265米一坑道工事,地上超压5.6×10^6Pa,但坑道内动物、仪器安然无恙。

    六、防冲击波的措施

    对于万吨级以上的中型、大型核武器来说,冲击波是其主要杀伤破坏方式。根据冲击波的杀伤破坏方式和冲击波的性质,可以采取下述具体防护措施。

    一、尽量避开冲击波的直接冲击和间接的杀伤破坏

    在冲击波的杀伤破坏范围内,除了离爆心投影点很近的地方,通常冲击波的直接冲击和它携带的土块、石头、瓦砾、树枝等都是沿水平方向通过地面的,因此地下掩蔽和卧倒(趴下)对防冲击波的直接冲击和间接杀伤破坏都是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的。加强掩蔽工事的强度,能减少由于工事损坏的导致的间接杀伤。

    ㈠掩蔽

    1、完全掩蔽的掩蔽地(地下掩蔽部、地下坑道、人防工事等)

    这些掩蔽地通常具有一定深度,并具有一定的防护层,骨架坚固,有的还具有密封功能(这里要吐槽下成都的天府广场站,那半开放结构战时绝对要被炸塌,阻塞成都中心区的地下交通[emot=zt,5xhtbpfreibevfk/])。这些掩蔽地在一定范围内能完全避免冲击波超压、动压作用,也能避免间接杀伤。只有在冲击波特别强烈,特别是地爆、地下爆炸(个人能想到的地下核爆炸只有防守方通过地下核爆炸炸出巨型弹坑阻塞敌军机动)且距爆心投影点较近的工事才有可能受到破坏。在超过设计标准的冲击波作用下,这些工事也有可能受到破坏。

    在核战争条件下,即使在野战机动的条件下,也要尽一切可能修建防护工事和具有一定强度的地下掩蔽部。

    作者的话:很多新小区的地下车库有人防设计防护等级应该都是核六级、生化丙级,但是据我了解到部分小区地下车库的人防门被水泥封死、人防门门槛(因部分业主投诉)被切割掉。这些进行过这种违规操作的人防工程防护能力会直线下降,在进行平战转换时,大家要督促物业部门对其整改。

    2、半掩蔽的掩蔽地(堑壕、掩体的掩盖地段、崖洞、桥洞等)

    这些半掩蔽地能避免冲击波的直接冲击,超压作用也有所减小,冲击波裹挟的杂物会被掩盖层挡住。当掩盖层倒塌时(如桥梁倒塌),人员可能会受到间接杀伤。

    这些半掩蔽地中,猫耳洞(崖洞)防护性能较好,并且容易构筑。有拐弯的比不拐弯的效果好(这也是为什么部队构筑战壕都是弯弯曲曲的原因),洞口背向爆心的比朝向爆心的好。一般来说,掩蔽在猫耳洞里的人员,其被杀伤半径要比开阔地面暴露人员小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

    3、露天掩蔽地(无掩盖的交通壕、堑壕、散兵坑、土坎、坚固矮墙等)

    这些露天掩蔽地在距离爆心较远时,可以对冲击波进行有效防护。

    在离爆心投影点不大于爆高的堑壕,其深度、形状对冲击波的影响可以忽略,在距离三分之二爆高以内的堑壕,底部超压接近地面超压,在更远的距离上,壕底的超压略大于地表。

    注意,冲击波有空爆的非规则反射区,在非规则反射区中,壕底的超压可能大于地表超压20%~30%,但超压上升时间较慢。

    如果堑壕走向与冲击波方向一致,壕底的超压则近似等于地面超压,同时壕内会有动压作用。为克服这一缺点,在堑壕壁上挖猫耳洞,防护效果会好得多。

    核战争条件下,爆心难以预计,冲击波可能横跨也可能顺着堑壕传播,若在堑壕壁上挖猫耳洞,就能防止动压的杀伤。虽然堑壕内超压可能高于地表,但是压力上升较慢,人体适应能力会发挥作用。

    在堑壕内的人员被杀伤半径是地面暴露人员的三分之二。

    核爆炸时,掩蔽在土坎、矮墙后面时,应该尽量贴着土坎和矮墙,这样即便墙倒了,也一般不会从墙根倒。如果卧倒在拐角处则更好,但具体应该看爆心方向决定。

    在听到(看到)核袭击预警信号时,在不影响战斗的情况下,应利用工事进行防护。当没有收到预计突然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立即就地寻找掩体掩蔽起来。

    ㈡卧倒

    当既没有预警,也没有准备,突然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毫不犹豫地背向爆心卧倒,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冲击波的伤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如果漫无目的找掩体,很可能没找到就被冲击波抛掷了出去。

    人员卧倒时受风面积约为站立时五分之一,要使卧倒后的人移动,风力需增大八倍。

    人在开阔地卧倒,并不能减轻超压作用,但人体耐超压能力较强,再加上卧倒能避免会减轻动压和间接伤害作用,防护还是有效的。通常,卧倒能使暴露人员的被杀伤半径减小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二、分散

    分散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越密集,一枚核武器的杀伤破坏效果就越强。在战时,部队应隐蔽集结并避免长时间保持密集的战斗队形,避免成为核突击的目标。城市在有核威胁时,应适当疏散居民。

    当然,分散必须适当。过度分散将削弱部队战斗力。在核条件下作战,部队的分散程度应在保证战斗力的基础上,根据预测的核武器威力半径,结合本部(分)队战斗任务、机动能力、环境地形特点全面考虑。

    三、提高武器、装备、工事、建筑物扛冲击波能力

    坦克等武器装备跟大家没太大关系。

    关于工事,在核条件下作战,堑壕要加深,增加掩盖地段,消除锐角。地下掩蔽部出入要曲折,骨架要加强,墙壁和掩盖要加厚,加强孔洞和防护门强度,并尽可能深入地下。

    城市建筑物应提升坚固性。窗户要使用钢化玻璃,窗外加上防护盖,最次也要在玻璃上贴上纸条。有条件的应构筑地下室。在战时,地下室要用支柱进一步加强顶盖和出入口。半地下室的窗户要用沙袋堵塞,并预留一个以上预留出入口。

    地铁与地下坑道通常有很大空间,部分具备齐全的人防设施,是理想的掩蔽所。

    大家要注意,按照人防工程标准,普通人防工程的食物、水储备量是设计总人数的15天量(此时地表辐射已下降至核爆后一小时的1%,一般都可以降到可以承受的程度),具备人防设计的地铁站的供水供电能力为48小时。当然,以上都是一般情况,像(消音-----)站之类的站点可能储备就会多很多了。

    四、森林地、城市、居民点在核战争前应组织好预备力量

    在核爆后,大量倒塌杂物会堵塞交通,阻碍救援、抢险、灭火,应在平时就做好预案。

    再说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后15s内放出的中子和Y射线。关于15s的时间界限的确定,各国不尽一致,根据我国核试验的经验,爆后15s之后的核辐射,其瞬时杀伤破坏特征已不明显,所以我们把15s之后的核辐射列入剩余辐射之中。早期核辐射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

    第一节早期核辐射的来源

    核爆炸时,在重核裂变链式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中子和Y射线;重核裂变后形成的裂变产物中,绝大多数都是具有放射性的,它们存在于火球和烟云之中,不断发射β和Y射线,少数核裂变产物还能发射中子;剩余核装料,也能发射α和Y射线。

    由于α、β射线在空气中射程很短,一般穿不出火球和烟云的范围。中子和Y射线在空气中可以穿透很远的距离,所以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是爆后15s之内的中子和Y射线造成的。

    一、中子流的来源

    早期核辐射的中子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核爆炸时,伴随重核裂变链式反应或聚变反应放出来的中子,称为瞬发中子;另一部分是核裂变产物放出的中子,叫做缓发中子。瞬发中子的发射时间一般为10^-6s的数量级,随着弹体被炸开、飞散,重核裂变反应或轻核聚变反应终止而结束。早期核辐射中缓发中子的数目,一般只有瞬发中子的百分之一,这是由于瞬发中子是在弹体尚未飞散、蒸发之前发射的,弹体物质对瞬发中子有慢化和俘获的作用,使得泄出弹体并具有相当能量的中子数目大为减少;而缓发中子却不受弹体物质的慢化和俘获,加上缓发中子的发射时间较晚,这时冲击波已经形成,并向外传播,在爆心附近形成了密度远小于正常大气密度的空腔(稀疏区,不懂这个概念的可以去复习核爆炸冲击波篇)。缓发中子在空腔里传播,受到的削弱比瞬发中子在正常大气中传播要小得多。当量越大,空腔半径越大,持续时间也越长,缓发中子通过的空气质量越少。在大当量核爆炸时,离爆心一定距离上,缓发中子所占的份额有时会超过瞬发中子。

    二、Y射线的来源

    按Y射线产生的机制可分为初级Y射线和次级Y射线。重核裂变过程中放出的Y射线和裂变产物放出的Y射线均属于初级Y射线;次级Y射线是中子与弹体物质及周围介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Y射线,主要有俘获Y、非弹性散射Y和感生放射性Y射线等。

    根据Y射线发射时间的先后,又可分为瞬发Y和缓发Y射线。瞬发Y是指在弹体蒸发飞散之前放出来的Y射线,它包括重核裂变、轻核聚变过程中放出的Y,还包括裂变产物在弹体飞散前放出的少量Y、中子与弹体物质作用时放出的Y射线等;缓发Y是指在弹体蒸发、飞散之后放出的Y射线,它包括裂变产物放出的Y、氮俘Y等。在爆后十几秒钟以后放出的Y射线,可以归入放射性沾染的范畴了。

    第二节早期核辐射的主要特性

    一、早期核辐射会发生散射

    二、早期核辐射能引起电离

    中子与Y射线都不带电,它们不能象α射线、B射线那样通过物质时,直接以库仑力使原子发生激发和电离,而是首先要在物质中产生带电粒子,然后由这些次级带电粒子(反冲核或反冲电子)使更多的原子发生激发和电离。

    中子与物质作用时产生的次级带电粒子是反冲核,它使物质电离的性质和a射线相似,能够产生较密集的正负离子;Y射线与物质作用时,产生的次级带电粒子是反冲电子,它会继续使物质发生电离,Y射线的电离本领比a射线要小得多。

    当中子被物质的原子核俘获或发生非弹性散射时,会放出一定能量的Y射线。这些次级Y射线继续与物质的原子发生作用,使之产生更多的电离。

    电离作用的结果,在人体中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物效应,由此产生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它也能使某些物体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造成对这些物体的破坏。

    三、早期核辐射有很强的贯穿能力

    中子和Y射线都不带电,在空气中的平均自由程很长,它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它们在贯穿几百米、几千米的空气层、甚至贯穿工事防护层后,仍具有一定的强度,还能够对暴露人员或物体起到杀伤破坏作用。所以,有时又把早期核辐射称为贯穿辐射。

    四、早期核辐射的作用时间

    早期核辐射的作用时间,一般认为只有十几秒(通常可定为0~15s)。

    瞬发中子是在核武器的弹体还没有炸开前释放出来的,而且占了中子剂量的大部分,因此可以认为∶当人们发现核爆炸闪光时,暴露在开阔地面上的人员,就已经受到了绝大部分中子流和Y射线的照射了。

    第三节早期核辐射的剂量计算

    区分吸收剂量与照射剂量,但由于我们并不是专业人士,一般可以用照射剂量近似等于吸收剂量(在座的买个中核研的fy2核辐射音响报警仪(强烈推荐)是很简单的)

    早期核辐射的剂量应将中子剂量与Y射线剂量相加,当发现是中子弹爆炸引起中子急性放射病时,中子剂量按1.5倍计算。

    第四节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

    反正尽量把短时间照射剂量控制在200伦琴以下(此时的死亡率为3%),也就是说fy2音响报警仪每秒响50次(此时应为5伦琴/小时,盖格管堵塞后会连续长鸣)时,无防护的人员应该在40小时内撤离。当然,人类的极限存活案例是900伦琴(女)700伦琴(男),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生命。

    由于钠在早期核辐射作用下会产生感生辐射且半衰期较长,所以对于核爆炸时暴露的含盐食品,应该经过辐射测量后再食用。没有检测仪的,核爆炸后两天内尽量不食用、少食用核爆炸时暴露的含盐食品。药品同理,可通过无色玻璃瓶的变色确定含钠等易产生感生辐射的药品是否能使用。

    武器装备方面,各位民兵手中的56冲和81杠可能出现变脆的现象,但一般不会受影响。

    步坦协同的时候注意下坦克履带的感生辐射(含锰多)

    以上为科普部分。还有几个点日后再讲。

    “霍雨浩,我将采用触地爆的方式引爆核武器,你做好自身防护。虽然你的再生能力远强于普通人,但是也不要大意。”杨永福向轨道轰炸卫星下发了抛掷核武器,核武器触地爆的命令,目标设在一号城市靶。

    “你刚才说了那么多,也没讲爆炸方式啊。”霍雨浩在无线电中回话。

    “反正你等着看凡人的力量吧!”杨永福调整了战机方向,“远离这地方,至少三百公里。”

    “这次爆炸有多大的威力?”橘子在后座上问杨永福。

    “按你们的算法,十二级或者十三级吧,触地爆会炸出一个巨型弹坑,你可以评估下。”杨永福启动了摄像机,“放心,我不会让你白跑一趟的。”

    就在两家战机向着远方快速机动的同时,一枚百万吨级的核弹头正在载入斗罗星的大气层。再过一段时间,象征“人类世”的放射性沉积层将会出现在这颗高能文明星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