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人在初唐:李二喊我做高官 » 第五十章 小院闲谈

第五十章 小院闲谈

    “二位请便。”李麟戟倒了两杯已经放置凉的茶水,放在桌上。

    长孙无忌见茶水上桌,习惯性地欲先试毒,多年的默契使李世民一个细微的眼神便阻止了他的动作。

    李世民自然理解长孙无忌的谨慎,但此行目的特殊,过度的防备或许会适得其反,况且观眼前少年也不似大奸大恶之人。

    轻轻执起茶杯,浅尝了一口,茶香清冽,带有一丝不同于寻常的甘甜。

    李世民放下茶杯,目光中含着几分好奇与欣赏,询问道:“此茶别具一格,非比寻常,滋味独特,入腹颇有清凉之效,不知是何种茶饮?”

    李麟戟见眼前二位对他的茶水感兴趣,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之色,笑道:“此茶方源自古籍,我偶然得之,经过一番研究调整,用多种草药配伍,加以精心熬煮,制得此凉茶。在这样的酷暑之下,能有去热解暑之效,也算是聊胜于无。”

    李世民赞许地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公子如此匠心独运,实为难得。此茶清凉解渴,不失为夏日佳品。”

    长孙无忌连连称是:“此茶虽看似简单,却也需一定的医学知识与生活智慧方能调配得出,实属难得。”

    “二位过誉了,此等小事不值一提。”

    三人围绕着桌上的茶话起了家常,气氛愈发融洽。

    李世民的目光在屋内游走,最终落在桌上散落的纸张上,那些写满字迹的纸张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我自幼喜好诗文,对书法尤为痴迷,见公子字迹遒劲有力,流畅自如,不由心生敬佩。不知可否赏脸,容我一阅公子的手稿。”李世民开口询问道。

    李麟戟听闻李世民对书法的热爱,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之意,随即笑道:“手稿多是些杂谈随笔,登不得大雅之堂,若不嫌弃,自可一览。”

    说着,李麟戟从案几上拾起几页纸张,递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仔细端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是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有对时事的敏锐洞察与独到见解。

    李世民心中暗赞,面上却是不动声色,边看边道:“公子不仅书法大成,文章更是过人,字字珠玑,见解深刻,实乃当世之才。我观公子所论,虽多涉世情百态,却不乏治国理政之思,可见公子并非池中之物。”

    李麟戟淡然一笑,轻轻摇头:“谬赞了,我不过是一介布衣,所学有限,所言所写皆是纸上谈兵。”

    李世民将纸张轻轻放回原位,转而对李麟戟说道:“公子不但生活有道,学问更是深厚,观此文章,可见一斑。不知对于当前朝中局势,以及天下大势,公子有何见解?”

    听完李世民的话,李麟戟微微一愣,眼前的这位商人似乎有点不寻常。特别是这位自称对诗文书法有着浓厚兴趣的男子,其言谈间不经意流露出的见识与气度,绝非一般商贾所能具备。

    李麟戟心中暗自警觉,连忙摆手道:“哎呀,先生谬赞了,我不过是一介书生,整日闭门造车,对于朝中大事,实是不敢妄加评论。况且,朝中之事,非我等所能妄议,还望先生莫在此处多言。”

    长孙无忌在旁观察着李麟戟的反应,心中暗自思量。

    眼前的少年虽身处幽兰巷,却非池中之鱼,言谈之间颇具见识与智慧,乃至对时局的敏感,都超乎常人。谨慎地回避朝中话题,不谈国事,足见其深知祸福分寸,明哲保身之道,倒是个聪明之人。

    李世民听后,笑容依旧温和,他明白李麟戟的谨慎和明智,这在现下是必要的生存之道。

    但是,今日乔装而来实为对李麟戟进行探查,虽从眼前也能看出李麟戟的不凡之处,但如此离去实在心有不甘。

    李世民轻笑一声,看似不经意地转换了话题,言辞温和而又带有些许期待:“公子言之有理,朝中之事确实不宜妄议。不过,我等虽非庙堂之上,却也心系国家。公子才智过人,对于如何提升大唐文化教化、增强民众福祉,或是促进商业流通,有可何高见?这些均是国之根基,亦关系到每个百姓的生活。”

    李麟戟听闻此问,心知李世民虽换了个角度,但依然关切朝局与国事,且提问更为宽泛,涉及民生与文化。

    稍作思考后缓缓答道:“大唐盛世,固本开源是关键。于文化而言,提倡儒学之余,兼容并蓄百家之长,广设书院,普及教育,让寒门亦有机会读书识字,方能人才辈出。至于商业,减税赋、通商路、立法规,保护合法交易,如此则商贾安心经营,货物流通,经济自然繁荣。”

    说完,李麟戟微微一笑:“以上不过是在下妄言罢了,当不得真。”

    “公子所言绝非妄言,乃是真知灼见也。”李世民打断了李麟戟的谦逊之词,眼神中闪烁着认同与赞赏。

    长孙无忌亦是非常认可地点了点头,心中对李麟戟的评价又高了几分,暗自思忖,此人无论才智还是识见,皆是难得,若能为殿下所用,必能如虎添翼。

    李世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说道:“大唐之强盛,需集众智以固本,广开言路以开源。公子所提,正中肯綮,既有文化之根柢,又及经济之枝叶,两者并重,方能根深叶茂。我等身为大唐子民,皆有责任为此略尽绵薄之力,公子既有此等胸襟与见识,他日可为国效力,尽情施展才华。”

    长孙无忌亦是点头附和:“公子之言,颇合我等心意。世道虽艰,然有识之士如公子,实乃国之幸也。若有机会,还望公子能将此等见解付诸实践,可为社稷添砖加瓦。”

    李麟戟谦逊一笑,心中暗自思量,这两位来客身份定不简单,能如此从容谈论国事,且见解不凡,不由得更加谨慎应对。

    “承蒙二位抬爱,在下铭记于心。若有机缘,自当不遗余力,为国为民事,不负今日之遇。”

    .....

    三人又闲聊了一番,李世民心中对李麟戟的评价更高了。几番想要开口询问,李麟戟关于朝中之争的看法,最终还是按捺住了内心的冲动。

    眼见天色已晚,李世民与长孙无忌起身告辞。

    临走时,李世民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日一席谈,似是偶遇,实则或许是命运之牵引。公子,后会有期。”

    看着二人背影消失在巷尾,李麟戟心中暗自思量。

    回想起方才的对话,从二人的言谈举止,尤其是李世民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气度与格局,李麟戟隐约察觉到了什么。

    两人的言辞以及对时局的关切,甚至对朝政的微妙询问方式,都太过不寻常。默契的配合与言行,更透露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

    而且,那位自称爱好诗文的男子与前几日在东宫见到的李建成,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结合种种迹象,李麟戟突然恍然大悟,那位极有可能便是当今皇族中人,甚至可能是……秦王李世民!

    这个念头一出,李麟戟心头一震,李世民,那可是大唐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日后更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宗,今日竟亲自登门了。

    若真猜的不错,今日之遇,绝非偶然,而是李世民有心为之。

    想罢,李麟戟接着回房温书了,既然李世民有意隐瞒,自己装作不知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