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人在初唐:李二喊我做高官 » 第五十六章 考前琐事

第五十六章 考前琐事

    秋风渐起,长安城内树叶渐黄,为这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几分庄重的色彩,也预示着年度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秋闱即将到来。

    李麟戟在这段时日,除了埋首书堆,准备科举,也不忘处理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以确保自己能够心无旁骛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程家冰铺自开业以来,热度持续不减,火爆的生意一直持续到天气转凉。

    在长安城首场秋雨绵绵绵时,李麟戟抽出时间与程处默一同结算这一年的收益。

    按照之前的约定,合理分配利润。李麟戟还拿出了一成的利润,为冰铺的伙计们封了个红包。

    这举措,让冰铺上下无不感动,伙计们对李麟戟的敬佩更添了几分,纷纷表态愿效犬之劳,更加勤勉卖力工作,共助冰铺再上层楼。

    在这期间,李雪雁在李麟戟技术支持下,在程家冰铺旁开设了一家新颖的冰饮铺。

    至于分成,在李雪雁的坚持下,和程家冰铺一样,四六分成。

    根据李麟戟的指导,李雪雁在奶油冰淇淋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冰饮产品,吸引了不少年轻贵族和百姓的好奇与喜爱。

    店铺开张不久便名声大噪,成了长安城新兴的热门去处。

    李麟戟在读书之余,偶尔也会抽空去冰饮铺坐坐,品尝李雪雁的新品,二人交流经营心得,氛围融洽而温馨。

    随着秋闱临近,阳泉县李麟戟的同窗好友孙良才也到了长安城。

    与李麟戟不同的是,孙良才到长安城就有了安身之地。

    孙良才的父亲,那位在阳泉县颇具威望的乡绅,对其独子的学业一直寄予厚望。

    在孙良才县试及第,更是兴奋不已,决定给予最实际的支持——在长安城购置了一座宅院,以便孙良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备考,不受外界干扰。

    这处宅院不仅位置优越,且装潢雅致,也彰显了孙家的殷实家底。

    孙良才到长安城入住新宅后,第一时间便邀请了李麟戟前来参观。

    当李麟戟步入这所宅院,不禁对孙良才笑道:“良才,你父亲此举真是大手笔,看来他对你的期待甚高啊!”

    对此,孙良才忍不住的哀嚎,县试及第已经烧了高香了,对于秋闱想都不敢想,怕是要辜负自己父亲的一片苦心了。

    说是那么说,在李麟戟的鼓励下,孙良才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备考。

    李麟戟与孙良才的相聚,老友重逢的喜悦,之中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

    在这段紧张备考的日子里,李麟戟的生活并非只有书籍和冰铺的事务,他还意外结识了另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孙伏伽。

    与孙伏伽的相遇,发生在一个偶然的午后。当时,李麟戟在一家名为“藏书阁”的书店里寻找关于治国理念的古籍,恰巧孙伏伽也在同一书架前翻阅法典注解。

    因对一本稀有的古籍同时产生兴趣而搭上了话,一番交谈下来,发现彼此在学术上有着惊人的共识。

    孙伏伽的博学多才与直言不讳给李麟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李麟戟对于学问的执着和对时局的敏锐洞察也让孙伏伽颇为赏识。

    两人很快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在月下对酌,或于林间漫步,探讨学问,互勉科举之途。

    和孙伏伽结识,对李麟戟来说是意外之喜。

    作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历史上记载完备、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出生于隋朝末期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刻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

    早年在前隋考中进士,隋炀帝大业末年任大理寺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下级官吏。

    隋亡后,入唐做官。曾于武德初年上书李渊,坦言三事:一“开言路”,二废“百戏散乐”,三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李渊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

    所谓的三事其实就是:其一劝告皇帝虚怀纳谏,“开不讳之路”,选贤任能,励精图治。

    其二,“百戏散乐,本非正声”。他认为,隋末皇帝贪图安逸享乐,官场淫风四起,是王朝灭亡的征象,劝告皇帝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要雅正社会风气。

    其三,“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帝身边的人乱国,因此,他劝告皇帝慎重挑选皇太子及诸王身边的人,防止身边的人误国坏事。

    孙伏伽又在灭王世充、窦建德后建议李渊取消追究王窦余党的命令,又为平定边防、减税赋等事频频上表献策,又请设“谏官”一职,李渊均采纳。但是没过多久,孙伏伽又因上疏而被免官。

    孙伏伽被免官的原因,在历史记载中并未详细说明。但大抵可以推测出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直言敢谏性格,与李渊后期的心态产生了冲突。

    初期,李渊确实因为孙伏伽的忠直与远见而赏识并重用他,但随着时间推移,天下初定,李渊必然逐渐放松了对政务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开始追求帝王的享乐生活,打了一辈子仗了难道不能享受享受吗?

    孙伏伽作为一位秉持儒家理念,重视国家长治久安的官员,必然会对李渊这种倾向提出批评与劝诫。

    这些都可能触怒逐渐沉浸于皇权带来的安逸生活的李渊,毕竟李渊不是李世民,接受不了有人在身边一直给自己上眼药。

    特别是当李渊开始享受胜利果实,对那些可能影响其享受的谏言不再像起初那样欢迎时,孙伏伽的耿直性格和频繁的进谏就变得不合时宜,最终导致了他被免官的命运。

    孙伏伽的出现,为李麟戟的备考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他不仅在科举的策论准备上给予李麟戟许多独到的见解,还以其家族丰富的藏书资源,分享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和资料,大大丰富了李麟戟的知识库。

    同时,孙伏伽对于法律的精通也让李麟戟受益匪浅,李麟戟还通过孙伏伽了解到不少大唐官场的隐秘,这对于即将步入仕途的李麟戟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随着凉意加深,长安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期待的情绪,这是属于秋闱的独特气息。

    李麟戟在书桌前端坐再次梳理读过的书籍手稿,案头的书籍整齐排列,每一本都留有他翻阅的痕迹,书桌上摊开的策论草稿,字迹工整有力,那是他无数次推敲琢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