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人在大宋,影视剧大融合 » 第十五章 春闱

第十五章 春闱

    冬去春来,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皇佑五年的春闱。

    自大宋各地云集而来举人们,经过三级童生试、再经岁试、科试、大收等预备考试,然后通过最为艰难的乡试,今日方有机会看一看会试考场的大门长什么样。

    当然,由于可以重复考试,科举的实际淘汰率要低很多,但说一句万中取一绝对不过分。

    有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科场上的搏杀亦是如此,眼下站在大周贡院门前的三千余举人,便是从中杀出重围的佼佼者。

    考中举人,便有机会谋个一官半职,一辈子衣食无忧,但要真想鱼跃龙门,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不考进士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些已经算是功成名就的举人们,才会不远万里,跋山涉水,齐聚汴京,毅然决然地向科举考试最后一道难关,发起新一轮的冲击。

    ......

    而杨文昭依旧选择了在今日邀请了同窗盛长柏一同前往贡院。

    远远望见贡院大门,马车就走不动了,书童帮着将行李搬下马车,后面的路就要靠杨文昭他们步行了。

    这时天还是昏暗的,人人都提着灯笼,排着长龙向贡院内走去。

    听着天南海北的方言传入耳中,杨文昭不由得暗自好笑。

    从表面上来看,会试的录取率要比乡试更高,似乎也更容易一些,但考试的竞争对手,却是从秀才变成了举人。

    既为举人,哪一个不是、大浪淘沙,经历了前面数道考试?

    站在贡院门口这三千余名举人,在各自老家,个个都是某县某府首屈一指的才子,怎么可能没有真才实学?

    而且,这三千举人大部分都不是第一次来赴会试了。

    杨文昭和盛长柏早就听庄钧说过,一名举人的一生,平均要参加三四次会试,耗费三十余年才能考上进士。

    面对这么多饱读诗书、又有丰富的考试经验的竞争对手,两人都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要知道杨文昭今年才十六岁,盛长柏也不过十九岁,与这些人竞争,他们是没有丝毫的优势。

    宋朝虽然历来也非常重视对年轻官员的选拔任用,以表现其锐意进取,像太宗朝的苏易简、仁宗朝的司马光、韩琦等人,都是少年成名,得中进士,但是宋朝建国至今近百年的时间,能如此年轻就得中进士的人少之又少。

    正所谓“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绝不是虚言,少年成名往往带来的都是数不尽的蹉跎。韩琦、欧阳修,甚至后来的苏轼,哪一个不是少年成名,但之后的官场之路就一言难尽了。

    其中韩琦虽然后来拜相,但其最富有朝气、进取之心的几年,却荒废了。等到再入朝堂之时,已经是风烛残年,早已没了变法之心。

    这时,砰砰砰,龙门三声炮响,举人们开始入场。

    辕门一开,各省的举人们就在旁人艳羡的目光中,提着考箱往里涌动,准备接受搜检。

    杨文昭走向贡院龙门,抬头打量,这座全大宋最尊贵的贡院,但见大门正中悬着“大宋贡院”的墨字匾额,东西各为“明经取士”、“为国求贤”二匾。

    杨文昭随着人流进了龙门,在龙门和仪门之间的甬道,等待搜检。

    会试的搜检比乡试更严苛,但说来说去也就那么几样,对于这套流程举子们也早已烂熟于心。

    当然也有那不懂事的,当场就被搜检官令人枷了拖出去,剥夺考试资格,以儆效尤。

    包括杨文昭在内的一众考生也只觉得这种人活该,没有一点心有戚戚的感觉。

    为了防止相识的考生串通作弊,同省考生都被打散了安排号舍。

    杨文昭与盛长柏通过搜检,领了写着号舍位序的卷子后,便互道一声祝愿,就此分开了。

    大宋贡院共有九千间号舍,都是砖瓦结构,而且修得还算坚固,杨文昭依着卷子上的排号找到了自己的号舍,第一步就是挽起袖子开始打扫卫生。

    这贡院三年一开,虽然也会事先打扫,但只管外面光鲜,真到号舍里面,还是蛛网密布、满地灰尘,必须靠考生自己打扫,否则根本就呆不住。

    杨文昭钻进号舍,一面打扫,一边欣赏着墙壁上由科考前辈们留下来的墨宝。

    大概就是写上一首歪诗,某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而后题上名字,算是证明自己没白来一趟。

    杨文昭扫了一遍,看到五六个名字,大多默默无闻,直到看到西边墙角里有一个名字,顿时一愣。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试三场于此。”

    这是范大相公曾经的考舍,我的天那!这位可是庆历新政的缔造者,写下那传世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啊,虽然当时科考时排名并不高,但是其治政理念与思想,却广为流传。

    特别是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千古,为后人所敬仰。

    而就是这样以为爱国爱民的人,被贬出朝堂,已经于去年病逝了。

    当即,杨文昭整理衣服,朝着范仲淹刻写名字的地方躬身一拜。

    “小子今日得在相公曾用之地考试,来日高中必承相公之志,行变法之举,造福亿兆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