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朱慈烺,开局亡国皇太子 » 第4章 定个小目标,逃出北京城

第4章 定个小目标,逃出北京城

    新乐侯府。

    巩永固,刘文炳、李若琏,三人红肿着双眼,看向正埋首在案前纸上不断写着东西的朱慈烺。

    崇祯煤山自缢,三人陷入深深的悲恸之中。

    恨不得亲身赶往皇宫悼念,追随崇祯而去。

    但现在最重要的是帮助太子殿下逃出北京城。

    这可是大明唯一的苗儿了。

    更不要说,太子殿下得到了太祖爷托梦传法,要拯救大明江山。

    太祖爷本就天神下凡。

    要不然怎么能以乞丐之身,开局一只碗,驱逐元虏,打败各路英雄豪杰,最终成为天下的皇。

    如今皇上自缢,闯贼进城,大明江山行将断绝的关头,太祖爷显圣了。

    他传了太子殿下神仙手段。

    手一挥,东西就凭空消失。

    手一挥,一堆银子就从空气中蹦了出来。

    除了这,太子更是变了个人。

    到了新乐侯府。

    没有哭啼,没有哀嚎。

    当场与巩、刘二人定下了突围北京的决策,然后将两人手下四处派了出去,将李邦华、倪元璐、范景文等几个大臣悄悄请到新乐侯府上。

    这几人,放在前世都是追随崇祯,以身殉国的国之忠臣。

    朱慈烺要挽救这些忠臣的悲惨命运。

    另外一方面是是为自己去往南京做准备。

    李自成尽管攻占了北京,到后来满清入主北京,明朝还掌控着淮河以南的大片疆域。

    富庶繁华的江南,拥兵百万的江北四镇,富可敌国、海上一霸的东海郑家……

    只要逃出北京,下南京,有钱、有兵,一切都还大有可为。

    但在历史上个,财富、兵力都要超过满清和大顺的南明朝廷,在满清还没咋发力的情况下,短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

    什么福王、潞王、唐王、桂王、鲁王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忙于内斗争权,将个南明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大好的抗清大业烟消云散。

    自己能活着跑到南京,说不定也要被他们像前世样搞个“太子案”出来,杀了自己这个“假太子”。

    范景文曾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李邦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有他们作证,谁能否定自己这个太子的身份。

    崇祯已死,谁还能够比自己更有资格继任大明的皇位?

    随后,李若琏赶到。

    跟在他旁边的,有十几名锦衣卫,都是与他生死相随的兄弟。

    朱慈烺随即洒出银两,命李若琏派遣其手下的锦衣卫出门调查京中情况,探悉顺军对全城的掌控。

    一道又一道命令从朱慈烺口中清晰地传递下去。

    一举一动,充满了坚毅和果断。

    众人从悲恸、绝望中,转为振奋。

    不是太祖爷出手,太子殿下如何能在短短几天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下,两人对太子殿下口中的“得太祖爷托梦传法,拯救大明江山”再无怀疑。

    难道大明江山真的有回天希望?

    巩永固和刘文炳心中振奋之余,不禁埋怨起死去的崇祯。

    活着的时候,非把自己和太子殿下困在北京城中,坐以待毙。

    让太子早日南巡,何必落到如今的惶恐、绝望的境地中呢。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门外的欢呼声与歌谣声愈加响亮。

    屋中的气氛却逐渐紧张、沉凝起来。

    呼——

    朱慈烺吹出一口气,吹干纸上的墨迹,正要将写出来的东西拿给三人看时。

    咚咚咚。

    急促的脚步声响起。

    屋中的三人顿时绷紧了心弦,握紧了刀剑,死死地盯着门外。

    仿佛下一刻,顺军就会破门而入。

    看到进来的身影,三人猛松口气,神色中充满惊喜。

    “臣李邦华、范景文,参见太子殿下。”

    两位老者联袂而来,见到朱慈烺,激动地拜倒在地。

    他们身后跟着的几名男子也是慌忙拜倒在地。

    “两位大人请起。”

    朱慈烺忙上前一手一个,将李邦华和范景文扶了起来。

    “如此紧急关头,不知太子殿下,召集臣等,所谓何事?”

    李邦华扫了堂中几人一眼,沉声道。

    “父皇殉国了!”

    朱慈烺涩声道。

    李邦华与范景文两人神情一震,脸上露出哀戚之色,但并没有巩永固几人之前反应那么大。

    显然北京城破,崇祯殉国,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事实上,他们决意自杀也是知道崇祯朱由检必然宁死不降,做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本宫不欲引颈受戮,受太祖爷托梦传法,决意突围北京城,南下南京,再续大明江山。”

    朱慈烺飞快地将对巩永固三人的说辞再拿出来一遍。

    至此紧要关头,耽搁一分,就多一分危险。

    朱慈烺没时间一一说服众人,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众人的绝对支持。

    思来想去,他就将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抬了出来。

    果然,效果出奇的好。

    李邦华和范景文两人一番震惊之后,飞快地接受了。

    接不接受无所谓,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逃出北京城。

    不管如何,太子殿下的变化和决定让两人老怀大慰。

    大明后继有人了!

    自杀之念,顿时消散。

    蓦地,李邦华想到了什么,他坐起身来,从怀里掏出一份已经皱皱巴巴的奏折。

    “殿下,请看。”

    李邦华将奏折交给朱慈烺。

    “这是天津巡抚冯元飙曾派儿子冯化麟进京送来奏折,言及在天津已经造好大船,就等着接应皇上从水路南下。”

    “当时皇上决意守城,臣将奏折递上去,被皇上驳了。”

    “殿下既然决意突围,可将目标选在天津,到时候顺水而下,直到南京。”

    李邦华一字一句道,接着行了一个大礼,继续道:

    “南京诸臣,皆是庸碌之辈。”

    “殿下到了南京,登基称帝,史可法虽有名声,但志大才疏,可依靠不可重用。”

    “东林党人争党夺权,殿下当慎用,对于其中的年轻人才,殿下要不拘一格,多加提拔。”

    “殿下有暇,可以关注下福建的郑芝龙。”

    “武将黄德功军营出身,忠心朝廷,可收编其部队,倚为军备。”

    “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之流,祸害朝廷地方,殿下当寻计早日除之。”

    “关外鞑虏建国,号满清,一直对我大明江山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