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小人物 » 第13章 后记:私爱

第13章 后记:私爱

    1、我

    22岁,我第一次写长篇小说,除了对写作拥有极深的爱,动力还来自于很想通过文字来纪念逝去的爱和正在逝去的青春。因为是第一次,所以生猛、鲜活,欲望强烈且无所顾忌,所以最后成稿虽然情节不够精彩,人物刻画也有很大破绽,但就是依靠这股蛮猛之力,生生打动了不少读者的心。而那部长篇处女作也一版再版,至今依然流传。

    30岁,我写第8部长篇小说时,爱没减少,却多了几分功利心。只因自己从事出版已经好几年,做的还很不错,掌握了出版一本书的话语权,于是没了出不了的压力,加上对图书作品和市场颇有见解,似乎洞悉了一本畅销书需要具备怎样的范式。于是下笔快了,从主题到情节再到人物都格式化了,虽然成稿挺流畅也挺好看,但这样做其实轻薄了文字。最后作品的销量自然大不如从前,更是遭受了不少认真读者的责备。

    一开始当然会不爽,而且不以为然。坦白说,我真的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这是优点,也是很大的毛病。好在我还有一个真正的优点是足够理性且爱自省,我终于明白讨好读者是没用的,因为读者是没法讨好的,读者需要的只是尊重,特别是真正的读书人。而文学作品更是没法投机的,速成的文学作品营养价值可想而知。所以这几年的创作给我的感悟便是:对于一个作者而言,才华先放一边,态度是否真诚其实更重要。

    35岁,我写下了第12部长篇小说——《小人物》。我对文字依然保持着深深的爱,却早没了最初那种生猛和无忌,更没有了后来的那种小聪明和投机心,有的只是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创作的享受。现在的我根本不关心销量会如何,更不会去为了追求所谓的畅销费尽思量、患得患失。现在的我只关心我一字一句写下的作品是否是我真心想表达的,是否能够被最合适的读者看见,又是否能够让他们觉得不虚此行。

    总之,让文字回归文字,让灵魂回归灵魂。一本书的使命是传递情感,而非畅销。

    只是个中道理,说来简单,可从第1本写到第12本,从22岁写到35岁,从第一个字写到第几百万字。一路走来,不容易。我庆幸此刻我对文字的爱还未丧失,我更感恩现在我还能有机会通过作品来表达我的情感,我的观点,我眼中的人生和世界。

    2、北师大

    《小人物》是我创作的第12部长篇小说,也是我花费很多心思,挺满意的一部文学作品。

    最初只是想写一个和职场商战有关的故事,讲述的是我们出版行业。倒非我有啥责任感,而是我最了解这个行业,表达起来相对会丰富和准确。而对于人物的选择我倒没太纠结,出版圈里虽然不缺乏聪明才华之士,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是大非的传奇还是少了些,所以不想从现实中找素材,也就没了包袱。因为之前有了太多的创作经验,所以很快完成了人物小传,主体矛盾线索,并且进一步创作了故事大纲。我记得那是去年的盛夏,就在正文完成约五万字之际,我突然接到了北京作协的通知,去参加北京文联主办的第三届优秀青年编剧研修班。

    这个研究班的授课在北师大。授课老师都是一些大牌编剧和导演,如刘和平、林和平、束奂、尹力、陈佩斯等,每个老师讲半天,一共二十天。我挺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上课听得很认真,而且完全听进去了,非常享受,有点儿醍醐灌顶的意思。记忆中的那二十天很美好,仿佛回到了学生年代,每天清晨我都到公园跑步,一边跑一边听老师们的讲课录音,上午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做笔记,中午一起到食堂抢饭吃——虽是自助餐,伙食很好且管够,但还是习惯抢,并美名其曰“头锅”。导致后来有同学干脆旷课提前去吃“头锅”。吃完饭后其他同学都要回去小憩片刻,我却因为公司的事要赶回去工作一个钟头然后再赶回师大上下午的课程。隔三岔五还会一起去观摩授课老师的电影和话剧作品,也会和老师同学一起分组讨论我们的剧本习作。理性告诉我,通过这个培训班,我的创作能力,特别是故事和人物的塑造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这当然是件太好的事,然而问题也来了,我突然意识到这部新小说塑造的人物和矛盾都太简单,还无法撑起一部优秀作品的骨架,需要重新来过。

    重新构思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随着人物和线索的增多我决定将故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重点讲述和探索的是主人公苏扬的性格形成背景和动力,时间跨度为大学前后十年。下部则讲述苏扬在初次创业失败变得一无所有后,如何绝地反击,逆袭成王,最终完成了一个小人物的自我救赎。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前半部的故事,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苏扬在全文前后判若两人,对于这个成长和变化,我给予了足够多的阻力和困境,于是眼睁睁看着他一步步地变成现在这副模样,因为这个戏份足够且合理,所以他的变化也合理且必然。他的七情六欲和悲喜人生也就全部合理了。从创作的角度,这个合理对我而言特别重要,合理了,我才能心安,才能继续编织他们的命运。

    我想其实在苏扬身上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简单,炽热,用情专一,并且相信美好的事物。当然这样的人也会显得幼稚和天真,往往做出的选择和判断会不接地气,自然也会因此受到生活给出的惩罚和教训。

    而现实生活中的唐悠悠或许不会有太多吧,对于这样厉害、目的性明确,有着灰色成长经历的女生我个人还蛮拒绝的,因为没自信搞定,所以会躲避。当然了,我相信我也遇不着这样的姑娘,遇到了也不会引起对方的青睐,也只能通过文字来想想了,我擅长干这种事,已经了干了十几年。

    3、慧慧

    不少朋友和同事对《小人物》这个书名存有疑义,觉得特别不市场。我却特别喜欢,我反驳:你们这帮人也是够了,几年前我凡事都先想着市场,你们觉得我媚俗,现在又说不市场,到底是想哪样?

    喜欢一个名字和喜欢一个人大体差不多,都是说不上来的感觉。“小人物”这三个字其实已经在我脑海里酝酿了好几年,当时还给它配了一个文案——大小还是个人物。觉得太有感觉了,正对应着我这种人近中年的小人物的复杂心态。

    决定用“小人物”作为这本书的标题是一次和慧慧走路时突然想到的。慧慧是我的助理,一个快一米九的东北大男孩。我们共同的爱好除了工作外,就是爱走路和打台球。他走路也是受我刺激的。有一次我对他说:“你看你,毕业好几年,也算努力,也有梦想,可现在一事无成,每天过得都一样,难道不为这样的生活感到羞愧?就算别人瞧不起你,你也要做件让自己刮目相看的事啊,否则还不如回老家。”慧慧听完后点点头说我明白了,然后丫第二天就报名跑北京马拉松了,结果只准备了一周不到,跑的那天恰巧遇上大雾霾,很多人当场弃赛了,慧慧一口气跑了半程还不过瘾,又连颠带跑了七八公里最后发微信给我说:“老大,我好爽,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从此以后,他到哪儿都说:我可是跑过马拉松的人。于是在对方的啧啧惊叹中获得了快感。好,举这个屌丝快乐的例子只是想说明屌丝要想快乐其实并不难,只要别为难自己就行。

    话说回来,那天我们沿着元大都公园一口气走了五公里,我突然想到什么说:我的新书定名《小人物》好么?慧慧“吧唧”站住了,义正言辞对我说:我反对。然后弱弱问:我能反对吗?我说不能,他叹气,那你干吗用疑问句?我只是觉得这名字太悲伤了。

    悲伤一点没什么不好的。我热爱悲伤,就像我热爱自由一样。悲伤让我感觉与众不同,悲伤让我恐惧不满足,悲伤让我渴望创作。悲伤的时候,我会忘记我是一个胖子,悲伤的时候,我就能回到18岁。

    4、蘑菇小姐

    卡卡蘑菇小姐——我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我书的编辑,对“小人物”这个名字却很有感觉。卡卡蘑菇已经连续做过我的两本书,一本比一本卖得不好,于是我经常嘲讽她,她也不在意,因为她总会觉得“这关老子屁事”。卡卡蘑菇是个很特别的湖南妹子,她眼中的世界只分为自己感兴趣和自己无视的。比如她很喜欢张艺兴,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张艺兴的贴吧里报道,然后才是打公司的上班卡。她皮肤白皙,细眉细眼,长得很有味道,身材也好,还有一双大长腿,却一直没男朋友,似乎从来就没恋爱过。大家都很急,总劝她相亲。我因为她还专门定了一个规定:公司的妹子凡是外出相亲一律不算请假,如果相亲成功还发双倍工资。

    对于我们的用心良苦她却毫不领情。她总振振有词地说:“我的男票都在电脑里。”或者“真为你们这帮愚蠢的地球人感到着急。”她是个如假包换的二次元少女,对于所有的日漫和韩剧都如数家珍,然而对于工作却永远流于表面,问题是你还不能说她,一说她保准又是一副“这关老子屁事”的表情。作为她的领导和作者,我对这种表情非常怨恨。

    然而,她都这样了,我们还是那么爱她,那么信任她。我给自己的理由是:珍惜吧,像她这样的少女不好找了。对了,已经年近三十的她天天自称十八岁。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她存在,大家都会感到会开心。很多人都说她没烦恼,她自己也经常这么说。

    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时候我看着她消瘦的背影,总觉得她的身体内一定隐藏着巨大的悲伤,这悲伤是因为她的理想主义引发的。我宁愿相信她迟迟没有生活中的爱情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不着急,而是因为不将就。无论对情感还是生活她都太理想化,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且知道无法实现,所以干脆避而不见。

    不知道她自己是否知道,我宁愿相信:不是。

    5、熊琼

    这本书的设计师是我中断了合作达两年之久的熊琼。今天中午在她工作室,我突然大叫着对她说:“熊,你看看我,脸上的皮肤松了,发际线后退了好多,也就是说我老了很多,你难道不感动?”熊琼很莫名其妙看着我问:“请问,为什么要感动?”我又提高了声音:“因为我们认识真的很多年,时间的力量让一切的平淡无奇和理所当然都变得柔软起来,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动,不是吗?”

    我认识她真的好多年,而且合作了很多年,也出过很多优秀的图书装帧作品。私下里我们还能成为朋友,经常去爬爬山,吃吃鱼,偶尔也感慨下人生。然而不是外人看上去的那样和谐,我们的合作非常非常纠结,甚至彼此伤害。用她的话讲就是:“一草你这样一个没有审美的人我竟然能够和你合作简直不可思议。”这当然还算好话,一旦真生气起来她会直接逐客“你走吧,没法继续了。”我清晰记得她说这话时因为愤怒而满脸红晕,生活中的她是个极其优雅小资的女孩,发火起来首先是难为情,想挽回,可又控制不住情绪。我讪讪离开,却不生气。因为我了解她,欣赏她,甚至尊重她。时间的好处就是能抗压,我还清楚记得当年她还单身时,我请她到先锋剧场看《恋爱的犀牛》,她哭泣的模样,对此我沾沾自喜,因为我一直认定她是“有故事的女孩”。我还清楚记得婚后她意外怀孕时整个人都不好了的摸样。我去看望她,她以一分钟移动一米的速度和我来到一家咖啡馆,娓娓道来自己的一些隐蔽往事。我更清楚记得她还在月子里就被我逼着做桐华《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封面时的模样。她身材臃肿,无比虚弱,却依然全心投入,最后的成品让所有人拍手叫绝。我以为所有的这些记忆都是我们关系的粘合剂,可以让我们在一次次吵架后迅速复原,却没想到因为一些至今也无法言说的原因,我们长达两年不再见面。

    还好两年之后我们有了新的约会。我请她去吃韩国料理,聊了半天风花雪月后终于小心翼翼提出再合作的请求,她笑得有点儿伤感,说:“还以为你过来只是单纯叙旧,没想到还是因为要合作,很没劲。”我又是一番道歉,诚心表达:“两年的时间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对我而言,你是最优秀的,不可替代的。”

    我说的是心里话,其实都是敏感且极在乎尊严的人,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后来她的一席话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有一天,电话里我们沟通创意,又产生了分歧,她突然说:“我是一个情商不高的人,而你是个看上去情商特高然而情商也不高的人,所以我们在一起充满了假象,我们总会产生矛盾。”

    当时我没说话,我其实很想对她说:“熊,矛盾不可怕,只要我们还能在一起,制造矛盾,只要我们还能在一起,让彼此记忆的时间变得更延长。”

    6、丁丁

    《小人物》的装帧除了和熊琼再度合作,丁丁同学作为封面模特也再度披挂上阵。

    镜头前细细打量,哥们依然很帅,依然很有范儿,却也明显老了。这太好了,我想以后我们就都是老小孩了。

    丁丁是我同事,也是我《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和《写给年少回不去的爱》的男模,这两本书的销量很好,丁丁不无得意地说:“就这才露半张脸,眼睛还蒙着,这要把脸露全了,眼睛睁开了,还不知道得多卖多少呢。”这话虽然一点也不科学,但我听了很高兴。我特喜欢这种大家一起做事还能把事儿做好的感觉,更喜欢做好时候吹牛的感觉,“有意思”对现在的我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记得刚认识哥们那会儿,他还是如假包换的小鲜肉,小伙儿相当帅了,还洋气,从上到下一身潮牌,脖上还挂一链子,两只手上至少戴了四只造型各异的戒指——感觉哥们混娱乐圈的。比我更惊讶的是姑娘们,姑娘们在最初害羞后纷纷上前问他是不是90后,结果哥们笑嘻嘻说孩子都快能打酱油了,然后就看到姑娘的眼神“咻”地黯淡下去,这样的对话此后几年我听过N次,我想这家伙一定伤害过很多姑娘的心。我向他求证,他说我也不太清楚,我人生最奇妙的时刻发生在十四年前,当时我和前女友,现女友,还有现在的爱人坐到了一张桌子上聊天,当时我们互不认识,后来走的走,分的分,留在身边的已经不是最初那个人。

    我没再多问,颜值高的人故事向来少不了,问多了对我们这种没颜值的人也是包袱。

    需要强调的是,长得特花心大萝卜的丁丁是个绝对正经的居家好男人,性格中的特点第一是懒,第二是纠结。关于他的懒,我还想到了一个好书名,叫《懒人总是有借口》,关于他的纠结,那就有更多料可爆。我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他和慧慧斗嘴,然后一起打台球,一起吃饭,一起工作。我曾说过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以“苏扬”的视角写下去,我也希望他能一直当我的模特,直到真正老去。

    7、中关村

    一星期前我整理书架。将十年来看过的上千本《中国企业家》《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第一财经周刊》《看天下》《人物》《创业邦》等十余种杂志分门别类摆放。我的智商不支持过目不忘,但每本杂志我都留下了印象。这些杂志让我时刻和这个时代保持着最近的距离,也让我时刻在思考自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它们给了我真相,却也让我变得更慌张。

    今年我已经35岁了,我深深以为在未来的十年内如果我还不能有效创建真正属于我的品牌和资源,那么我的人生“这辈子也就只能这样”了。我来北京已经将近十年,多年的奋斗让我在望京拥有了一套不大不小的公寓,拿着不高不低的年薪,过着不疼不痒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许多人眼里应该是安逸幸福的吧,特别作为一个小镇青年,在帝都仅靠双手和头脑拥有着一切,可谓不易。然而在我眼里,现在的生活却是危机四伏和万分痛苦的。因为我不再像十年前那样一无所有所以可以毫无压力地去拼搏,每获得一点进步都能欣喜半天。存款刚达到六位数就觉得自己好富有。现在的我似乎又来到了一个瓶颈期,拥有的一切早已拥有,未曾拥有的还不知道何时能拥有,我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每天都在发生很多的传奇,我知道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刺激,我知道那么多的青年才俊那么多的大人物层出不穷,可是这些都与我无关。我惶恐,焦虑,无助,不知道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时光流逝,自己一天天老去,然后似乎什么都没改变。这样的恐惧让我寝食难安。我真害怕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我还是现在这副模样,还住在这么小的房子里,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日子,还在为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自怨自艾。我绝对不能让自己陷入那样的窘境。

    前两天特地去了趟中关村苏州街上的车库咖啡和3w咖啡,这两家被誉为创业咖啡馆。我想去感受下激情,奈何我去的时候正值周日上午,两家咖啡馆都冷冷清清,我在里面分别端详,除了看到一个IT男真拙劣地想泡妞,没有其他更多的发现。我当然知道冷清只是因为时间不对,大多数时候这里都人满为患,里面充斥着各种项目和idea,VC和PE,天使和屌丝……可是我没有见到他们,就像热闹非常的移动互联网和我无关一样。

    从苏州街出来后我顺便拐进隔壁的中关村图书大厦,那里是我来北京后第一个来到的地方,也在那儿做过很多场图书发布会。我熟悉地走到四楼,原本门庭若市的记忆已经完全不复存在,稀稀落落的读者将空旷的现场衬托得更显荒凉。作为一个图书内容供应商,看到这样的景象自然不会很爽,加上个体选择的迷惘和乏力,于是又可以成为郁闷几天的理由。

    看,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比之前任何一个时刻都更纠结,也比之前任何一个时刻都更真实。更重要的是,我有足够勇气去面对这些真实和纠结,我不再需要为自己找理由,更不需要去掩饰。我用文字记录下我心中的故事,以及我对生活和时间的恐慌。一起凝聚成此时此刻最真实的自己。

    曾经我以为我写后记是一种惯性,是写给别人看的,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所谓后记,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交代。是的,我写下了这个故事,写下了生命中的一些人和事,作为漫长人生的一个印记,就像一场自私的爱,等待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再回来静静翻阅。

    一草

    2015/3/29

    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