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寻宝系统 » 第54章 离离原上谱!

第54章 离离原上谱!

    离离原上谱!

    宋濂旁边坐的都是什么人?刘基和高启...

    都是当世诗文大才。

    宋璲想不通,真心想不通...

    他是宋濂的爱子,只配站着,那风华说了句“天理即人欲”就有资格坐同席了...

    朱元璋也想跟当世大才套近乎,几步上前想坐风华旁边。

    宋璲心情不甚美丽,出言阻拦:“你是何人?我父亲叫你坐了吗?”

    “我叫朱元璋,匹夫而已,好像是不合适坐此处,哈哈。”朱元璋说完,退到后面散席,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

    宋璲面色渐变,朱帅是滁州新主,出言冒犯他,实在不应该啊...

    他老子宋濂却不以为意,招手要小厮上茶,和风华谈起儒家诸多学说。

    你老爹以后在老朱手下当文臣,你如今如此对老朱,真的合适么...风华心下好笑。

    他转头问宋璲:“你平时吃吃蒜么?”

    宋璲一脸嫌弃:“不吃那玩意...”

    “俗话说得好,吃面不吃蒜。等于没吃蒜,以后,算你好看...”风华小声提醒他。

    宋璲:“??”

    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文人均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明主不出山。

    在场均觉得自己是不输卧龙凤雏之才,他们宁愿宅死家里,也要寻得刘备这样的明君。

    何况,朱元璋虽是一城之主,却没有好背景,也没读什么书。

    干的是随时可能会掉脑袋的买卖,匹夫而已。

    别说刘备了,刘婵的脚指头也比不了。

    因此对于朱元璋,有人漠视,有人鄙夷,有人疑惑...

    只有张士诚用复杂的眼神远远看着他。

    朱元璋自己倒是毫不介意,他来之前听风华算过一卦,在场几十人中,他眼下只需拿下一人便可。

    “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朱元璋抛出事先准备的诱饵。

    身旁有人悠悠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众多小吏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你效法汉高祖,或许天下不到五年,便可轻易平定!”

    风华没有骗我,真的有大鱼上钩...

    朱元璋说:“兄台言之有理,不知是怎么称呼?”

    “李善长,字百室。”

    正是此人...

    朱元璋就此不理他人,直同李善长套近乎,有点他乡故知的意思...

    风华这边倒过来了,宋濂似乎对他甚是感兴趣。

    “风大师,你平日都读什么书?”宋濂说。

    遇到高手一定要淡定,先装一手笔...

    “既要读摸得到的书,也要读看不到的书...”风华道。

    宋濂觉得此话有深意,陷入沉思。

    刘基不由地高看他一眼。

    高启则试探问:“如今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读书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用?”

    读书当年有用啊,996福报啊有木有...风华吐槽。

    他嘴上最继续装比:“读书是人对抗虚无的一种手段。”

    “虚无又是什么?”高启虚心求道。

    “哦,你问虚无是什么,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生万物,因此,虚无也包括饥饿,也就是说,读了书也能填饱肚子...”

    风华觉得自己都忽悠不下去了,前世老板给自己画饼子,现在自己给别人画饼充饥。

    宋濂觉得风华能说出“天理即人欲”,对儒学是有几分见识的。

    他研学儒学几十年,未有传承,见到有悟性的读书人,都会有考教之意。

    “你对王安石的新学如何看?”宋濂出第一题。

    风华度娘在手,别无所求,不假思索回答:“新学是宋代儒学中最早出现的义理学派,也是北宋中期的官学,可是大宋终究是亡了...”

    从结果论来说,儒学是理论,实践结果不理想,再牛笔的理论也是空中楼阁。

    宋濂微微皱眉:“你觉得儒学中的心学不好?”

    “在当时北宋而言,新学就是最好的选择,但它未必是最好的。”风华说。

    宋濂觉得此话是说了等于没说,而他下一句话,却惊得他瞳孔一缩。

    “朱圣人说的“理一分殊”,而在我看来,所谓理一分殊,是由事物的特殊性到事物的一般性,最后再回归事物的特殊性的过程,又是从具体到抽象,复又回归具体的过程,简单点说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宋濂陷入沉思,他从未如此解读过朱圣人教义。

    “你说的是思想和行动要融合一处?”宋濂询问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是的,简单说人本身是物质的,意识依赖于物质,这就是唯物和唯心的本质区别,而物质是有规律的,唯心便是发现规律的契机...”

    风华现在用度娘作答,一点也不感觉羞耻呢...

    在座宋濂等人也开始思考,宋朝的灭亡,未尝不是儒学的停滞不前,学问只成了科考和传授的工具,远远没有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你的意思是我们这些人读书都读错了?”刘基不敢苟同。

    “儒学“十三经”当然是国家的文化瑰宝,但所谓的老子庄子农田水利技术都是在某一些特定人群,他们视读书为利益之本,只懂榨取,更不懂与时俱进...”

    风华滔滔不绝讲述,一大半人边听边问,渐渐地,从敌对质疑关系,变成谦虚求教的好友关系。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人感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话不欺我...”有人附和。

    宋濂下定决心道:“今后我在应天书院开课,必请大师来授课解惑。”

    还是这个时代好,嘴遁就能变王者了...风华暗自窃喜。

    闲谈估摸一个时辰,宋濂想起一事,拍了拍脑袋,自言自语道:“都怪风老弟,将今日茶会正经事都忘记了。”

    你们还有正经事?...风华内心疑惑着。

    宋濂见他迷茫,说道:“过两日琅琊阁主百岁大寿,我们相约而来,就是为了献上各自墨宝,表其敬意。”

    原来琅琊阁是这个世界仅有的几大修真门派之一,其琅琊阁主继承墨家精要,机关技巧,玄学阵法,丹药炼制,无一不通。

    如今儒学没落,文气断绝,传说的言出法随,浩然正气,出口成章等神通手段皆失传,琅琊阁主处在半隐中,对读书人很是友善,因此宋濂也对他敬佩推崇。

    而琅琊阁主这一脉也是能通“神鬼”法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