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农家有女不一般 » 第26章 温柔一刀

第26章 温柔一刀

    李本善叹口气,无奈的道:“里正叔受了牵连了,我们是不是得过去看看?”

    去看看是走人情,更重要的是去为孩子们善后。

    俗话说:人的嘴,两张皮儿,咋说咋有理儿。

    要是让赵氏颠倒黑白说一通,给几个孩子罩上不孝的罪名就不好了。

    这种抹黑他们大房二房的事,赵氏可是经常干的。

    于是,宋氏和李氏又带了两斤糖雪球,一壶酒去探望受了无妄之灾的里正。

    大年三十闹了一场,初一拜年,一家人绕过了老宅。

    几个族老家转了一圈,李本善让几个孩子回家,他还是想去看看亲爹。

    其实,他心里也是有怨的。

    要是亲爹给力,几个去拜年的娃,怎么可能会挨打?

    亲爹这个一家之主要是给力,几个孩子去拜年,谁又敢打!

    可怨只能埋在心底,那是他亲爹,亲爹不给力,他能咋的?

    小棉担心地道:“二叔还是别去了,那边吃了亏没动静,估计就等着你今天上门呢。”

    李本善无语。

    是啊,以赵氏那脾气,怎么能吃亏?

    可今天是大年初一,外姓之间还要相互拜年呢,他做儿子的不去看亲爹,咋着也说不过去。

    这时,有村里人过来,互相拜年后,有人担忧的问:“本善这是领着孩子们看你爹来了?”

    昨天刚打了孩子们,这几个娃还往前凑呢?

    李本善看了孩子们一眼,他是想领着去,可孩子们不肯呢。

    小棉连忙道:“我们想去给爷爷磕头,可是我们不敢去。”

    李本善连忙叹气道:“是啊,我娘那脾气,孩子们还是躲着点好了,以免大过年的惹了老人家不开心。”

    几个大婶也连忙过来劝道:“对,今天就别去了,苦了几个娃了,唉!摊上这么个后奶。”

    三顺:“爹,我害怕。”

    有大娘心疼的道:“看把孩子吓的,不去就不去吧,没人说啥,孩子小,别吓出好歹了。”

    是了,不是他们不去,是不敢去。是为了不惹老人家不开心才不去的。

    他们不去,才是孝顺。

    小棉顿时心情舒畅了,乐呵呵地跟着姐姐一起叫着大娘婶子们。吉庆话不要钱的往外冒。

    孩子们回家了,李本善还是去了老宅。

    老宅,赵氏看着闺女的脸,心疼得很。

    虽然这是磕在了里正脚上,但罪魁祸首还是那几个贱种。

    “娘,我的脸不会毁容了吧?”

    李香媛哭着,非让娘亲去给她报仇。

    “娘,我要抓花那俩贱种的脸,我还要轧瞎她们的烂眼,撕烂她们的臭嘴。”

    “好闺女咱不哭啊,你放心,娘饶不了她们的。”

    这几个贱种变了,变得有了反骨了。

    以前她打人,几个贱种,包裹贱种的娘,都是动都不敢动,站在那等着她打,如今倒好,不仅躲避,还敢还手了!

    看来以后不能硬着来了。

    一群落水狗成了狼狗,打不服可是会咬人的,要想收拾这群畜牲,

    得智取!

    赵氏眼神凶狠,敢欺负她闺女,得找机会把她们的腿打折。

    李本善就是这时候上门的。

    李香媛在屋里摔摔打打,恶毒的话一串一串的冒出来。

    李老汉黑着脸一声不吭。

    赵氏脸色虽然不好,却和颜悦色的让李本善吃了饭再走。

    李本善给祖宗磕了个头,跟亲爹一句话没说,逃也似的回家了。

    “咦?二叔,你咋这么快呢?”

    这是没走到老宅吗?

    她就说了,去干啥?找虐呢?

    李氏也道:“不想去就别去了,咱爹也不差你这个头。”

    李本善轻声道:“我去了,咱那后娘有点不对劲。我没敢多待。”

    “咋了?她骂你了?还是拿扫帚打你了?”

    李本善眉头皱得能夹死个苍蝇。

    他压低声音道:“她即没打也没骂,还让我吃饭来着?所以我才觉得瘆得慌。”

    “啊?这的确是奇怪了啊,不会是憋着啥毒计了吧?”

    宋氏突然道:“以后,老宅的饭不要吃,就是咱爹送来的东西也别吃。”

    李小棉皱眉,赵氏这是想来个温柔一刀?

    不会真的蠢到下毒害人吧?

    小棉家可不知道赵氏憋着啥坏,就是知道,也只能防备着。

    那边不出招,她们也不能坐等不是。

    因为有庙会,所以李家初五就开工了。

    一直忙到正月二十。

    年也过了,节也过了,家里的山楂也用完了。

    宋氏和李氏把家里打扫了一番,然后坐在炕上数铜板。

    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李家人净挣了五两三。

    五两三,让一家人开心不已。

    李氏遗憾的道:“可惜咱没有山里红了,要不还能再卖些时候。”

    大麦:“要不,咱把东边这片空地买下来,咱自己种些山里红树。等冬天就不用为了山里红发愁了。”

    李氏犹豫着问:“那得不少银子吧?”

    宋氏想了想,说道:“大柱和二旺要上学堂,束脩得留出来,咱们还得再盖一栋房子……”

    买地,银子不凑手啊!

    李本善不好意思的道:“大嫂,要不我们还是回老宅那边住吧。”

    看病用大嫂的钱,盖房子再用大嫂的钱。他觉得抬不起头。

    李氏拽拽自家男人的衣袖,不想让他说下去。

    她可不想回老宅住。

    “大嫂,要不晚两年再盖房,咱们挤在一起住,还热闹了。”

    宋氏笑道:“盖房子又不是要分开,咱们就往东扩一下院子。盖三间堂屋。”

    盖三间堂屋,家里人住起来就宽敞多了。本善也不用太拘谨了。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

    小麦浇过了头遍反青水后,小棉家的新房子也开工了。

    同时,大柱和二旺也进了县里的学堂。

    守着大青山,一般的住房都是用石头砌地基,上边垒泥墙。

    当然,也有盖青砖大瓦房的。比如里正家,比如李家大院。

    宋氏和二房商量了一下,决定石头地基砌的高一点,上面也是用麦秸和浆泥垒的土墙结构。顶上再加盖两层芦苇荆笆。

    这样的房子,在村子里算得上是比较好的了。

    村里有空的青壮年都来帮忙,当然不能让人白帮忙,出工钱的。

    人多热闹,新房子盖得如火如荼。

    小棉和小稻的任务,就是看紧小三顺。

    这小子自从听说新房子是给他盖的,就时不时的冲进盖房工地,不管啥活,能不能干的动,他都想凑上去帮忙。

    帮倒忙。

    脚下都是石头,土泥,抓头,铁掀啥的,大人们拿着工具干活,一个不小心就抡他身上去了。

    太危险。

    于是,专门派俩保镖看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