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剪辑十大忠臣,各大帝王起立 » 第206章大唐的名将们,兵发安禄山

第206章大唐的名将们,兵发安禄山

    李隆基充满愧疚的看向了王忠嗣,言道,

    “当初,若是按照汝的策略,在石城堡附近另建堡垒,步步为营,吐蕃的石城堡防线不攻自破,那数万唐军怎会埋骨他乡呢?”

    李隆基继续说道:

    “若是这天下有后悔药可吃,朕

    “朕到如今才发现被人蒙蔽了,也都怪症成了没有眼睛和耳朵的瞎子聋子,再也听不进忠言逆耳。

    朝堂上那些人什么也不懂,也不亲自去调查、了解,他们手里拿着一支笔,长了一张嘴,脑袋一拍,张口就来!”

    “他们当中既有狡诈如李林甫之人,也有愚蠢无耻如董延光之流!”

    最后,李隆基咬牙切齿地说道:

    “应该把他们的脑袋挂到石城堡外,祭奠那死去的儿郎!”

    王忠嗣终于再一次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才说道:

    “陛下,事情已经发生,眼下成了定局,何必再多说。”

    “不,朕要说,因为天下会大乱。

    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会造反,回纥和吐蕃大军会进攻我大唐!

    朕需要你们大唐,也需要你们,朕需要你们平定内乱,保住我大唐的国运。

    还请各位将军,各位臣工,相忍为国,风雨同舟,群策群力,再助朕一臂之力。”

    王忠嗣俯身下拜,

    “敢不为陛下效死力!”

    郭子仪,张巡,颜真卿等人,

    “敢不为陛下效死力!”

    有了这些人的带头,大唐文武百官纷纷高声附和。

    自武则天时代以来,唐朝的边患有三:

    一为北方的突厥,

    二为东北的奚、契丹,

    三为西方的吐蕃,

    开元时期的战争因此围绕这三个边患展开,而开元时期的名将也多出现在这三个战场上。

    王忠嗣的父亲是王海宾,开元二年,王海宾跟随薛讷讨伐吐蕃,战死在长城堡。

    时年九岁的王忠嗣被唐玄宗养在宫中,成了唐玄宗的义子。

    王忠嗣长大后,骁勇善战,屡败吐蕃,凭借自己的军功步步高升,在开元二十九年担任朔方节度使。

    天宝初年,强大的后突厥汗国走向崩溃瓦解,王忠嗣趁机出师北伐突厥,多次取得胜利,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新兴的回纥汗国和唐朝交好,唐朝的北境从此再也没有边患,

    唐玄宗于是把对外政策由被动防御改为积极进攻,对吐蕃发动了攻势。

    唐玄宗对王忠嗣充满了信任,天宝五年,唐玄宗让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河东三镇节度使,

    王忠嗣由此成为唐玄宗时代

    此后,王忠嗣和吐蕃频繁交战,在青海、积石大败吐蕃人,又在墨离大败吐谷浑人,威震边陲。

    可王忠嗣位高权重,战功卓著,不禁居功自傲起来,这便引起了唐玄宗对他的猜忌。

    天宝六年,唐玄宗解除了王忠嗣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的职务,只保留他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

    在后面的事情就是陷入太子风波,然后被贬官,可李隆基看到天幕之后,立刻就启用了自己这位曾经的义子。

    胡人都不可完全信,他自然要出动这位大杀器。

    王忠嗣就是因为这些污点导致的名气不够大。

    可他的三个小弟确实比他出名多了!

    王忠嗣有一位部将名叫李光弼。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为平定叛乱立下大功,

    曾官至天下兵马副元帅,和郭子仪齐名,以唐朝中兴功臣的身份流芳百世。

    另一个小弟就是郭子仪了!

    还有一个就是哥舒翰。

    哥舒翰是突骑施舒部的后裔,世居安西,其父亲哥舒道元官至安西副都护。

    王忠嗣成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后,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

    哥舒翰武艺超群,作战勇猛,喜欢冲锋在前,曾在苦拔海、积石大败吐蕃人,建立殊功。

    再有就是后起之秀,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长相英俊,弓马娴熟,在开元末期被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提拔重用,担任安西副都护。

    天宝六年,唐玄宗派高仙芝率领一万军队讨伐归附吐蕃的小勃律国。

    高仙芝深入敌境,先占领吐蕃的连云堡,后攻破小勃律国,俘虏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取得大胜。

    其后,高仙芝凭此大功取代夫蒙灵察,成为安西节度使。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人,他三十多岁才从军,成为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的部将。

    封常清相貌丑陋,身材瘦小,一脚残疾,在军中并不受待见。

    封常清为了得到高仙芝的赏识,费劲了心思,最终,封常清靠着自己的才能得到高仙芝的重用。

    李隆基扫了一眼名将们,笑道,

    “好,有诸公助我,何愁安禄山不平?即日起兵发平卢范阳,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乱。”

    当然,李隆基自然是做了两手准备,一手大军压境,另一手就是派人送去了圣旨。

    双管齐下!

    ……

    安禄山终于是等到了朝廷的圣旨!

    天宝四年,

    九月,安禄山接到了李隆基的传召。

    “现在怎么办?”

    安禄山脸色阴沉道。

    安禄山最近一段时间在范阳如坐针毡。

    因为王忠嗣被贬,他得到了不少好处。

    虽然他得到了范阳,平卢节度使的位置,

    手中可调动的兵马更多,但是朝廷的猜忌更多,现在李隆基居然要召他回长安,还许诺他当兵部尚书。

    这不是把人当傻子玩吗?他现在立了什么功劳?值得皇帝陛下如此赏赐?

    安禄山是想造反,但安禄山又不是真的蠢货。

    造反这种事岂是说能造反立刻就行动的?

    造反得有兵马没错,但造反也得有名正言顺的理由,要搞好舆情工作。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让许多人相信自己说的。

    在古代造反,这一点必不可少。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在爆发前期,安禄山利用袄、佛等宗教凝聚了内部,

    同时也找到了一些合适的方法,得到以儒家为基础文化的汉族官民的支持。

    还包括星象学。

    后人根据严复墓志铭记载,安禄山造反前是利用了五德始终理论的,

    以五星齐聚的天象变化作为更换大唐政权的先兆。

    宣传金土相代之说,是安禄山笼络人心,尤其是笼络儒家正统士大夫、世家阶层的重要方式。

    有了这些官员和贵族的支持,就有了民意。

    底层老百姓并不知道安禄山是什么样子,但底层老百姓相信官员和贵族的说法,相信他们所说的上天的旨意。

    这些舆论工作是由严复为首的汉族寒门子弟来统筹,做的非常缜密。

    可是现在才天宝四载,毛都没有,造个屁的反?

    历史上还真有不少人相信了安禄山的一套理论,

    也得亏唐太宗留下来的底蕴比较厚,

    这才让大唐没有死在安禄山的手上,但是从那之后也一蹶不振了。

    所以有些人说有兵就能反,大概率是袁术之流。

    我有病……哦不,我有兵,我就称帝了!

    “大夫,要不现在就举兵了!”

    高尚说道。

    “万万不可!”严庄说道,

    “现在还不是举兵的时候,我们内部还有许多人并不愿意服从大夫,

    一旦我们举兵,有心之人假意服从,待大军动身,最弱之时,他们伺机行动,别说攻打唐军,我们自己会先乱起来。”

    正当安禄山和他的军师幕僚们聊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帐外传来动静。

    突然门外有传令兵来!

    “报!”

    “报告大帅,南面有异动,似乎有兵马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