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我真不想封神 » 第三百八十五章,激进

第三百八十五章,激进

    姚清很快就见到宋应奇,不过宋应奇本人并没有前来,而是以神念显圣于此。

    “见过宗...公子!”宋应奇躬身道。

    姚清点点头,问起义军西迁之事。

    “精锐已尽在此,老夫则护着妇孺在后方正要启程,想要全部到达夏州,怕需数月。”宋应奇叹道,在接到江竹的信之后,姚清曾以神念降临尧山,两人自有一番算计。

    此时以精锐提前占据席连山通往夏州的山口,就是之前准备的结果,但这些精锐或者有气感、或者有阵纹,可以星夜赶路,又有宋应奇施展大法助力,才能在十数天的功夫赶来,那些妇孺则不成。

    姚清四下一看,没看到顾湘,没看到柳嫣,倒是江竹那小子,及早赶往夏州,想必是帮助他的师兄去了。

    他们师兄弟情深,姚清自然高兴,不过也不能真让妇孺们数万里跋涉,很多人肯定受不了,更不人道。

    再者,义军与虞朝相争这么多年,如此大规模迁徙,虞朝岂会置之不理?必要想方设法阻挠,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人才是一切。

    如果说道院与天工别院是骨干的话,义军则是枝叶,对于枝叶自然不需那般严苛,姚清也懒得与虞朝费心思,准备趁他们反反应过来之前,全部接入夏州。

    “我借你‘山河鼎’之灵,可以容物纳人,你速速回去,自可免去他们数万里奔波之苦。”姚清想了想,弹出一点鼎灵之影。

    “山河鼎”神秘莫测,自他得到之后,一直到现在,也算摸索出了不少妙用,之前能直接镇压数万人马,此时亦能承载数万妇孺。

    宋应奇慌忙接过鼎灵之影,心下也有些骇然,他们甚至之前的大衍神宗研究那“山河鼎”不知多少时日,除了布阵御敌外,基本上可以说一无所得,姚清得手才多长时间?

    “果然是重振我神宗的天命之人。”宋应奇心下暗暗感叹,神念退去不提。

    义军精锐可不比王府暗卫,这些年来与龙卫军争锋,从不落下风,此时先行而来的人马就有数千,姚清略一思忖,也不打乱对方编制,更不随意插手,只让萧义这边负责与他们沟通协调。

    一切等到夏州,再行打算。

    西行众人见到竟有如此多的人马加入,自是振奋不已。

    从离开帝都开始,这一路起起伏伏,也算波折不断。

    天工别院的加入是一剂强心剂,鬼王宗元神出手与姚清背后的元神现身,又是如此,之后天子六军出马却被姚清以一己之力镇压,最后再到义军加入,提前解除朔夏两州通道被毁的危机,这一切的一切,便是姚清对人心的锻造。

    毕竟无论是王府还是道院,无论是天工别院还是义军,来历各有不同,想要拧成一股绳,不是那么简单,得一起经事才行。

    当然,眼下还差了很多,不过总有个好的开始不是!

    “世子真是...”詹知行又骑马赶了上来,却不知该说什么,他这几日也在与荣王交流,自然明白这一切都是姚清自己的谋算,荣王自己方才还在震惊义军的到来,更何况他!

    “本就弱小,怎能不千方百计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力量。”姚清笑道。

    “世子..”詹知行本想问姚清是早有谋算,还是因缘际会,不过想了想问这些也没什么意思,便转而道,“如此我们也算有了根基,手握上万精锐,夏州自然可以无往不利。”

    姚清点点头,没有说话。

    “夏州近在眼前,世子可有其他打算?”詹知行又问。

    “大司空可有想法?”姚清想了想,反问道。

    “夏州孤悬九州之外十数年,又经历连番动乱,民生凋敝,原有一切秩序几乎都被摧毁,正是破而后立的时候。”詹知行斟酌道。

    “大司空说得是那些地方士族?”姚清道。

    古代社会,姚清知道,无论是前世还是当世,皇权不下乡,更不要说这个世界更为广大,看似是朝廷统治一切,实则落到地方,真正统治一切的还是那些士族,或者说是大地主。

    什么土地兼并,什么隐田越来越多,什么官绅不纳税,什么把持地方一切,等等没有什么新鲜事,等到逼得普通百姓没有立锥之地后,自然要掀起新一轮的王朝交替。

    不得不说,虞朝能够存续五六百年之久,中间大衍神宗可是出了大力,若非神宗那等理念,虞朝不一定能够坚持到现在,只是到如今也算是走到头了,不过有修士和超凡力量的存在,普通人想要推翻王朝改天换地,几乎成了不可能。

    詹知行闻言,不由古怪一笑,却没有说话。

    朝中大臣,有一说一,没有一个不是地方大族出身,寒门极少,当然,这里的寒门指的也不是普通百姓,是相对那些大族而言,普通百姓想要出头,不能说不可能,只能说是凤毛麟角,最多在府县一级厮混,想进入中枢,那是痴心妄想。

    这些年,只有詹知行跨过了这一道槛,不仅孜然一身,而且背后没有什么世家大族,当初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上来,然后出任大司空,也是占了这些年时局与宗佑棠的光。

    这是他能跟姚清西行、宗佑棠却不得自由的缘故。

    “均田,然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姚清看了他一眼,直接出声道。

    这是前世清朝实施的一种税制,应该说,在古代那等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这是维持统治稳定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这?”詹知行愣了一下,“世子,会不会太过激进了?”

    他当然明白背后的意义,更无任何负担,只是担心实施不下去,与之相对应的虞朝,则是另一种极端,田赋越征越少,丁税及徭役自然越来越繁重。

    “所均之田并不归私有,只是授予百姓耕种,自然不得买卖。”姚清又道,这只是暂时增进百姓福祉的一种措施,他真正在意的是琳琅四君所带来的技术和由此为之而来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