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春秋大世界 » 第23章 楚屈瑕折戟饮恨 郑厉公大败联军

第23章 楚屈瑕折戟饮恨 郑厉公大败联军

    楚武王命屈瑕率领援军,赶赴前线,发动罗国之战。他还不知道罗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战争准备。

    屈瑕现在走路都觉得脚下轻飘飘的。在他的英明正确领导下,楚国接连取得了蒲骚之战和绞国之战的胜利,他觉得自己是楚国最有本事的人:自己贵为王子,掌握国家军政大权,虽说是庶子,但谁说庶子不能当王?

    斗伯比为屈瑕饯(jiàn)行,他见屈瑕趾高气扬的样子,很是担心。回来后马上去见楚武王,请求派军队增援屈瑕。

    楚武王听了很不高兴:“我已经把楚国最精锐的部队派给他了,对付一个小小的罗国,需要那么多军队吗?他要是打不赢,就不用回来见我了。”楚武王拒绝了斗伯比的建议。

    楚武王回到后宫,把斗伯比请求为屈瑕增兵的事情告诉了夫人邓曼。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郑庄公的夫人也叫邓曼。他们当然不是同一个人,但他们都是邓国的女儿。邓国是曼姓诸侯国,所以,他们的女儿都叫邓曼,意思是邓国姓曼的女儿。

    邓曼是一个聪明而有谋略的女人,楚武王很宠信他,很多国家大事都与她商量,她也总能提出很好的建议。

    邓曼说:“斗大夫的意思不是嫌莫敖的部队人数少,而是认为莫敖满足于蒲骚和绞国之战的功勋,可能会不听从建议,不遵守法度。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可能会给楚国带来灾难。斗大夫是想让大王派军队监督莫敖的行为。”

    楚武王恍然大悟,马上派人去追赶屈瑕。

    屈瑕不幸被斗伯比言中。屈瑕立功心切,他想干净利落地结束这场战争,于是,他不按照行军规章行事,命令军队昼夜兼程。很多人给屈瑕提意见,屈瑕不听,还发布命令:谁再敢进谏,军法处置。

    楚军就这样乱糟糟地,不预警、不侦察、不设防,渡过鄢水(今汉水支流蛮河),到达罗国。一到罗国,他们就遭到罗国的正面阻击。

    这正合屈瑕的心意,他有充足的信心能打败罗国,当即命令全军出击。

    屈瑕的判断没有错,几次冲锋下来,罗国军队开始不支,向后撤退。他们的撤退虽然井然有序,但明显是打不过楚军才退却的。

    楚军咬住撤退的罗军,紧追不放。罗国也没有自大到要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楚军,他们请来了卢戎的军队。卢戎,是南方的戎族,他们因生活在卢水一带而得名,他们中的一支迁移到今湖北南漳一带居住,与罗国为邻,并结为盟友。

    楚军乱哄哄地去追罗军,完全没有防备后方。卢戎就在这个时候从后面发动了袭击,楚军顿时大乱,罗军也趁机发动反击。

    罗军和卢戎前后夹击,楚军大败,死伤过半。屈瑕亲自掩护大部队撤退,但仓皇败退的大军又被鄢水挡住了退路。就在进退维谷之际,增援的部队终于赶到了。

    屈瑕昼夜兼程,一来就开战,增援部队紧赶慢赶,还是慢了一步,只得先接应败下来的楚军。

    监军逮捕了屈瑕和一众战败的将领,要把他们带到郢都治罪。此时,楚武王正在郢都视察新都城的建设情况。

    到了郢都附近的荒谷这个地方,屈瑕不走了。他对监军说:“我误了楚国的大事,没有颜面见父王。”

    监军说:“大王仁慈,应该不会杀了你,你担心什么。”

    屈瑕说:“楚国筚路蓝缕,走到今天,不容易。如果今后还有领军大将像我这样麻痹大意,损兵折将,楚国很难再继续强大下去。我希望对我要引以为戒,以后,打了败仗的统帅,都要以身殉职。就从我开始这个规矩吧。”

    监军大为感动,对屈瑕拜了三拜说:“我一定转告大王。”

    就这样,屈瑕在荒谷上吊自杀。

    监军把其他将领关押到荒谷附近的冶父,赶回郢都,向楚武王汇报情况。

    楚武王得到屈瑕兵败自尽的消息,悲痛万分,发誓要为儿子报仇。他赦免了众将,并亲自颁布命令:今后战败的统帅,必须以身殉国。

    楚国正是靠着这条铁律,走上了战无不胜的道路。

    郑国。

    郑厉公为了赖账,联合鲁国,攻打宋国。鲁国为了壮声势,又叫上了纪国,组成三国联军。

    其实,三国联军去年就开进了宋国,只是因为鲁桓公迟迟没到军中,才没有跟宋国开战。也许鲁桓公还抱最后一线希望,希望宋国能幡然悔悟,答应鲁国提出的条件。

    鲁国的迟缓,让宋国抓住了机会。宋庄公向齐国和卫国求救,说要和他们联合打败郑国,帮助郑昭公复位。宋庄公完全忘记了,就是他把郑昭公赶下台的。

    此时,郑昭公正在卫国,齐僖公依旧喜欢这个昔日的郑国世子,欣然应允,并叫上燕国,一起参战。

    一场多国大战爆发了。

    郑国军队依旧骁勇善战,郑厉公依旧能征惯战,他们打败了人数占明显优势的四国联军。

    直到战争结束,鲁桓公才姗姗到来。鲁桓公是故意晚到的,他没料到宋国会请来齐国、卫国和燕国来助拳。鲁桓公看到宋国一方占据了人数和地利的优势,担心打不赢,就没有亲临前线。他接到战争打赢了的消息,才匆忙赶来。

    郑国没有抱怨鲁桓公的迟到,反而把大部分战利品都分给了鲁国。

    鲁桓公得了好处,自然高兴。郑厉公则是既高兴,又忧虑。他高兴的是,打了胜仗,欠下的债自然是不用还了;忧虑的是,得罪了宋、齐、卫、燕四个大国,他今后该怎么办?要是这些国家都不承认他的君位合法性,还真挺麻烦。

    不管怎么说,还有一个鲁国。于是,郑厉公请求与鲁国结盟。鲁国拿了郑国的好处,自然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