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战国之谁还没有点野望 » 第24章 纸上谈兵 五

第24章 纸上谈兵 五

    出于这些人身体素质实在太差,在训练第五轮的时候,就连新发田秀家和黑田元吉也已经有些体力不支,源义境无奈之下才宣布结束下午的第一次训练。

    这一会神使一会神之化身的,源义境自己都有些迷糊,不管怎么迷糊,只要能糊弄那些村民,让村民相信就行了。

    为了再次确认自己神使的身份,源义境花费了一些铜钱将里面的鹿肉取出来一些,本来是想当做奖励分下去的,一天只吃早饭和午饭两顿饭,那是因为早上到下午要干活,所以一定要吃饭保持体力,晚上是休息时间,加上那时候人们没多少娱乐,只要早早睡觉肚子就不饿了,如此便能省下一顿饭的粮食。

    这样的习惯不光农民在遵守,上至天皇下至武士,几乎成了全国不成文的规矩,全国上下都在执行不吃晚饭的习惯。只不过,贵族们夜生活比较丰富,所以他们实在饿的不行,还能找点点心吃吃。

    但是要想维持高强度的训练,就必须使用大量的食物,不然没训练多长时间,身体就会累垮。

    于是源义境就借口说参加训练的足轻和孩子们需要集中吃饭,把刚刚发下去的粮食就又收了回来,作为军粮单独的存放在一起。

    在收回粮食之后,源义境又说因为训练的原因,所有参加训练的人员晚上要吃第三餐,这样才能有足够的体力参加明天的训练!

    说是只有训练的才能吃第三餐,其实饭做的比较多,整个领地的人都吃到了夹杂着鹿肉的杂粮粥!

    ……

    现在领地一共是22名成年男子(17名村民加上原来的3名村头,源义境和佐藤政信),共计发放了4.4石杂粮,未成年男丁27名,老弱妇孺42名,一共是发放了6.9石杂粮,所以现在领地还剩下13.7石杂粮。

    至于那些从参与训练的足轻和孩子们中收回来的杂粮,属于已经发放出去的粮食,并没有放在一起,而是进行了单独的存放。

    这些杂粮被堆放在距离源义境居住小屋不远处的一间小屋中,傍晚由佐藤政信负责看守,训练时则需要找两名农妇去看守,比如原村头的妻子或者女儿。

    在佐藤政信的陪同下,源义境来到了储存粮食的仓库。

    日本战国时代一石到底是多少斤米,本来就是一个迷,论坛上面也众说纷纭,有人说是17~20公斤,有人说相当于1.8中国石,有人说等于150公斤,有人说是30公斤,有人说一石稻谷是120斤,甚至还有一石稻谷13~15公斤的荒唐说法。

    如果按猴太阁第一次捡地1800万石,人口1000万来算,每石20公斤,1800万石就是72000万斤,平均每人每年72斤粮食,这样根本不够最低生活保障,一个人每天再怎么少也得有七八两米,按7两算,一年就是255.5斤粮食,72斤连吃都不够,更别提养兵打仗了,所以这个结论绝对不靠谱。

    据一些网友说在冀东辽西的春小麦,亩产100斤就是大丰收,而山东在30年代初比较风调雨顺没有战乱的年代,冬小麦123斤、大麦152斤、高粱204斤、大豆177斤、谷子(小米)177斤、玉米184斤、地瓜1416斤,而陕西则降为冬小麦每亩126斤,小米100斤,山西冬小麦每亩104斤,小米114斤。

    古代旱地精耕细作、不用农药化肥转基因的有机农业的单产上限,就算是日本耕种技术比较发达的近畿和美浓尾张地区也不会高于这个上限,更不要说是偏远的东北地区了。

    还有人说日本战国的1石共计156.3升就等于234.45斤,江户时代1石共计150.7升就等于226.05斤。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米的质量问题,1升=1.5斤指的是现代精米的均重,最重的可能还有1升=1.6到1.7斤的米,古代米的质量可能要比现代的杂交水稻略差,而且当时的稻壳剥离技术不如现代的,当时的米就相当于现在的糙米,按1升=1.4斤或者稍微多一点的算法来算,以1升=1.4斤来算,一石等于218.82斤,以1升=1.41斤来算,一石等于220.383斤,以1升=1.425斤来算,一石等于222.7275斤,以1升=1.45斤来算,1石=226.635斤。

    按日本人自己的记载,日食4合,每年就是1.46石,日食5合,每年就是1.825石,如果1合约等于2两,一石就是200斤,一年分别就是292和365斤,如果1合约等于3两,一石就是300斤,一年分别就是438斤和547.5斤。

    按之前得出的一石粮食等于218.82到234.45斤来算,1合就是二两二到二两三的米,那么由此可以算出日本战国时代每天每人大约吃一斤米,1.5石刚够一个穷人吃一年,2石可供一个平民吃一年。

    ……

    然而这种计算方法是不错,但是博主却是忘记了一个最最主要的事情,那就是那战国时期,那些产出的粮食不可能平均分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战国时期的农民被收以重税,有些甚至达到八公二民,那些被收取重税的町民过的非常的悲惨,农忙时节因为需要种田,吃的食物不能节省,但到了农闲时节,村民们只能将之前筛掉的烂谷子、麦壳、米糠拿出来充饥。

    米糠混着泥土,吃起来又苦又涩,但穷人们也只能忍着吞咽,因为这已经是他们仅有的食物来源,有的人家甚至吃树皮充饥,只要能填饱肚子什么都行。

    那些博主们按照平均说计算的粮食产量真的能那么高吗?

    要是一石真的有200斤以上,那些农民还会过的那么悲惨吗?那些足轻还会为了一口糙米饭去卖命吗?

    这些显然都不可能,再加上不同种类、不同加工程度的大米密度不一样,所以一石的重量也有所不同。

    更更重要的是,战国的农民们为了尽可能的节省粮食,每天只吃早晨和中午两顿饭,下午是没有饭的,要是饿了怎么办?那就喝点水混个水饱之后,赶快爬上床去睡觉,等睡着了,也就感觉不到饿了……

    你说,要是一石粮食真的有那么多,那些农民们不会去吃第三顿饭吗?晚上饿着肚子睡觉就真的那么香吗?

    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大米的脱脱壳技术的根本达不到要求,就连上战场的足轻吃的都是那种夹杂着谷壳甚至小石头的粗米。

    现代全部脱壳的精米的密度据说是每立方米700公斤—750公斤,一立方米的稻谷重量是520到600公斤。

    还有些人说现代的米都是经过精心培育的,由于颗粒饱满,每立方米的重量也比古代那些稻米重量高,战国时期那些略微去壳的粗米糙米的密度也就是在每立方米600—650公斤之间。

    为了方便起见,在折个中之后,源义境就按照每石按照150斤进行计算,就算石按照一石150斤去计算,还觉得着一石有些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