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 » 第486章 丞相的火,点燃一千七百年。

第486章 丞相的火,点燃一千七百年。

    听到这话。

    洛诗瑶直接怔住了。

    好家伙!这一瞬间,心里无数羊驼飞奔,甚至以为李景霖在跟自己开玩笑。

    “当初,西方的传教士为了让傈僳族放弃对诸葛亮的崇拜,甚至说.”

    李景霖憋着笑,表情奇怪的开口了。

    “【上帝有两位儿子,大儿子是孔明,二儿子叫耶稣,过去大儿子管事,现在家业是二儿子继承】。”

    “??啊??”

    洛诗瑶狐疑的看了一眼李景霖。

    看李景霖不似开玩笑的样子,旋即马上便绷不住大笑。

    “噗,哈哈哈哈!”

    洛诗瑶被逗笑了。

    当然,也是有点气笑的。

    【你什么档次啊?敢跟丞相攀亲戚。】

    “真就这么无耻?”

    “昂,不仅如此呢。”

    李景霖也没好气的撇了撇嘴,笑着开口道。

    “景颇族最崇拜的就是孔明,将其视作创世神,称【孔明老爹】,当初传教士为了传教,不得不对景颇族说,【弥赛亚就是孔明转世,信耶稣就是信孔明】。”

    “乐。”

    “哈哈哈!”

    “乐!”

    洛诗瑶笑了。

    抬起头,看向李景霖,好奇的问道。

    “那后来呢?或者说现在呢?”

    “现在?那还用说吗?”

    李景霖翻了个白眼。

    “那弟弟就是弟弟啊,还得是信哥哥。”

    “至于你说转世.那既然一样的,我干嘛不去信孔明老爹呢?”

    “乐,根本绷不住一点。”

    洛诗瑶算是笑嘻了。

    也就是说,这西方的传教士,除了来当显眼包,贡献一波历史笑料外。

    毛用都没有。

    仔细想想,也是。

    孔明来过了,留下了火,留下了知识,留下了技术,留下了美好的生活。

    你传教士来,凭一张嘴就要人信?

    我信你个鬼。

    “武侯留下的宝藏,一直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华夏的文化,知识,通过武侯传达给边远民族,守土之约,也持续了一千七百多年。”

    说到这里,李景霖确实不由得感慨起来。

    也正是因为当年武侯的所作所为,才让当年带瑛无功而返,能在那黑暗的时代中,保留住自己的土地。

    不然,看带瑛在全世界留下的烂摊子,就完全可以明白,若没有武侯南征当年的所作所为

    现在到底会是一种怎样的形式。

    一句福泽子孙,丝毫不为过。

    “或许,不少人不知道,在1953年前后的时候,佤族人民便向京城写信,在信中的最后一句,情真意切,却又十足令人唏嘘。”

    “【班老人民的心是永远不变的,如不要班老也请回信。】”

    洛诗瑶沉默了。

    质朴的语言,就仿佛是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在眼巴巴的看着母亲一般。

    【如不要班老也请回信】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委屈,忐忑,与不安,才会写下这样的话。

    “不止班老。”

    李景霖叹口气。

    “当初,佧佤十七王民族自决会,曾上《敬告祖国同胞书》。”

    “文如下。”

    “【我佧佤人民,虽属滇南极边夷族,未受华夏文化教育之熏陶,致语言文字殊类各异,但男勤耕耘,女重纺织,日作夜息,自力自食,则与汉大同而小异。】”

    “【阿祖阿公之源源相传,守土有则,倘自我失之后世,相传之继,亦自我而不与之,上,难以见冥灵之阿祖阿公,更何颜于后世耶?】”

    李景霖一字一顿。

    慢慢的将故事讲给洛诗瑶听。

    语气也变的沉重起来。

    “甚至,少数民族的同胞们,一如当年武侯那般,传承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怀着同样的心境,血书道”

    “【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则,誓洒热血,不作瑛殖之奴,虽剩一枪一弹,一妇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

    李景霖抬起头。

    “没错,阿祖阿公,就是蜀汉丞相,武侯,诸葛亮”

    洛诗瑶震惊了。

    实在是很难形容这样的震撼感。

    丞相之为,福泽后世。

    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丞相与当地人民约好了“守土之责”。

    这个誓言,被淳朴的少数民族人民们,谨记了一千七百多年。

    这跨越1700多年的诺言,未曾改变过。

    也正是在此。

    洛诗瑶更加明白了。

    为什么明明丞相星落五丈原,却依然能够流芳百世了。

    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话,现在再回味起来,仿佛换了一种别致的情感。

    历史不是只有胜利者的位置的。

    相比胜利者。

    武侯正如其字“孔明”一般,长明千年。

    李景霖这一席话,让洛诗瑶陷入了长长的沉默。

    对于即将要做的一些事情,也有了更高度的看法。

    当然。

    也更感受到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对于民族文化。

    传承,保留,记录,溯源。

    这些都是滇南的瑰丽宝藏,亦是整個华夏文明的掌上明珠。

    “是的,咱们研究这些,传承这些,记录这些,从来都不是为了守旧。”

    “而是为了固本,更是为了,让文化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兄弟姐们,也能在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一同崛起。”

    民俗学的重要性,在此时已经不言而喻。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我看来,这意思就是.”

    “华夏走向世界,华夏文明的文化走向世界,这文化,不只是汉文化,也将要将少数民族同胞们的文化,推向世界。”

    “五十六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洛诗瑶凝重的点了点头。

    武侯的成就,到现在都在闪光。

    少数民族的同胞们,因为武侯的努力,也维系着华夏民族的大家庭。

    那自己这一代的人,能辜负武侯吗?

    显然是不能的。

    继往开来,除了继往,更要开来。

    之所以这么轻易的就去答应马教授的请求,也正是因为如此。

    李景霖觉得,若是能将滇南这么多的民族文化印象推向世界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使命。

    而洛诗瑶呢?

    回想着进入滇南后的种种。

    又想起了少数民族同胞们脸上的那些笑脸。

    更是想到了大西南的建设,想起了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奇迹

    突然感觉。

    星落五丈原时,自丞相手中跌落的羽扇,刮起了一道风。

    吹过了一千七百年。

    吹动了一面红色的旗帜。

    当初于滇南点燃的一把把火焰随着风轻轻的跳动,似乎是在回应着千年前的丞相。

    曾经长明,以后也会长明。

    “看来,你今天晚上的感触很深嘛。”

    洛诗瑶笑了笑。

    “当然深了。”

    听出来了洛诗瑶语气中,有点想要驱散内心复杂情绪的调侃。

    李景霖也同样是释然的一笑。

    无论是回想起今晚彝族同胞们烟盒舞给自己的赞叹,还是回想起丞相故事时,总会感受到的震撼。

    仿佛已经融为一体。

    “一种.历史的循环,生命的循环,火焰的传承.开始在我脑海里跳动了。”

    “哦?看来你已经有想法了。”

    “当然有了。”

    李景霖此时已经不再想。

    我该如何利用“彝族月琴”等民族传统乐器,去推广民族文化了。

    而是换了另一种想法。

    不再局限于乐器,不再局限于曲式。

    更不再局限于任何古,今音乐元素。

    想表达的,是来源于这种文化传承,生命传承。

    多元一体。

    那么,音乐,就更该多元一体。

    如果,只去强调民间调式,民俗风格,民间音乐。

    那只是形似,做不到神似。

    有了皮囊,却未必能有灵魂。

    李景霖觉得,表达出灵魂才是最重要的,皮相,反而无所谓了。

    至此。

    创作思路彻底打开。

    一切创作思维,都开始围绕在这种灵魂方向的表达之上。

    夜半。

    穷山村盖起的小平房不远处,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招待所中,李景霖翻开了五线谱。

    不敢说条件有多好,但绝对算不上差。

    但莫名的。

    李景霖此时的感觉,却有一种来自于灵魂之上的满足与幸福。

    这样的精神,甚至折射到了物质之上,让周围这朴素的物质条件,在李景霖看来,却充满了亮闪闪的滤镜。

    洛诗瑶没有打扰李景霖,在一旁静静的看着。

    看着李景霖在五线谱上不断写出各种音符,节拍。

    而标注的乐器里。

    除了彝族的传统乐器外。

    电吉他,西洋弦乐,也并不稀少。

    甚至标注了合成器与合成鼓点。

    并且,从表面看,就能清晰的看到这一层层铺盖而上的织体。

    和声的环绕。

    如同是彼此往互,相互扶持,交替上升。

    围绕,簇拥。

    一段大循环,又是一段的大循环。

    音符连线所形成的美妙波浪正构建成一道又一道的历史浪花,奔腾在时间的场合之上。

    每一朵浪花如此相似。

    循环往复。

    仅仅只是看谱面,洛诗瑶就能一眼清晰。

    这歌曲不仅不“古”,甚至很潮。

    而且

    这波浪,高低起伏间,透露的仅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绵延。

    如彝族对生命的敬重。

    亦如于历史长流中涌动的华夏文化。

    小提琴留下了很多的痕迹。

    为了能够更加明确的表达今天的内心,李景霖选择了自己最为熟悉,最为了解的本命乐器。

    或许,还很可能去亲自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