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十七章 孔圣得神石

第十七章 孔圣得神石

    一月前,孔希文因一小事责罚一奴仆。

    当日,此人在阴差阳错之下,听闻了孔希文与心腹的密谋。

    该奴仆因先前之事,对孔希文怀恨在心,欲向孔府告发此事。

    恰逢此时孔氏代理族长孔希宗外出,这孔希宗乃是共济会另一大主教,地位更在孔希文之上,目前不但为孔府代理族长,更为共济会代理会长。

    该奴仆遂将此事告知孔府大管家,此人乃是共济会核心成员,孔希宗的绝对心腹。大管家当机立断准备第二日诛孔希文。

    然而消息败露,孔希文有所准备,并且奋起反击。

    顿时孔府大乱,死伤无数,更是有爆炸声传出。

    此时孔希宗闻讯匆匆返回,见状准备动用阿尔法狗,但是孔希文不知用何法,导致阿尔法狗器灵错乱,最后竟然发生大爆炸,整个孔府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此时恰逢朝廷派去祭祀孔庙的钦差赶到,但为时已晚,孔府全府已葬身火海,无一幸免。

    数日后,孔讷闻讯,悲伤过度而亡。北宗绝嗣。

    陛下感念孔圣之功,多方寻访孔圣后人,且驸马梅殷上书言南宗北宗之事。

    最终,经过数月探寻,在衢州一深山中,锦衣卫千户贾竹涛寻得孔洙后人,名孔乙己。孔乙己献上孔氏三圣物证明其乃孔氏嫡传。

    陛下闻讯大喜,封孔乙己为衍圣公。

    孔乙己上书说出一个惊天大秘密。

    这孔氏一直收集有各个时期的儒家经典原本。

    流传在世上的儒家经典多为奸人篡改,并献上所有真迹。

    同时曝出,孔氏宗族还有一最高机密:

    一日,孔圣在鲁国得一天降神石,孔圣发现可用神石推算天机,于是孔圣进行推算:

    孔圣之后儒家将会有奸人当道,篡改儒家教义,蒙蔽天下人。

    还会有宵小之人挑唆后世弟子,导致儒家分裂。

    儒家要真正兴盛,需要有得国正之圣君统领,并统一儒家后世各个流派。

    而且孔圣还推算千年后孔府会因一场波及华夏的浩劫而分裂。之后整个孔府也会遭逢大劫,只见一个“火”字出现在神石上。

    孔圣继续推算,发现孔府乃至华夏还有一线生机,当华夏彻底沦陷后的百年内,将会有一救世主降生,并建立一个新朝代。

    但是此后这神石竟失去所有神异,如同普通石头一般。

    之后孔圣一直将神石随身携带,一日孔圣做梦,梦中神石突然开口告诉孔圣,答案在南方。

    因此才有孔圣周游列国,不过此事孔圣并未告诉众弟子,只言要周游列国。当孔圣至宋时,当夜神石突然发亮,出现一个“南”字;因此孔圣继续向南至楚国,当夜神石又大亮,出现一个“东”字,此时该神石竟化为齑粉。因此孔圣只知道此人将出生在商丘之南,负函(信阳)之东。

    孔圣将这些事情都记录在竹简上,但是此事乃是孔氏第一机密,代代单传,东汉末年孔融被曹操所杀,孔氏后人无从得知。

    北宋末年,女真南下,华夏震动,当孔端友南渡前收拾细软时,发现了孔圣所著竹简。

    因此这段故事才被孔氏后人再一次得知。

    因孔圣竹简记入此建立新朝代在南,才告诫南宗之人要留在南方,不得北返。

    后孔氏南宗因为这个秘密,才会拒绝忽必烈封爵,然孔洙暴毙,此秘密又失传。

    当贾竹涛寻得孔乙己后,孔乙己在收拾家藏时发现此物,不敢隐藏,遂上达天听。

    朱元璋突然饶有兴趣的问道:“允熥,你是从何时开始准备此事的。”

    “从那天俺说,会用报纸给祖父一个天大的惊喜就开始了。”

    此时朱标也问道:“这孔乙己真是孔氏后人,这孔希文,孔希宗为何会配合你?”

    朱允熥答道:“第一,这孔乙己确确实实是南宗孔氏后人,只不过不是嫡支,原名孔老二,孩儿给他赐名孔乙己,那南宗孔府的三圣物也确确实实存在,史料上亦可考证。第二,这孔希文、孔希学确实是宋忠收买的,不过他们相互不知道而已。至于说这两人为什么会配合我,或者说连同那孔乙己,因为人心。”

    朱元璋疑惑道:“人心?”

    朱允熥详细解释道:

    是的,人心,人的贪念、人的欲望、人的妒忌……,这些阴暗的力量只要把他激发起来就会是股可怕的力量。

    孔乙己身为南宗一人,论起来比那北宗血脉更近,真的会甘心吗?当贾竹涛找到他,然后通过一段时间接触后告诉他,只要他乖乖听话,不但可以让他承袭南宗,更能让他继承整个孔氏,那么他一个穷苦的南宗旁支还有其他想法?连整个南宗孔氏的嫡支都是他为了表忠心杀的。

    那孔希文、孔希宗见孔讷年幼,又远离曲阜,图谋大宗之位,也是什么都做的出来的。

    当然这个阴谋诡计只是小道,只有在一些无奈的局面下孙儿才会使用。不过这套东西去对付四周蛮夷倒是不错,之后孙儿打算派锦衣卫入辽东。

    朱元璋恍然大悟道:“所以你先是在报纸上刊印惠民之物,同时又都使用白话,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读得起报纸,读的人多了,后面等你写故事的时候就会飞速传播。然后你趁着孔讷离曲阜,弄出那个共济会,是为了在孔府众人心里埋下一根刺,那孔府众人相互间的信任也就荡然无存,他们不知道实情,那么看身边的每个人都会觉得像是共济会,也让如同孔希文、孔希宗一样的野心家借着此事看到了成为孔府大宗的希望。最后你再将那个不容易操控的孔家给灭了,然后换一个易于操控的孔家,甚至说之后你要是把这些发生在孔府的肮脏勾当曝光,那么孔府的神圣性将一落千丈。”

    朱允熥答道:“祖父,大体上就是这个样子。”

    随后朱允熥翻回第一页纸,将那孔家改成了皇帝,将曲阜改成了京城。又问道:“祖父、爹爹,现在看这关系图如何?”

    朱标激动地说:“你是说让皇家取代那孔家?”

    “爹爹,俺们老家凤阳是不是就在商丘之南,信阳之东?”

    “乖孙,这事情做的妙啊,只是那些儒生会接受吗?”

    “祖父,还是人心。孙儿说过,大部分读书人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就如那蒙元南下,共赴国难的南宋读书人有十分之一吗?只要有一些能够让他们自己说服自己的理由出现,他们会接受的。”

    朱标若有所悟道:“所以后续你就会用报纸宣传,给一些能让他们自己说服自己的借口,等到差不多时候,你就会推出那个孔乙己。”

    “爹爹明鉴。”

    此时老朱将此事定性:“允熥,这事你去操办。标儿,马上老四回来了,这次让他带着毛骧过去,外人俺信不过。”

    朱标应是,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样,问道:“允熥,俺知道你喜欢东说一句,西说一句,但是看似有点跑题的东西最后都是意有所指,你说的那个心学,应该就是你以后想推的国学吧。和俺说说看。”

    朱允熥心里暗想道:以前习惯了尔虞我诈的商场,养成了东一句西一句的习惯,俺爹现在也意识到了。不过朱允熥也不在意,他知道朱标和老朱还有马皇后都是不会害他的。

    “看来什么事都瞒不过爹爹,不过孩儿知道这件事情不能有一丝马虎。这件事孩儿还在筹划,孩儿一个人也做不来,不过孩儿的核心思想是:心既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具体的孩儿弄好之后肯定会交由祖父和爹爹裁定。”

    朱标一直默念着:心既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此时显然已经忘记了周围的事物。

    倒是老朱问道:“你说一个人做不来,那你有什么人选吗?要不今年科举你先选人。”

    朱允熥说道:“祖父,孙儿今年也会去科举,孙儿化名历飞雨。祖父看着吧孙儿会考个会元、状元回来的。不过孙儿看上的几个人不会参加科举。”

    随即朱允熥也不再卖关子,直接说出了几个名字:胡俨、黄淮、杨士奇。

    最后想了想还是补充道:“今年的科举名单俺也了解了个大概,蹇义有大才,练子宁尚且堪用。俺稍后让宋忠把这五人的资料给您。”

    老朱好奇的问道:“俺看你还在关注其他人,其中那解缙俺倒是有所耳闻,不过此人有傲气,所以俺猜你还想磨练磨练他。那铁铉俺倒是看不出门道。”

    “祖父,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俺也只是听闻以后有点兴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老朱:“那好,俺知道你心里有分寸。不过以后再有孔府这种事还是让俺这个老头子来做。”

    朱允熥无所谓道:“凡是对大明有利的,俺都会去做,不会考虑那些个虚名,不过祖父放心,曲阜孔府有几个婴儿孩儿已经提前安排了。这南宗孔氏,不知情的人孙儿也没有滥杀。那个孔乙己是利欲熏心之辈,后面孙儿也会处理的,只是现在他有用。”

    老朱欣慰的说道:“好,俺知道你本心善良,像你祖母。平时宫里的下人都不舍得骂重了,为了俺们大明,真是苦了你了。”

    此时朱允熥不由得豪迈的说起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其实朱允熥心里也明白,这样做对孔氏也不算公平,但是想到孔氏南宗在正德年的骚操作,之后孔氏的林林总总,心里也就略微好受了一些。只是出于良知,他还是没狠下心来,将他们斩尽杀绝。当然朱允熥也明白,在他这个位置,已经没有什么对与错、黑与白了,该狠辣的时候绝对不能心慈手软。

    朱允熥突然说了一句:“凡是有利于俺们朱家的,凡是有利于俺们大明的。孙儿都会全做。”

    闻言老朱欣慰的点了点头。

    这时朱标突然喊道:“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妙!”

    朱元璋看向有点入魔的朱标,问道:“老大,你怎么了。”

    朱标无所顾忌的说道:“知行合一好!以前那朱熹误我。”

    这时候朱标对朱熹已经少了敬畏之心。

    老朱倒也不太在意,儒家在他心中也就只是一个统治工具而已。

    朱标突然问朱允熥:“允熥,以后监国、治天下的时候,你要怎么样。”

    朱允熥明白这是朱标要告诫他,这种阴谋诡计不能一直用,随即答道:“以势压人,大势在我。阴谋算计只是些辅助手段而已。所以孙儿的故事最后共济会算是彻底覆灭了,不然恐怕以后会有别有用心之人趁机兴风作浪。”

    朱元璋高兴道:“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以势压人,说得好,一国之君当要堂堂正正,这件事俺和你爹由着你,就是因为你躲在幕后,只让那李祺在前面冲锋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