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二十二章 倭国

第二十二章 倭国

    小朱同志表示基操、基操,实在是开图的男人走路就是这么自信。我是不会告诉你们,就是因为王禑听信崔莹之言,妄图对大明用兵,造成李成桂威化岛回军,然后那李成桂篡位后建立李氏朝鲜的。

    小朱说道:“孙儿打算分几步走,第一步需要收复辽东,有些账只能先记下来。只要王氏能够出兵辽东,平定辽东后我们会帮助他稳固地位的。”

    小朱同志把帮助二字说的特别重。

    老朱也是戏谑的说道:“你还说必要时要出兵高丽呢。”

    小朱调皮道:“祖父也说了是必要时啊,什么时候算是必要时呢?而且出兵需要准备需要时间吧,也许是旬月,也许是数年,这个谁也说不好啊,领军的将军也有可能突然得病了,走到路上军士也可能走不动路了,诸如此类,毕竟行军打仗这东西谁又说得准呢。当然要是高丽愿意请我们去驻军维稳,并且承担所有开销,这也不是不能考虑的。毕竟身为上国帮助属国也是应该的。”

    孙儿这里有很多套行动方案。

    比如这王禑若是全力配合,我们也可以帮他维稳。

    当然一些地方要是想要独立,我们也尊重高丽百姓的选择。

    接壤大明之地若是心向大明,我们当然会再三推辞,只是有时候盛情难却,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大明灯塔照亮世界也是我辈职责。

    若是李成桂能够配合我们也能有几套方案。

    其实无论是李成桂还是王禑,亦或是其他野心家,当大明介入的时候,胜负已经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了,仅仅只是看谁能给大明更多而已。当然我们还要考虑,怎样做付出的代价更小。

    总体方针就是:分化瓦解、拉拢蚕食并辅以军事威胁,这种弹丸之地除非是有利可图,不然孙儿断不会轻启刀兵。战争仅仅只是政治的延续,也是一切其他手段都失败以后的最后保障。

    老朱将此事定性:“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锦衣卫那头要是缺人手,你就尽管让那宋忠去要,就说是俺的意思。”

    朱允熥最后保证道:“祖父放心,但凡是战争孙儿都会反复思考:我们能得到什么,我们要付出什么。”

    闻言朱元璋大喜:“好!你这话说的非常好!”

    此外根据锦衣卫回报,高丽国内好我朝古物,文玩,御用之物,陶瓷,丝绸,茶叶等等。那倭国也是差不多是这样情况。

    从那倭国还听闻西洋诸国中我大明陶瓷、丝绸、茶叶等也十分畅销。

    而且四夷之国售卖的价格,至少是我大明国内的10倍以上。

    闻言老朱又一次跳了起来:“什么!你说的是真的?怎么会差这么多。”

    “祖父,其他诸夷孙儿不能保证,至少高丽和倭国是这样的。这次收买高丽朝堂,孙儿也打算用一些内宫监之物,如那琉璃宝镜等等,只要让他们看看我们报纸上的相关记载就知道这是个好东西。目前锦衣卫在两国活动之费用,孙儿也是多让其带些瓷器、丝绸、茶叶过去贩卖,充做经费。”

    此时朱标也说道:“那琉璃宝镜之事俺就不说你了,俺听下面人说这镜子你在应天就获利超过千倍,俺也不管你打算怎么卖,只是莫要专注于商贾之道,此乃小道。”

    小朱此时辩解道:“爹爹,所谓小道大道还不是读书人自己说的。只有他们擅长的读书才是大道、才是正道,他们不擅长的都是旁门左道。俺实在不明白,就比如说种地,春秋时还有农家,也是诸子百家之一,但是在那些腐儒口中就是小道,现在很多人读书人还以不会耕种为荣,但又口口声声说自己耕读传家。俺想问不吃饭他们能活下去?他们能安心做学问?俺让人翻译农书,并且让几处皇庄按农书所授之法进行耕种,今年的收成父亲是看到的。若是大明都能按此耕种,多收粮食又能多养活很多人,所以俺才在报纸中不断介绍耕种之法。在俺看来这农家能活人无数,能让俺们子民生活更好,这农家明明就是大道!”

    作为老农民的老朱听到这里高兴地说道:“乖孙说得好,俺也觉得种地好,种地还是门学问,现在俺每年种点地那些官员还要说三道四。”

    三人中,老朱只是把儒家当作了一种工具;朱标早年师从大儒,还是受了儒学很大的影响;小朱来自现代,对于理学深恶痛绝,对于儒学也毫无敬畏,对于小朱来说儒学就是告诉他一些做人的道理而已,并没有高其他学问一等。

    小朱继续对朱标说道:“爹爹,俺觉得对于俺们天家来说,凡是能够使大明更加富强的道,凡是能使俺们家统治更加稳固的道,都是大道。”

    朱标也不想继续和小朱进行小道大道的讨论了,又把话题转了回去:“那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

    小朱答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锦衣卫作为天子耳目,俺自会让那宋忠安排人去各地探查。只有了解实际情况以后,才能做下一步的打算,不然俺和那些空谈的腐儒有何区别?至于高丽那边,孙儿打算将这些能在高丽卖出高价的东西,拿过去卖;并且从高丽采买粮食、木材、人参等大明需要的东西。而且孙儿觉得这些东西俺们一家吃不下,孙儿打算让皇叔们,还有武勋人家,以及一些真心肯为大明效力的人参与进来。”

    朱标说道:“好,你既然有想法,那这件事情你先去处理,到时候把方案呈给俺,俺给你把把关。”

    虽然小朱内心里觉得,对外贸易这一块,来自后世的他绝对比老朱、大朱专业了不止那么亿点点,但是嘴巴上他还是连连应是。

    老朱问道:“乖孙,那你赶紧给祖父讲讲那倭国的事情。”

    小朱假装胆怯的对老朱说:“祖父,您先答应孙儿,您发火要杀人也要等孙儿离开后再说,您刚刚属实太可怕了。”

    小朱觉得他已经很仁慈了,只要没看到老朱下旨抄家,就觉得老朱没有杀人,俺小朱是个仁慈的皇孙。

    老朱自无不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小朱。甚至还进行了一番自我检讨。

    小朱此时从倭国的镰仓幕府开始一直讲到了现在的南北朝。

    之前不是小朱不想多讲棒子的历史,实在是从来没去了解过棒子的历史,穿越前就知道王氏高丽末年,有个秀儿想去打大明爸爸,结果李成桂来了个威化岛回军,那个秀儿连带着王氏高丽就那么嘎嘣了,几年后李成桂建立了那个以当大明的狗为荣的李氏朝鲜。

    然后小朱又介绍了一下日本那套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蒙古两次征讨日本,包括北条氏因为这两次征讨敲GG的原因以及过程。

    这个必须给老朱强化信心啊,毕竟这个时代只有小朱一个人知道,忽必烈两征日本,对于整个日本的影响是很大的,要是再打一波鹿死谁手真的不好说了。

    最后讲到了足利尊氏背刺天皇,建立室町幕府。

    明朝实在是对倭国了解的太少了,甚至后面把先后把猴子(丰臣秀吉)、乌龟(德川家康)以及乌龟的后人当成了日本国王。

    最后讲到了现在足利尊氏的孙子足利义满领导的北朝政府,已经在内战中占据了优势,若无外部势力干涉,足利义满统一倭国只是时间问题。

    听完大概后老朱问道:“那你说说洪武二年俺派杨栽七人出使倭国,那倭国为何杀俺使臣。”

    “祖父要记住刚刚答应孙儿的话,要杀人也等孙儿说完离开后,再下旨。”

    这里小朱打算引用鬼子那里的记录了,毕竟那个年代信息滞后的不只是大明。

    老朱自然应是。

    “祖父,俺们出使的是那南朝,见到的乃是当时的南朝摄政怀良亲王,此人是个武将脾气暴躁,而且把我们的使团当成了蒙元人。因为那倭国与蒙元的积怨加上祖父的国书言辞激烈,所以才造成那种局面。”

    说完,小朱看了看老朱的脸色,知道毛骧一会又得去抄家了,在心里为两家人默哀了两秒钟。实在是他的时间太宝贵了,一家一秒已经是很多了。现在他们祖孙三人讨论的是一座大银山,一个岛的金银矿的大买卖,放后世那可是分分钟几个小目标的。

    老朱也确实憋住了没有立刻发作,继续问道:“那沿海的倭寇就是你说的那些失了势的浪人?”

    心中又一次默哀后,小朱继续开口:“不全是,很多是大明人,当然也有张士诚等人残部,而且据孙儿所知,现在沿海的一些士绅也有假扮倭寇的,也有内通倭寇的?”

    老朱冷冽的问道:“他们不怕死吗?”

    “祖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官的贪污会被祖父杀头,但是贪官杀不绝。一样的道理走私这么丰厚的利润,也有很多人心动,也是杀不绝的。据孙儿推测,其实他们是不愿意祖父开海禁的。所以沿海的倭寇杀不完的,有很人多不愿意倭寇消失。”

    老朱不解的问道:“为什么你说他们不愿意俺开海禁?”

    小朱答道:“第一,物以稀为贵,一旦海禁开放,像陶瓷这些东西必定在海外跌价,他们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第二,一旦祖父像两宋市舶司那样收取税钱,那么他们的利益又会受损。”

    小朱想了想又补充道:“另外沿海原来很多普通百姓靠海为生,祖父施行海禁以后他们就无法维持生计,有些人也被逼做了倭寇。”

    老朱不满道:“他们可以去种田啊,那么多荒地可以开垦,就是懒。”

    “祖父,孔子讲究因材施教,那么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人擅长种地,有些人擅长渔猎,就比如您让那帮勋贵上马打仗各个都是把好手,但是让他们下马治理地方却只会把地方搞的乌烟瘴气。祖父,兵法都讲究因势利导,何况是对百姓。”

    “所以孙儿认为,反对海禁的人有,而且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那些底层的穷苦百姓,因为他们深受海禁之苦。甚至听说,因为海禁很多人躲到了海外小岛之上。至于那些士绅,他们只是嘴巴上喊喊,其实巴不得您一直海禁,这样他们可以通过走私可以谋取暴利。”

    老朱此时喃喃道:“让俺想想,这件事让俺再好好想想。”

    小朱表示今天已经撬开了一道口子,对于老朱这个老封建让他一下子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就没继续这个话题。

    老朱也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了,转而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对那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