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一百三十八章 巴赫曼尼之战

第一百三十八章 巴赫曼尼之战

    东边的战报不断地传回晋王府,对于这个进展,朱棡还是比较满意的。

    陈桓和村上允吉毕竟久经战阵,只要朱济熺不乱搞就是躺着刷功勋,当然能够有所收获的话朱棡会更加开心。

    巴赫曼尼的脑回路就相对比较正常,对于这段时间频繁发生的边境摩擦,自知不是对手的巴赫曼尼果断从心,但凡涉事人员一律从严处理,更是约束军队,不得展开任何行动。

    面对这种完全躺平的,朱棡也是非常无奈,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朱棡也顾不上后续统治中可能会存在的尖锐宗教矛盾。

    巴赫曼尼的边军竟然屠杀了数百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印度教信徒,朱棡表示巴赫曼尼过于残暴,为了保护治下印度教教徒,维护穆斯林和印度教的和睦,朱棡决定出兵征服巴赫曼尼。

    涉及到了宗教问题,巴赫曼尼的苏丹无疑被直接将了一军,如果在印度教和穆斯林之争的问题上,他再有所退让,那么他的苏丹之位肯定将会坐到头。

    巴赫曼尼苏丹别无选择,不得不正面对抗明军。

    不过总算是比三哥土著的智商在线许多,借着宗教大义的名分,不但号召所有的穆斯林信徒,更是向其他穆斯林国家求助。

    可惜此时的德里苏丹国已经和帖木儿打的火热,根本没有人分心他顾。

    巴赫曼尼地处德干高原,朱棡这些年早有准备,此次带去的多是山地部队,能够较好的适应山区作战。

    同朱济熺方面一样,最大的问题是气候,三哥温热的气候环境虽说利于农耕,但是对于行军却是很大的挑战。

    朱棡的进军也不算顺利,夏日炎热的气候加上在德干高原作战的双重挑战中,非战斗减员的人数一度高达数千人。

    炎热的气候加上充足的降雨,要不是朱棡经验丰富,这两年内准备了大量的药材,他也不敢想象后果会是如何。

    由于赶上了雨季,炎热的气候,加上频繁的降雨,在泥泞的山路上,明军举步维艰。

    唯一的好消息应该就是来自农学专家,专家们经过实地考察以后,得出结论:德干高原适合农垦,特别是大量的黑土十分适合种植棉花。专家们建议朱棡除种植部分粮食以供日常开销之外,其他的土地都种植棉花,实行大规模耕种。在粮食作物方面,前两年刚刚从新洲带回的玉米,则是被重点推荐。

    由于德干高原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德干高原等于是居高临下控制了整个印度,朱棡也是十分重视。

    一边占领,一边就同步开始了筑城工作。

    由于朱棡运气实在差到了没边,连月的暴雨,加上军中爆发的疫病,朱棡的进军时间不断被拖后。

    但是终究是准备充分,加上朱棡超强的个人能力,在克服了千难万阻以后,朱棡的大军终于在秋季到达了巴赫曼尼国都——古尔伯加。

    由于泥泞的山路限制,此时军中仅有一些轻型火炮,攻击城池的重型加农炮至少还要旬月时间才能抵达。

    朱棡也不着急,包围了都城以后就开始打起了消耗。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印度兵死伤的差不多了,现在赶到的都是明军主力,用起来肯定是万分小心。

    后续几日,随着印度军、高丽军等的陆续抵达,朱棡也大胆了起来,开始在一些轻型火炮的配合下尝试性的进攻古尔伯加。

    巴赫曼尼的城市没有中原那么坚固,这几日明军的攻城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要不是朱棡考虑到各种问题,相对求稳,这会可能已经攻克首都。

    朱棡的稳重也不无道理,巴赫曼尼已经是囊中之物,早晚也只是这几日而已。

    在明军不断取得战果的时候,后续的重炮终于抵达,有了底气的朱棡果断下令全军休整一日后对古尔伯加发动总攻。

    总攻的过程也是十分顺利,毕竟连大马士革这种坚城的城墙都抵挡不住后膛加农炮的火力输出。用它对付古尔伯加也属实是不讲武德了,几轮炮轰以后,大片的城墙倒塌。

    印度兵和高丽兵一马当先杀入城中,身披重甲的先登勇士面对三哥属于飞龙骑脸。不出半天的战斗,明军占领了超过一半的地区。特别是中午时分,明军主力开始进攻以后,三哥的防线在迫击炮的轰炸之下,如同纸糊的一般被捅破。

    见到大势已去的苏丹率残军投降,朱棡也没有为难对方。

    后续将巴赫曼尼苏丹以及毗奢耶那伽罗国王一起打包送去了应天。

    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朱棡将巴赫曼尼地区单独建省,并且将治所移至比达尔。

    由于巴赫曼尼之前就存在的尖锐的宗教矛盾,加上此前朱棡为了师出有名,蓄意挑动,虽说已经占领了整个德干高原,但是不同规模的宗教冲突甚至是起义此起彼伏,一时间让朱棡甚是头疼。

    之后的印度南部、中部将会是他的封国,所以并未选择和稀泥的方式,而是如同汉代那样进行移风易俗,逐步实现同化。

    应该是遗传的原因,朱棡现在更多考虑的是为了儿子朱济熺扫清障碍。

    朱棡明白整合印度需要杀人,需要大量的杀人,朱棡也希望儿子接手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矛盾较为缓和的封国。

    当然晋王的地盘也就止于德干高原,虽说小朱倡导了亲王们的对外扩张,但是也不会使某些亲王的实力过于膨胀。

    征服整个印度势在必行,但是富庶的恒河-印度河平原,小朱肯定会收归直辖,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控制晋王府,防止晋王在印度无节制的做大,最后如同四大汗国一样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独立国家。

    半个月后,安顿完东线的朱济熺也来到比达尔同朱棡会和。

    印度南部的战争可以说已经结束,但是又可以说是刚刚开始。

    朱棡作为一个老父亲,对于儿子开始了言传身教,甚至渐渐的部分事情朱济熺也开始尝试着独自处理。

    北部的德里苏丹国此时根本没有心思关心南边的情况。

    虽说早些时候通过贸易得到了大量的制式铠甲以及少部分火器。

    但是总体来说德里的战斗力和身经百战的帖木儿差了太多,短时间装备的提升并没有引发质变,反倒是帖木儿军队看到德里军两眼发红。

    大部分的武器通过“中间商”德里,转手到了帖木儿手里。

    这次不但得到了数百把燧发枪,更是拿到了些许被油纸包裹的火药。

    兴奋的帖木儿也命人加紧仿制,至于说那一体式的重甲,工匠们还是一头雾水。

    有了这样的大收获,帖木儿心情十分舒畅,对于将来同明军的作战又充满了信心,当然帖木儿也已经得知明军占领了巴赫曼尼和毗奢耶那伽罗,但是帖木儿也是力不从心,无法做出什么应对。

    洗劫了德里,使其臣服以后,带着收缴上来的明军火器,帖木儿心满意足的班师。

    在帖木儿,甚至是小朱都不知道的一处明军军营中,一场足以改变世界军事发展史的兵器革命正在酝酿中。

    毕康是几年前从应天大学毕业的学生,从小向往军旅生涯的他毕业后放弃了新洲方面开出的优厚待遇,毅然决定从军,这次也是随军来到了印度。

    由于从小的喜爱,以及卓越的天赋,毕康的枪械造诣十分之高。

    得益于大学导师也是参与针发步枪研制的核心成员,作为老师的得意门生,毕康也对这种还在研制中的新式武器有所了解。

    这几天的毕康好像是心不在焉一样,身边的好友以为是因为前几日毕康受到土著袭击,险些遇难,因此受到了强烈的刺激。

    由于毕康算是圈中的希望之星,得知情况的兵器局官员也找过毕康谈话,不过效果一般。

    此时,毕康面前出现了一位头发花白,但是精神矍铄的老者,看到毕康到来,老人也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毕康见到来者,赶紧行礼道:“学生见过师伯,不知师伯远道而来,有失远迎,实在是罪过。”

    老者和蔼的说道:“徐启收了个好徒弟啊,当年要不是老夫闭门研究项目,哪会让那老匹夫捷足先登。”

    毕康此时也只能尴尬笑笑,这种话题他是插不上话的。

    此人名叫徐光,和徐启是表兄弟,他们二人是大明枪械设计领域的泰斗人物,多次受到皇帝、太子、太孙的接见,凭借卓越的贡献,更是被破格封为从二品的中奉大夫。

    虽说不是自己的徒弟,但是对于这个后辈120个满意的徐光简直把毕康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

    徐光开口赞许道:“今年在印度很好,到实地来走走发现了不少问题。枪械保养的几篇文章老夫读了,写的非常好,我看徐启那老匹夫也没这种见解,他算是捡到宝了。”

    毕康做了个揖,恭敬答道:“全赖师伯和师父教诲。这些都是学生的愚见,还望师伯多多赐教。”

    徐光不耐烦道:“老夫又不是你师父,写得好写得差从不说假话。对了,老夫听说你前几日遇袭,最近一直心不在焉的。康儿你可要注意安全,你这样的人才,有任何闪失都将是大明的损失。要是精神不好,过几天和俺一起回大明休养,记住你的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大明的,下次出门切忌不可如此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