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 第32章 我大明朝还有忠臣吗?

第32章 我大明朝还有忠臣吗?

    “皇上,绝对不行,宗室入军?重新回到军中?那朝廷之前的削藩之功,岂不是功亏一篑?将宁王从大宁迁到南昌府,这不更是多此一举?”

    “正是如此,往上细数历朝历代,宗室、外戚、宦官干涉朝政,以至于权臣独大,祸乱朝纲者不胜枚举。

    再观开元盛世,唐玄宗刚刚即位,在数位贤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辅佐下,继往开来,开盛世之举。可换到宗室李林甫的头上,其当朝为官,直言媚上,祸害忠臣,提拔安禄山之外贼逆臣,此撩一家独大,妒忌贤才。大唐自盛世有安史之乱,和此撩分不开关系!

    由此可见,宗室身居高位,实乃误国误民!”

    “当今天下,刚刚安稳,皇上难道要重用宗室,不顾前朝之患了吗?”

    和刚才的“寥寥几道”反对声音不同。

    在朱棣刚刚说出“宗室入军”四字后,整个朝堂就纷纷炸开了锅,一连数道劝诫之声,连番涌现,看这样子,要是朱棣不赶紧收回成命,这些臣子就要开始死磕。

    朱棣微不可查的蹙眉,会被反对,会被劝阻,其实都在他的预料之内。

    但他没想到,这力度有点太大了。

    朱棣不免看向了当朝的几位尚书,但蹇义和夏原吉等人,却是纷纷面色肃穆,待在原地,既不赞同,也不反对,仿佛也没看到朱棣看过来的眼神。

    朱棣有些生气。

    他之前预料到这种局面,所以提前就给一些能在朝堂上“一锤定音”的臣子,发出去了密信,也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

    但这几人虽然不反对,但很明显,也并不赞同。

    朱棣又看向群臣,心中沉思。

    这五年来,为君之道,他自己也摸索的七七八八。

    除了最开始,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比如你不听我的,那就永远闭嘴,我换一个听话的上来之外。

    朱棣也逐渐发现,作为君王,要居中“调节”,时刻保持属于天子的威严以及气度。

    就算自己要做什么,那也需要“臣子”挑头,如此一来,就算有些官员反对,但君王在这时候作出决策,那便是大局已定。

    只是今天实在太急,再加上此事的改动有些过大,没有臣子愿意在这个时候承担风险。

    无妨!

    朱棣心中冷笑,他能当这个皇帝,可不是靠着天下文臣同意和反对才能当上的。

    老爹废除中书省,纵然全体文臣反对,那又如何?

    三十年快过去了。

    当今这朝堂,可还有人言说“宰相复辟”?

    靖难成功后,他就明白一点……

    这天下的千万张嘴再厉害,始终不如自己的一个拳头!

    “诸卿……”

    就在这时,朱棣刚要说话,声音忽然顿住。因为他忽然发现了,极为有意思的一幕。

    “诸位同僚,其实开元年间的宰相李林甫,也不是通过科举上位的……”

    说话的,却是从刚才为止,就一直露出期待表情的“解缙”。

    解缙,第一代内阁成员之一!

    当然,眼下的内阁,只是侍讲、侍读学士、韩林官员等组成的皇帝“顾问”机构,并没有明朝中后期,如同“宰相”一般的权柄。

    但就算如此,作为前几年一直备受重用,编撰本朝重要“典籍文献”,且享受“尚书”待遇的解缙。

    依旧是诸臣之内,位置较高的一层。

    因此,在其开口后,众臣便纷纷将视线转移,倒要看看对方说个什么。

    刚才被“死盯着”的李至刚,这一瞬间,只感觉压力全无。

    但他却愣神一般的看向解缙,他与解缙关系尚可,但正因此他也知道,对方才气十足,自幼便有天才神童之名,但官场嗅觉却如同白痴。

    然而,哪怕是对其有了解,但对方能在这个时候,依旧敢跳出来,还是他没想到的。

    他李至刚都能被称“佞臣”,在某些官员的眼里,怕是和蔡京都成为同道中人了,但也没胆子,在这个时候还跳在全体官员的面前!

    这位不愧是他的仁兄,也太敢了吧?

    自己这点媚上的小聪明,放到蠢直的仁兄面前,确实是小巫见大巫!

    实则……

    眼下的解缙,却还真另有心思。

    在这位皇上接连提出,宗室弟子入朝为官,身入军中后。

    解缙就目光一亮,没错了,皇上定然是看到了我的奏折,所以才提前试探百官,同时为接下来的施政,作出准备。

    自己的奏折内容是什么?

    将这些宗室弟子,放在山川要害之处、封于一县、监控一地、仿照古之诸侯,九年一考,大贤者封公、贤者封侯……有过者降爵……

    这是核心!

    而实际上,他在此基础上,也曾言说如果这等封爵之说,皇上担心是遵循古法,有复古之嫌的话,那就不如换一个说法,只需让宗室子弟散于各处,监控一地,再根据贤与过,提升品级。

    如此,诸藩岁俸等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而眼下。

    解缙听到皇上一连说出“科举入仕、宗室入军”。

    不管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眼下来看,给予宗室子弟官职名义,这岂不是正契合自己奏折要领的前提?

    就算不符合,哪怕是自己硬凑。

    以后只需继续建议,皇上焉能不听取自己的意见?

    想到这里,解缙便喜不自禁的上前。

    正如一年前……百官已经赞同,圣上已经钦定成国公朱能,讨伐安南(也就是交趾,今越南)。

    但解缙偏偏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

    当初之举,解缙承认自己做错了,事后他百般思量,这才发现,自己没认识大局。

    什么是大局?

    皇上就是大局!

    因此,今日,解缙却认为自己作对了!

    当下。

    解缙看向那反对众人,当即引经据典。

    “诸位同僚,科举这一制度,虽然从隋唐而起,也是隋唐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但唐朝时期,却还有举荐制度,宰相李林甫虽为宗室,但并没有经过科举考察,而是通过宇文融的引荐,这才一举列入中枢。”

    “再者言,当初的科举选仕,并不完善。如今我大明吸取前朝教训,科举选仕以四书五经为根本,忠孝礼法为骨,宗室弟子入科举,也得凭借自身才能,方可入朝为官。”

    “我大明才华横溢者,万千二字岂可数尽?难道今日加了宗室,就担心科举制之下,有才能者也考不过他们吗?”

    解缙的突然倒戈,是百官万万没想到的。

    当即,就有人怒声喝道:“解缙,你休要胡言乱语,这岂是担心考得过考不过?宗室入朝为官,天下百姓如何看?科举为选仕所用,宗室本为皇亲国戚,选仕哪有公平可言?”

    “让天下人看在眼里,还以为这大明朝是奸臣当道,任意选用亲信!”

    “这倒简单。”解缙认真思索了片刻,这才回答道:“所谓举贤不避亲,更何况眼下我大明并无察举制,凡事都是科考,科考均是封存姓名,连主考官都不能看……倘若担心外面百姓怎么看,就失去了寻找贤才的本心,这才是走入了误区。”

    “哈哈,解学士说的对,朕深以为然!”朱棣此时可真是看到了“意外之喜”,自从对方反对“远征安南”后,他越看解缙,越是觉得讨厌。

    现在却是觉得有些喜欢。

    而皇上突然的话语。

    却让百官越发急切,但另一方面,刚才眼看局势不对的李至刚。

    此刻却眼红了。

    连忙说道:“宗室之事,诸位也不必如此心急,不妨听陛下的本意,想必也不会如大家所想,是真的要把兵权还给宗室。”

    “李学士也是个妙人。”朱棣继续笑着点头。

    而此刻,不等朱棣开口,一直站在百官首位保持沉默的朱高炽三兄弟,却也有了动静。

    朱高炽当先开口,“诸位大可放心,父皇的意思,其实也是为了我大明着想。凡是进入科举之宗室子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不能为藩王嫡系!

    第二,若想科举,必须从宗族名册上削去爵位、乃至岁俸等等待遇,只留其名。若是五代之后,便不保留,与平民百姓无异。”

    此话一出,诸臣刚才的反对情绪,这才缓和。

    但见朱高炽继续说道。

    “至于宗室入军,前提条件相同,而且从基础士卒做起,诸如小旗、总旗……到了指挥佥事之上,便要卸职回京。如此想法,也是为我大明朝培养中高层武将。并非如大家所想,再度执掌一地兵权。”

    随着太子朱高炽的话音落下,诸臣这才发现,事情远非自己等人认为。

    但另一方面,他们还是本能的觉得不妥。

    正要说什么继续反对。

    却见早已经忍不住的朱高煦,当即站出喝道。

    “你们是这也反对,那也反对。”

    “咱大明的宗室就这么点儿,不给他们发放岁俸也就罢了,连他们干什么都要拦着。尔等一口一个为大明,如今父皇好不容易想到了折中的法子,尔等却还要反对。”

    “都言忠君体国,尔等却言行不一……”

    “我大明朝还有忠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