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 第61章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61章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朱棣对于王安石的“青苗法”,也算得上熟知了。

    其核心极为简单。

    便是大宋官府主动将一些粮食、或者钱财,借给百姓,等到夏收或者秋收的时候,再由官府收取利息和本金。

    这种“借贷方式”,也不是王安石首创,只能算是改进。

    而且朱棣还记得。

    王安石施行青苗法的前提,也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在此之前,他任职知县的时候就亲自施行过,不仅仅是他,还有好几位官员共同推行。

    结果是显然意见的好。

    但后来……在朝臣都骂“奸相乱国”的时候,青苗法就是攻击王安石新政的根本!

    而此时。

    “满盘皆输?老丈,你说本官想出来的这法令,还有什么弊端不成?”

    “这本来就是为了安抚百姓,帮助百姓度过当下灾情的善举,如何能出恶果?”

    此时。

    年轻的王安石并不相信,他疑惑的看向面前的老者,期待对方的理由。

    “你在鄞县这里施政,这里仅仅一县之地,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政令发布的过程,监督官吏的作为,甚至亲自考察民间,如果他们一直坚决的按照你的想法来,这里又没有阻碍力量,当然施行的很稳。”

    “但如果遍及全国,你能保证每一个官吏,都能认真而负责的执行你的政令?”

    “此法颁布,以富国为前提,若是有各地官员为了成绩,而强迫让百姓借贷,它的出现,到时候怕不再是善举,而是剥削百姓的又一恶举!”

    “还有……民间高利借贷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会甘愿坐以待毙?”

    “更进一步,如果这些人再和当地士族联合,甚至官府联合,借助朝廷的命令,扩大规模,增高利率,到时候这法令,又是为谁而准备的?”

    年轻的知县听到后,先是逐渐睁大眼睛,认同点头。

    随后蹙眉沉思。

    突然!

    王介甫挺直身躯,对着面前的老者躬身一礼。

    “感谢老先生赐教,介甫谨记今日之谈。”

    他话锋一转。

    “但,如果因为惧怕这些就不去施行,大宋真正有困难的百姓,难道要去民间的士绅豪族借贷高额钱粮,然后等到还不上了,再卖田卖粮?”

    “官府不出手,难道等着这些富户,大发慈悲?”

    “实不相瞒,介甫已经联合多位好友,共同推行。”

    “若有成绩,来日介甫身列朝中,若为宰辅,当推行天下!”

    “至于先生今日之告诫,介甫定会探寻解决之策。”

    话音落下。

    这位年轻气盛的知县,就这么离开了。

    他性格天生执拗,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就算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他从不锦衣玉食,也没有奢华温暖的官轿,就穿着布衣,踩着布鞋,大踏步的离开……

    短短瞬息,四年即过……

    朱棣却感觉,只是恍了个神,他很快明白,这是梦境加快了时间流速。

    “老先生,我也要离开了。”

    自从四年前,王介甫在这里得到点拨之后,就开始称呼老者为“老先生”。

    而让王介甫意外的是。

    这位老先生,和他最开始遇到的时候,竟然一模一样。

    甚至……似乎还变得年轻了一些,原本斑白的头发,已经闪烁乌泽。

    牙齿俱在,步履稳健。

    “任期结束了?”老者问道。

    四年时间,鄞县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原本的灾民此时虽然谈不上富足,但吃饱穿暖却没什么问题。

    治理好了水患,此地的河流,俨然带给了百姓勃勃生机。

    王介甫又大兴教育,甚至在本县各地寻找饱读诗书之士,开启民智。

    而新法的顺利推行,更让王介甫对自己越发自信。

    此时的这位官员,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昂扬气势之中,他似有雄心壮志,等着一个机会,大展宏图,一战所愿。

    “先生,我就要离开,特来邀请先生前往一地相聚,如今分别,不知何日再见。”

    王介甫亲自邀请。

    朱棣便看到老者起身,虽然表情从始至终依旧没有任何变化,但已经默默点头。

    不一会儿。

    两人寻山等高,期间还有王介甫在此地的不少友人。

    坐在凉亭间,一行人恭送王介甫升职离开。

    相谈之时,论起历史人物,言谈之间武有白起、霍去病、李靖、项羽……

    文有:古之周公旦、霍光、诸葛孔明……

    众人皆赞其功绩。

    到了王介甫,却大声道:“商君!”

    “吾有一首诗,正是写商君。”

    王介甫站起,振声道: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此言一出,凉亭微微寂静,但所有人都不免看向这位自信、又怀有远大抱负的王介甫。

    他明着是在说商鞅。

    何尝又再不是说自己?

    而与此同时。

    朱棣却是心神一动……

    这是说的“信用”吗?

    他现在还记得,自己是为什么来到了这梦境之中,突然融入到这“老者”的视野。

    并且看到了王介甫的半生。

    原因之一,不就是在于铸币权?

    而四年前,他听到了以“青苗法”的办法,发行新币。

    但因为尚不成熟,他只是记在心里,并未真正确认。

    而现在……

    他又听到了“信用”?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是啊,若我大明发行的新币,能在百姓心里哪怕是拥有一文钱的信用,都要比百金重!

    何愁新币不通?

    他正如此想着。

    面前的景象忽然一变。

    凉亭之上,王安石和一众友人的身影逐渐模糊,似乎在远去……

    只有老者的眼神越发明亮。

    ……

    “新帝登基!大赦天下!”

    突然的一声嘹亮呼喊,让朱棣猛然清醒过来。

    他再度看去。

    却发现刚才的远山、凉亭,全然都消失不见。

    转而是繁华的闹市!

    甚至,比之应天府的繁华程度,还要更甚。

    四周的百姓全都围拢在各处,围绕“治平四年、帝王驾崩,新帝登基……”种种的字眼之上。

    朱棣这才恍然,就刚才那么一愣神的功夫。

    好几年都过去了。

    他记得历史,如果说之前在鄞县的时候,还是宋仁宗在位。

    那么治平四年,应该是宋英宗,而且听情况,好像宋英宗已经驾崩了。

    对!

    历史上的宋英宗不就是在位四年。

    那么接下来,就是宋神宗了!

    宋神宗,好像就是召“王安石”进京,启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

    就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再度抬头,心中却是惊讶更甚。

    只见,此时此刻。

    之前那位曾在鄞县的老者,就坐在椅子上,他的表情一如往常,他的容颜,更没有任何变化。

    朱棣目光转移四周,发现自己所在的是一个茶馆,但这茶馆也像是随便开的,根本没有一个客人,但却在这寸土寸金的京城之地,站稳了脚跟。

    而老者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茶馆的主人?

    街道两旁,则是各自坐着生意,其中一家还有个小孩。

    另外一家则也是个胖胖的富态老者。

    听到他们的谈话,朱棣才知道。

    这里就是北宋京城、汴梁!

    好像快过年了?

    街道四周,不少孩童兴奋的四处跑着……

    而北宋的年号,也从治平四年,来到了熙宁元年。

    朱棣感叹于这梦境的神奇,但另一方面,他也越发奇怪。

    这茶馆好几天也不见上门客人,这个不近人情甚至没有丝毫商业头脑的老者,只卖茶,而且从来不自己动手,只是把原料扔在那里,等客人自己去做。

    根本就没客人!

    但直到这一天……

    熟悉的声音再度响起。

    “老先生,介甫有礼了,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您。”

    “咦!几年不见,老先生似乎更加年轻了!”

    果然!

    正是当初在鄞县的年轻知县,只是现在的他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的“锐气”,转而变得稳重十足。

    但唯一没变的,却是那越发雄浑的自信,以及对未来越发浓厚的期待!

    “老先生,新年伊始,再次相见犹然不易!”

    老者也平淡的说道:“是啊,真不容易,当年的知县,快要上任大宋的参知政事,当朝宰辅!”

    “新的一年,才是大展宏图的开始!”

    “哈哈哈……”王安石也放声大笑起来,他很少有这种情绪快意之时,此刻却要压抑不住。

    “老先生,当初离开的时候,我就留下了一首诗。”

    “现在再次相见,我再度为您的茶楼,题一首诗!”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提笔写完之后,再度涌现无尽的豪迈和快意。

    他犹自大笑道:

    ”新帝登基,新桃总要换掉这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