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说论 » 8广东地方史专题之我印象中的客家

8广东地方史专题之我印象中的客家

    广东地方史专题之我印象中的客家

    20100928

    客家,说起客家,很惭愧,本人就是客家人。但不会说客家话,小时候常被人家说是蛇仔。客家话,算是一门语言,一门文化,一门学问。是要学的,不是说天生出来就会的,人是没有天生来就会什么东西的。之如某某古人说的君子性非异也。之如古时些儿童天才方仲永之流的先天天才。这是一个特例,刚好相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炜对答孔融!想曹操一世枭雄小时何曾正经八百作过学问,照样开建安风骨!太史公写史记不在三尺书几上而在游历万里山河后!杜甫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苏辙不甘百里小县毅然休官旅游…用冯梦龙的话简单来说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如诗仙李太白般纯粹性天才的,少之又少。

    早很久之前,我就曾有想法要搞清楚我的祖辈是哪里人,是从哪里来的。诸如同姓的名人民族英雄*或是名画家*与我会有什么关系等等。可惜一直都没有机会。现今,很好,藉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研究一下。客家人广布几近天下,何其的大,分布的也是大杂居小杂剧,东一脚西一脚的,其文化风俗等也大小不同。难以一一谈述。

    我印象中的客家。小时候,看见些大人,叫什么客家人,然后听是说客家话的就会很拉扯下关系,大有他乡遇故人的感觉。不知是现在高发展的城市的关系,还是什么。蓦然回思,努力寻搜,却发现在脑海里思索不出多一点关于客家的回忆。今时今日,我们失去的太多太多了。印象最深的是客家的粑垃糍,以前每次大姑来总是带来客家的特色的地道客家食品--粑垃糍。用荷叶包裹的,一大片,厚厚的黄色状,是黄糖的颜色。煮做非常的简单。就是一片面团掺和黄糖煮熟。咬上去韧韧,很有粘性。甜的黄糖,很填饱肚子的食物。另一个印象深的就是说客家话,因为自少跟在妈妈身边,妈妈是本地人不会说客家,只跟我们讲本地,所以我至今都不会讲客家。有段时候,见到别人讲客家时,竟会产生一种羡慕的感觉。还有的就是客家山歌,那时候小,不会欣赏,觉得难听,但很惭愧,直到现在都没曾好好欣赏过。现在好像有一个大美女,叫做什么客家仙子卢小娟,是客家的宣传大使,到处传播我们的客家文化,很好。

    说客家,就不能不先讲其背景历史。源远流长,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在以前,小时候,我是不太明白客家与本地有什么分别,就以为是一个不同的村之类的吧。原来不是。客家的形成,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要有一定的条件,譬如方言,人口地理,风俗等。

    客家,顾名思义,客,客人也,外地来的客人。家,家庭家族也。就是外地来的汉人一族。

    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称为“客家祖地”。

    一个住惯的地方,作为一个本土人的都是很重本土情的,正所谓酒是故乡浓,月是故乡明。还是家里的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故乡情水。所以,一般不到不得已,人是不会离乡别井,舍弃自己的家到他方的。那为什么他们客家人要这样,客家原来又是什么地方的人?

    讲客家人的历史似乎就是讲人口迁移历史。我们学历史的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人口大迁移。

    第一是东西晋之交的永嘉之乱,

    第二是中唐的安史之乱,

    第三是两宋之交的靖康之难。

    人口迁移一次大过一次,一次严重过一次。人口迁移基本同当时的大战争有关,其时间都基本是同天气大寒潮有关。学问的东西。真是有时候不得不服,什么东西都有拉关。似乎像是一块布一样,到处都千丝万死拉拉扯扯住,再有的时候,你是觉察不到他的重要性。一旦没了断了,就像没有了裤头带的时候才知道他的重要性。扯远了。这个麻烦,不说。

    明末清初,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不少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同治年间,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这两日想了很多,都有想写的冲动,可没那个时间,精力,能耐【我之前的孙雨单传都没写好呢】。早上上课,不知哪里漂来‘骊歌’。满有感触,定神细听发现不是,只是自己脑子里的音符跳动。马上手机找来抄写下骊歌(送别)并背诵。并下载李叔同传来看。想起高中那段悲惨孤苦经历,以及那篇满桃李。。。唉!李叔同,弘一法师无疑是个集中外古今文化多采一身的传奇人物。单从其弟子是丰子恺等可见一斑。

    晚上,广东地方史专题看广东地方史广州十三行,可见近代历史一斑。以及回忆起第一节课老师举例提及的72黄花岗烈士纪念词:尔等英魂于8年抗战的英勇。。。(只摘抄一段大意)。当老师问有无不妥时候,不知道在座的50多号大学生是不屑回答还是什么,才有那么三两个回答,是看出了是时间方面的问题,但却是还要是这样的答案:时间,不是1937年后的抗战与日本打仗,是之前跟国民党。这样的答案,孙郎听了很是气愤。在座50多位堂堂的大学生居然连这个都不知道,真是替我国担忧。抗战与抗战时期是不同的概念。抗战是1931年318事件以来的抗战。抗战时期是自77事变开始,在中国方面是国与日本打。而72黄花岗是辛亥革命之前1910年的一次对清朝的起义,不过是失败的,但是意义重大。以前我们高中学的与妻书的林觉民就是72位之一。林觉民写的与妻书,当年孙郎真是看到哭。那个明文第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也是看到哭。

    孙郎却是才发现当今大学生多不读史,不过很好,你们不读史,要不孙郎说这些就没意思了。又触动起我那写中国简史之情,遗憾的是没有时间与精力。片中广州行提到牛豆,触起我看医药近代史话,可惜自己当时没有细细品读。于此想起几件小事。之如月前选举的信息委员,我就是老师那说的全班只有一个没举手的那个,本人听到时候也是很惊讶!。我不是认为说,他不比他人好。只是我是按照人物性格分析,认为他不是做信息那种人。觉得他人也不比他强得了那去。心理学老师说的性格是天生的,没好坏之分。所以我只讲性格不关道德。他性格绝对是胆汁型的,你叫他做业务,或是先锋大将,甚是班长都可以,他有威信镇得住。但做信息一类象后勤文书处理,就很对不起了。当然人物性格是矛盾的,不到盖棺不能论定。但至少到目前事实证明我是对了。虽是这说,我们仍要有个21世纪大学生的样子。做到伏尔泰那句: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既然他身在其位,就要尊重。之如一扇窗子,你可以关上,别人也有打开的权力与理由,你虽不同意打开,但你不能剥夺人打开的权力。多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视野要看开点,不能太狭隘,太过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