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弘唐 » 第三十七章 嘲讽

第三十七章 嘲讽

    也幸亏杨氏是弘农杨氏出身,属于顶级门阀的弘农杨氏虽然不可能再如杨氏未出嫁之前那般供养她,不过衣食总算还能无忧,日子还能过的比较富足。

    武媚娘说起那段时光,也是颇多感慨,若不是今天这顿显的寒酸的膳食,若不是这里坐的是她的儿子儿媳,怕是有些话武媚娘不会再说出口,只会留在心中。

    其实她说的也不算多,就简单提起几句,毕竟当年被从武家赶出来的四个人,除了武媚娘,都已经过世。

    其中武媚娘的姐姐还是武媚娘杀的。

    当然,她不后悔杀自己亲姐姐,甚至不后悔连她女儿和儿子也全部都杀了。

    母女两个竟然勾搭自己丈夫,留下的儿子还糟践了为他们夫妇为弘儿原本选择的太子妃,他们一家都死有余辜。

    全死了,在黄泉也是一个伴儿。

    走的时候,武媚娘说让尚食局的厨娘来东宫学艺,李弘自然答应下来。

    东宫的厨娘那边,此时还带着殷王李旦府中的两个厨娘,太平公主也说要往东宫送人来学厨,多带几个尚食局的厨娘也没什么。

    一起教就是,反正那些厨娘本来也都熟,毕竟无论东宫还是几座王府,厨娘都是从宫中尚食局出来的。

    就是不知道宫中尚食局留下来那批最好的厨娘,却要来东宫向曾经不如她们的厨娘学艺会是什么心情。

    当然,这些李弘也管不了,也不用去考虑。

    武媚娘走后,李弘就差人去司农寺,等到司农寺的人前来,已经快到了黄昏。

    李弘对几个司农寺来的专业人士说了自己要他们做的事,这几个人却完全傻眼了。

    太子竟然让他们在东宫开几亩田地出来,这不是为难他们么?

    他们可是司农寺的官员,哪里拿过锄头,抗过铁锹,别说做农事,就是农田都没进过,也就偶尔坐车骑马从农田旁边经过而已。

    他们心里那个郁闷,可太子本来就是奉的陛下和娘娘旨意,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司农寺掌农事和宫中的粮食仓储。

    他们就像后世的农业专家一般,太子吩咐他们开田,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你是专家,你总不至于连最基本的都不会吧?就像你是数学家,总不至于加减乘除都不会吧!

    几个司农寺的官员心里叫苦,可是也不能拒绝,此时只能硬着头皮领下这份差事。

    也幸好时间已经晚了,就算开田,也是明天的事了。

    几个司农寺官员领命,匆匆离开,只说还需回去准备准备。

    李弘看他们离开,总觉哪里不对。

    “爱妃,本宫怎么觉得刚才几位司农寺的爱卿神色有些不对?”

    裴氏看了看李弘,只是浅笑。

    “也许是殿下太在意那几亩田了。”

    “能不在意么,在关中推广小麦,可不容易,杨炯去长安郊外统计亩产,也不知道过几日才能回来,这几日就将田开好,本宫也看看,分别种上小麦粟米,这地里到底一亩能产多少粮食。”

    “殿下也不急于一时,春华秋实,种地这种事,也急不来。”

    李弘也不多想,大概是自己太在意,所以觉得几位司农寺的官员刚才神情不对。

    司农寺一直掌着农事,他们不应该对农事生疏才对。

    此时拉了妻子,就回了寝殿。

    结婚三年的夫妻两人,现在每日都和新婚一般,不卿卿我我一两个时辰,根本不行。

    自从昨夜没陪着妻子睡,一个人辗转反侧大半宿睡不着,李弘彻底放弃一个人睡的想法。

    也幸好裴氏身子已经恢复,女人的第一次,也总算过去了。

    阳光普照大地,又是一个好天气,今日的弘文馆倒是显的特别热闹。弘文馆待制们做事的地方,此时少了一个身影,而弘文馆本来事情就不多,闲的发慌。此时剩下的弘文馆待制聚在一起,说着什么。

    “你们知道杨炯去东宫做什么去了么?”

    “难道是去东宫做官?”

    “东宫的官可不好做,当今…”

    说话的弘文馆待制话说了一半,赶紧住嘴,大唐的朝堂此时皇后掌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本该储君代管的国事,现在全由皇后掌管,皇后和太子的矛盾就摆在那里。

    可这事大家都能看到,却不能说,这就像皇帝的新装,谁说谁倒霉。

    尤其此时十几个人聚在一起,只要有一个人将大家私下议论的话说出去,敢背后议论皇后太子关系的人可都不会好过。

    “去东宫做官,你们也太看得起杨炯了,他在弘文馆待制十五年,要是能被上面看到赏识,早就做官去了。”

    周围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文人相轻,更不用说这群弘文馆的待制,他们在一起,可是谁也不会服谁。

    这群人大多数出身不错,而且少年成名,多数和杨炯一般,是举神童出身,要不也不可能进弘文馆做待制。

    何谓待制,就是在弘文馆等待编制做官,他们若非有才,皇家能给他们这种待遇。

    若是普通学子,只能通过寒窗苦读,辛苦几载甚至十几载几十载,层层科举进入官场,他们从一开始就比别人高一层。

    他们就像后世高等学府的少年班学员,自然有自己的傲气和对别人的看不起。

    其实他们更像是后世的保送生,而外面的士子还需要艰难高考,万人挤独木桥。

    别看平日大家表面和气,实则看谁都不如自己,看谁都不服。

    而杨炯在弘文馆待制十五年,一无是处,无疑是这群人最看不起的一类。

    “我知道杨炯做什么去了,他去东宫做书笔吏去了,我有确切的消息,太子殿下让杨炯去长安郊外统计小麦和粟米亩产去了。”

    “书笔吏,书笔吏…”

    众人大笑,东宫的官不好做,大家都知道。可杨炯这次去东宫,竟然连一个官都没捞到,书笔吏,杨炯竟然去东宫做了一个小吏,这连官都不是。

    平日就被大家暗中嘲讽的杨炯,此时更是成了众人嘲讽的对象,书笔吏,待制十五年,竟然去东宫做了一个书笔吏,这不要将众人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