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弘唐 » 第一百一十章 人各有志

第一百一十章 人各有志

    季母应是,赶紧向村子方向走去。

    “这位先生面生,不知道…”

    季父奉着茶水,看了看杨炯,这里的人他都认识,唯独不认识杨炯。

    在他心里,公子带来的人,应该不是什么寻常人。

    “老丈家中小郎现在随我读书,今日正好来老丈家中看看,我是这位公子的朋友,姓杨名炯。”

    “哦,是杨先生,小郎有幸能随着先生读书,真是他三生修来的福气。”

    “小郎聪慧,虽然开蒙晚些,不过好学多问,只要他勤奋,以后肯定有一番作为。”

    “爹,先生可是真有学问的人!”

    “那你以后可要好好跟着先生!”

    季父自然不是没见识的人,既然是公子身边的先生,自然是大才。要知道公子的身份可是尊贵无比,能在他身边的,能没些能耐。

    杨炯此时也只是弘文馆待制,虽然是举神童出身,名声却也不显,季父自然也没听过他的名字。

    若是换成四杰中其他三人,那季父应当是听过的,毕竟此时王勃那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早已传的长安妇孺皆知。而骆宾王则以一首咏鹅,很小就名声在外,而他朝堂之上不断讽刺武媚娘牡鸡司晨,也早已在暗中传开。

    至于卢照邻,季父可能没听过他的诗文,毕竟他在村中居住时间已久,很少过问外面事情。

    不过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北祖,又是药王孙思邈的学生,出身济南季氏三房的季父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

    他若是知道殿下给自家小郎找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不知该如何去想。

    杨炯之才,可是这个时代的顶尖,后世将其与其余三人一起称为四杰,足见其才。

    “对了,小郎,陪爹去摘些杏儿,这几天应该又熟了许多,上次公子可是很喜欢吃这个的。”

    “好,小郎这就陪爹去摘!”

    季父带着小郎离开,李弘喝了一口茶水,然后看着杨炯。

    “小郎真有慧根?”

    “杨炯自然不会胡说!”

    李弘点头,看了一眼李二虎!

    “公子,我真不是学书这块料!”

    李二虎赶紧说道,他是真不想随杨炯学书了,为了这事,他还求过春桃姐,可是春桃姐给公子吹耳边风,似乎也没用。

    “不好好学书,那还不快去帮季家父子摘杏子去!”

    “哦,公子,我这就去!”

    李弘看看李二虎的背影,也只能是无奈摇头。

    “人有千般,勉强不得!可能他的路在其它方向。”

    杨炯也是看了看李二虎的背影,笑着举杯说道。

    “让二虎也跟着你,倒是让你为难了,他若不好好学,你就当个书童杂役使唤就好。”

    “杨炯尽力让他学一些吧!能学多少,看他自己造化。”

    李弘点头!

    “杨炯,你觉得这个村子的地势如何?”

    “殿下指的是田地?”

    李弘点头。

    “这里滩地,坡地都有,倒是难得,灌溉用水也是方便,至于土地肥力如何,看村民富裕,也能看出一二,别的村子可是供养不起村中孩子学书。”

    “确实是个好地方,也确实各种地形都有,我也很是满意。”

    “公子,您的意思?”

    “你在季家多住几日,好好在村中看看,我让小郎和二虎留下陪着你,他俩这里土生土长,对各处都熟,你差遣也方便。”

    “杨炯知道了!”

    “今年就在这里,我们试着种第一茬冬小麦!”

    “公子,要是这第一茬冬小麦长的不好!”

    “你啊,我知道你心思,长的不好,没收成,我还能亏了村子里的人不成。”

    “春桃不敢这么想!”

    “你是这村子里出来的,若是不为这村子里的人想,我倒是觉得错看你了。”

    几人说着话,季父已经带着二虎小郎过来,杏子洗过,满满一盘端了桌上。

    那边季母也已经回来,手中拿的东西着实不少,两条有大半斤重的河鱼,一大块猪肉,一只老母鸡,还有成捆的蔬菜加好些黄瓜。

    季父赶紧过去接着,小郎也赶紧跑了过去帮忙。

    “老伴,家中不是有鸡和黄瓜吗?”

    “这不遇到老保长了,这些都是他硬塞给我的!”

    老季只是摇头,保长家的大丫,这几日可是来了家中几趟,老季怎么会看不出他的心思。

    刚才他其实还问了小郎,对李叔家的大丫有没有心思,小郎头摇的拨浪鼓一般。后面二虎来了,他也就没再多问了。

    鸳鸯谱也不是这么乱点的,再说,自家春桃到底是什么情况,老季还是知道的,她此时压根不可能是公子的妾。

    只是这事牵扯到当今皇后和太子,他也不敢乱说什么,只能敷衍应对。

    春桃帮着母亲去厨房忙碌,一会小丫回来,也忙着去帮娘亲和姐姐。

    “小丫,今天跑哪里去了?”

    “就在村子里啊,大丫姐硬拉着我说话呢!”

    老季无奈继续摇头!保长这是何苦,自己家哪里值得他如此结交。

    家中炊烟袅袅升起,远处本来一直闲静的村落道路上忽然喧闹起来。

    锣鼓声不断,骑着高头大马的县令,带着县上一众士绅,一群人锦衣华服,身后还跟着成群的县衙衙役和各家家丁,已经出现在那里。

    锣鼓声响起,村里的孩子纷纷跑过来,若是寻常,衙役已经要开道驱赶,今天这些人却完全没有驱赶这群孩子的意思,连众士绅看着这群孩子都喜笑颜开,仿佛看自家顽童一般。

    事先准备的果铺糖果点心都让人散出去许多。还有人更是让随行的家丁散出去不少零散铜钱。

    这村子不简单啊!今天可是东宫的人送的匾到县衙。而且吩咐务必热热闹闹将匾送到村中果园。

    县令大人来之前可是吩咐了好几遍,对一群士绅不断叮嘱。

    在哪里装腔作势,胡作非为,仗势欺人都行,在这里,都学乖点,学会夹着尾巴。

    甚至县令亲自查看了这边村落土地的归属,可硬是他这一县的父母官,也根本查不出来这村子的地是谁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