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春秋:杞人不忧天 » 第74章 最好的锚点

第74章 最好的锚点

    高傒四十岁的人了,让他重头开始学习物理学知识,肯定是扯淡的。

    姒安没打算教,只当是解释,高傒也是随耳一听,了解足矣。

    姒安指挥仆役清洗玻璃管,小心放回木盒里,下一次见面就在渤海边上了。

    送走神采奕奕的高傒,姒安返回二进院,他还有工作要做。

    早点忙完,剩下的时间用来准备中秋节的过节之物。

    八月十五了,姒安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两个多月。

    两个月时间,姒安始终在保持自己的本性,但现实与梦的交织,不是努力能够克服的困难。

    再不弄点后世的东西作为证明,他要分不清梦境和现实了。

    他不希望自己的过去变成一场梦,他的父母、朋友都是活生生的人,他爱他们,不想忘记。

    当姒安回来,其他人都在忙,临近中午前,他们不会轻易动手。

    只有姜馨会仗着特殊身份,来试探一下。

    她想要用这个小包容,证明自己一直得到姒安的偏爱,姒安乐得陪他演戏。

    这个行为,总比时不时问一句“你爱不爱我”合适,少几分质疑,多几分文雅和情调。

    两个人之间,保留一个给予对方偏爱的行为,既是爱情证明和互动,也可以避免质问自带的质疑,多好。

    太阳快要到头顶,姒安开始忙碌起来。

    没过多久,五个字已经凑齐,若不是有限制,还会更多。

    不止学习识字会越来越快,改良文字也是如此。

    毕竟有组合字的存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越来越熟练。

    只有罴一个人还在拖后腿。

    姒安这台超跑发动机,配上李克等最顶级的配置,因为罴这个破轱辘有转速上限,只能当老爷车使用。

    得亏高傒把罴的拖后腿时间算上,答应明年让李克和姜语完婚。

    若是没有“明年”限制,罴可能会被李克掐死。

    众人解散前,姒安说:“季哥哥,可还记得中秋节吗?”

    “当然,我还以为你忘了。”己季回道。

    “怎么可能忘记。”要比思念,没人比得过姒安,他可是真·穿越时空的思念。

    想起“穿越时空的思念”,姒安忽然意识到,梦里是没有声音的,像是脑电波在交流。

    如此,音乐应该是自己作为锚点最好的载体。

    更别说,音乐本身就有,记录时间和回忆的作用。

    经典老歌,就是靠这个特性,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看到姒安进入发呆状态,没人敢说话打扰。

    等姒安回神,姜馨问道:“安哥哥又想起什么了?”

    “脑海里忽然闪过一段音乐,仿佛来自很久很久以前,又像是来自很久很久以后。”

    姜馨高兴坏了,“安哥哥可以哼出来,我记录好,以后给安哥哥演奏。”

    音乐一直是姜馨的专长,但不见姒安提及,她还以为姒安不懂音乐的魅力,为此惋惜好久。

    谁知道姒安只是比较呆,还是懂的。

    若是和他一起创作一曲,时不时给姒安演奏一遍,姒安就像他的知音一样,沉醉在他的笛声中……

    那才是姜馨想象的,嫁给姒安的生活。

    姒安听完姜馨的话,也是喜笑颜开。

    “馨儿这么厉害?”

    不是姒安不相信,而是姒安不知道,中国古代曲谱怎么记录的。

    因为不知道,所以姒安无法想象,其他人能使用这个技能,这个技能也就约等于不存在。

    知识的诅咒,让无知者无畏,让知之者讲理。

    姜语夸奖道:“不要小瞧我们家馨儿,她精通鼓谱,自己编写过曲子呢。”

    鼓谱在《礼记》中有明确记载,是目前有明确记载的,最古老的乐谱。

    姜馨一点不谦虚,用力点头。

    “安哥哥,我们赶快记录,不要忘记了,自然出现的曲子,是最美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相比文章,曲子也不遑多让。

    几个被抓住的灵感,足够造就一位大师级的配乐师。

    “暂时不急,”姒安说,“我记得很清楚,先说中秋节。”

    己季接话说:“需要准备什么,交给我和大师兄,交代清楚,赶紧去记下乐谱,我们也好听一听,小师兄偶然得到的曲子。”

    毛赢问道:“为何你们都知道中秋节,我从未听说过,只知道中秋一词?”

    “我也不知道。”姜语说。

    姜馨也点头。

    己季解释说:“这是我和小师兄赏月时想到的,八月十五的月亮那么圆,小师弟用来比喻家人团圆,思念无法团圆的家人,我们都是人在异乡,都在怀念,所以设立中秋节,怀念不在身边的亲人,庆祝和身边的人团聚。”

    “很美好的节日,赢也想参加。”毛赢也是异乡漂流客啊。

    “要不要告诉父亲和哥哥,我们一起过。”姜馨问道。

    李克说:“老师和我一起知道的,通知一下子虎哥哥就可以了。”

    “毛赢师兄不如留下一起过节,今天不回国府了。”姒安劝说道。

    “哈哈哈,”毛赢笑道,“如此,我可以帮助李克师兄和己季师弟一起准备,小师弟说完要准备的东西,赶紧去记录乐谱,晚上我们一起赏月、赏乐。”

    “我可以协助记录乐谱,”姜语笑道,“表演就交给小妹,她比我厉害多了。”

    “姐姐的琴也是很厉害的。”姜馨谦虚道。

    姜馨说的琴,指后世说的古琴。

    后世为了区分各种琴,才加了一个“古”字,在古代这种乐器名字就叫琴。

    说完人事安排,开始讨论中秋节的准备。

    姒安第一想到月饼,但不知道这个时代有糖没有,也没见谁提起过。

    “有糖吗?很甜的糖。”姒安怕春秋土著们不理解,还解释一番。

    “有饴糖,可以吗?”李克问道。

    饴糖姒安是知道的,就是后世的麦芽糖,他只是不知道,西周时期就有饴糖了。

    有糖,剩下的面粉和模具不是难事。

    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常规种植小麦。

    《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人只会把常识当作检验智慧的标准,说明当时的小麦已经普及,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只是没有成为主粮。

    小麦没有成为主粮,主要是因为没有石磨。

    单纯的麦饭,不易消化吸收,口感也不好。

    粟米就不一样,营养易于吸收,口感也比麦饭好很多。

    唯一的缺点在于,生长期要经过夏季,容易遭遇干旱,导致颗粒无收。

    即便如此,小麦依然只能眼睁睁看着粟米当主粮。

    直到石磨传开,面粉演变出面条、馒头等新花样,才解决难吸收,口感差等一系列问题。

    再加上冬小麦可以避开夏季的干旱,收成相对稳定,因此得到统治者大力支持,小麦才成功挤掉小米北方主粮的地位。

    现在的贵族想要面粉,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比较麻烦,需要让仆役用石臼将小麦捣碎成粉。

    石臼制作面粉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搞出来的东西,还不够填补仆役们的力气亏空。

    只有顶尖贵族才有那么多奴仆,能够偶尔奢侈一把。

    对于高家来说,一年一次的中秋月饼,完全不是问题。

    想到面粉,姒安觉得有必要提前搞出石磨和馒头。

    那么简单且实用的物件,才是穿越者的利器。

    有这两个大杀器打底,再改小麦为主粮。

    依靠小麦产量稳定,馒头饱腹能力强,一户农民能养活更多空闲人口,军制改革才能更加顺利进行。

    不过,要等到回杞国,自己就是老大,没人能够质疑,才能准备了。

    齐国大佬太多,自己太聪明难解释是一回事,若是被断定为绝世天才,会威胁到齐国的安全,那就麻烦了。

    发明太多,也是一种烦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