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春秋:杞人不忧天 » 第91章 出发北海前

第91章 出发北海前

    说完镇邑的规划,毛赢告辞整理笔记去了。

    对他而言,只需要听一遍,有思路,稍微琢磨就能全部掌握,但以后的镇邑大夫没有条件听姒安讲解,也做不到一听就懂。

    他打算整理笔记和心得,作为未来镇邑大夫的参考,如此能最快培养出一大批可用人才。

    现在能读书识字的人,智商都不差。

    有一本书手把手教怎么当官,如此还学不会、做不好,可以直接换人了。

    李克和毛赢一起走的,他还有搜寻各种人才的任务,还都是面向民间,事情要比毛赢多很多,越早准备越好。

    姒安空闲下来,到院子里视察侍卫的训练。

    文化课已经开始了,上课老师是粟,教的正是改良后的文字和简单的数术。

    罴和宋文负责日常训练,正作为罴和粟不在时的监督。

    每一个职位都有合适的人选,不需要姒安操心了。

    他真正关心的,是侍卫们的觉悟。

    但觉悟个东西,只能让他们体会到杞国对他们的好,见识到敌人的恶,两者对比,才会出现,姒安也无能为力。

    每个人都在忙,姒安反而闲下来。

    姜馨毕竟是女子,在文字改良时能一起说说话,除此以外,他们几乎不会见面。

    高傒代表姒安处理思齐城的相关事务,国懿仲要调配物资,知识灌顶都要抽空才能做。

    唯一能陪姒安的人,只有己季了。

    他因为身份存在暴露的可能,不适合外出,每天跟着姒安一起晨练,一起虚度光阴。

    -----------------

    一晃眼,时间来到癸巳年(公元前688年)九月二十一。

    普通的一天,因为半夜一场细雨而突变,气温骤降,姒安半夜被冻醒,让仆役添了一床新被子才继续入睡。

    第二天一早,隰伯平前来拜访。

    “小师弟准备好,明天我们就出发,天气提前变了。”

    “感觉到了,”姒安说,“冬衣都准备好了,看样子,很快就不得不穿了。”

    姒安从杞国来到齐国,只带了一身皮裘,新的冬衣是姜馨吩咐人送来的。

    听说她打算亲手为自己做一套,姒安笑得合不拢嘴。

    “小师弟的护卫,按照上一次去庄子算,还多备了两条船,小师弟尽快决定人选,若是不足,隰家好继续征调船只。”

    “够了,”姒安说,“这次只会多带四个人,罴、两位师兄和小师弟。”

    “如此船只够了,明天我们就出发。”

    晚上,姒安去见高傒,说明去北海一事。

    “怎么不早说?”高傒问道。

    “今早隰伯平才来通知,老师才回府,我就来说了。”

    “隰伯平真不会办事,”高傒责备道,“你要出门,需要提防公孙无知,其他大臣可能要派人保护你,防止你出现意外,现在……”

    越想,高傒越觉得麻烦,赶忙差人去给姜诸儿报信,让他提前看住公孙无知。

    除此以外,各家大臣也要通知,让他们知道,姒安要去北海。

    至于谁家放心,谁家不放心,需要提供额外保护,由他们自己决定。

    姒安被高傒赶回院子去了,他还要去见姜诸儿,为姒安请一些士兵随行保护。

    姒安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但其他人都觉得公孙无知可能对自己下手。

    为了联姻能顺利完成,每个不想被牵连的大臣,都免不了派几个人来保护他,这样一来,人数立马暴涨。

    这些问题,隰家也会知道,不用姒安操心,他要去通知毛赢、李克和己季,准备出发了。

    姒安回到院子,其他三人接到粟的通知,都到齐了。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明天出发去北海之滨,测量标准尺,回来,就要忙碌起来了。”

    “我已经准备好了,”毛赢笑道,“今天天气变化,我就知道,小师弟等待的时机已到。”

    “我早就准备好了,”己季笑道,“这么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我可不会错过。”

    “我就不去了。”李克的回答让所有人吃惊。

    “为何?”姒安问道。

    “我今天下午听一个宋国商人说,鲁国曲阜来了一位医术高明的秦国医者行医,我要去鲁国把他带回来,若是错过时间,人就走了。”

    姒安犹豫了,这个时代中医理论都还在摸索阶段,称得上高明的人非常稀有,他确实不想错过,但他也不想李克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位医者经过这么多国家,都没有停留,大师兄有把握说服他?”毛赢问道。

    “那位医者的上一个停留地是宋国的商丘,这一次在曲阜,都是国都,中途一边治病,一边赶路,没有像在商丘和曲阜这般,停留数日,显然他在期待君主的赏识,最适合拉拢;

    从他的路线来看,他从秦国一路治病到鲁国,各国的治病方式他都有所了解,见识的病症也一定非常丰富,正是小师弟需要的人,我们不能错过。”

    己季说:“商人从鲁国到临淄,至少过去五天了,大师兄再赶过去,也要五天时间,等大师兄抵达曲阜,人可能早就走了。”

    “总要试一试,”李克笑道,“就算走了,总能打听到他的消息,追上去就是了。”

    “大师兄决定了?”姒安问道。

    李克点头说:“正事要紧,奇迹,你们见到,确认属实就足够了。”

    姒安向李克见礼,“多谢大师兄。”

    “我也是杞国的一份子。”李克笑道。

    毛赢笑道:“大家不要这么严肃,实验不只是做一次,以后还有验证,那时候再让李克师兄去见识一次,也是一样的。”

    毛赢的想法,给姒安提了一个醒,“回国以后,我打算在海边建立一个标准尺测量台,作为唯一测量地点,到时候,大师兄和我一起去,我们再测一次。”

    北海(渤海)以后会因为黄河的泥沙填埋而缩小,不适合建立永久观测台。

    姒安打算回国以后,趁莒国因为姜小白一事,处在静默状态,不敢北上引起齐国关注的空窗期。

    抢先一步拿下诸国和介国这两个弹丸小国,让杞国的国土连接上黄海,在琅琊(青岛市黄岛区西南)建立标准尺测量台。

    琅琊台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用土筑成,用来观望水势。

    传说真假并不重要,姒安只需要利用这个名分,把标准尺测量台位置定下来。

    他就是大禹的嫡系后裔,大不了他往自家的“家传古籍”里加一段进去,把传说变成“现实。”

    身份高贵就是这么豪横,只要是自家祖先相关的故事,故事有利,不管真假,他都能“证实”了。

    “遵命。”李克笑道。

    不用错过测量,李克还是非常高兴的,只不过是晚一点而已,他愿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