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春秋:杞人不忧天 » 第103章 廷令

第103章 廷令

    “接着说镇邑。”姒安没有搭理李克的反问。

    “除了镇邑大夫,我打算再设一位教化大夫,负责官学和教化;

    一位司农大夫,负责引领国民在准确时间耕种,以及收取农税;

    其余事务,交给镇邑大夫统一管理,包括以后用来平衡物价和盐价的商铺;

    三位大夫互相监督,其中税收由司农大夫独立负责,镇邑大夫无权干涉。”

    “司农大夫不仅要识字,还要精通农事,掌握交替轮作、收粮计数,对士人要求太高了。”李克说。

    毛赢点头,“很多士人都是不耕作的,让他们精通农术,非常困难。”

    毛赢是极少数精通农事的士人,绝大部分士人不屑去学习农术,觉得不符合士人的身份。

    愿意刻苦学习技术的人,通常都直肠子的“理科生”,把税收交给正直老实的人,才是姒安的最终目的。

    那些脑子好使,道德底线灵活的人,合适处理民事,少和钱粮打交道。

    “毛赢师兄不要局限在士人里,农户已经掌握农术,只需要学会文字和数术,一样可以满足司农大夫的条件,这个职位,也是留给农户孩子的上升通道;

    这条路,直通未来的卿级大司农,是农家孩子的专属,士人想要担任大司农,也可以去学习农术,从司农大夫开始干,我不反对竞争。”

    姒安不打算将司农大夫,交给没下过地的士人,他们只会把春耕秋收全部打乱。

    一旦错过时节,一年时间白白浪费,姒安不敢开这种玩笑。

    李克想到官学,忽然鼓掌欢呼,“农户的孩子从小在家学习农术,在官学学习文字和数术,如此一来,只要过了最初这段起步时间,以后都不会缺少司农大夫。”

    “大师兄厉害。”李克夸奖道。

    “这就是官学的意义?”毛赢问道。

    “没错,”姒安说,“有这个成为大夫的机会作为指引,会有更多农家孩子去求学,从而增加杞国官学的学生的数量,加上免费上学的,军属的孩子,不需要劝学,我们就能拥有足够多的读书人。”

    农耕时期的国家,对读书人的需求并不高。

    太过拔高和普及,反而会导致宋朝和明朝时期,读书人冗余的现象。

    哪怕朝堂上下都知道冗余严重,朝廷也不能不管,否则读书人没盼头,带头闹事,可不是开玩笑的。

    虽然黄巢和画家还没出生,但姒安看过剧本,知道得一清二楚。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不能推广义务教育,惟有读书高的现象,也必须遏制。

    读书、参军、种地、经商、工艺都有出路和希望,没必要死磕读书这一条路。

    不能学习秦国,只有军功可以获得爵位和土地,依靠一条腿走路。

    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底层百姓无仗可打,为了上进,只能将矛头对准秦朝官府,拉开二世而亡的序幕。

    “以后负责规划城邑,沟渠、道路的官员,也只能从工匠的群体里选拔?”毛赢问道。

    “工程规划,属于大司空,优先取有手艺的工匠子嗣,除了学习文字和数术,后续还会有专门教授水利和建造知识的建筑学院,所有课程都合格了,才能任职,司空职位只到县级城邑,一个县邑的所有镇邑规划,都由他们负责。”

    工程建设的体量,比收税种田少太多了,没有必要分布到每个镇邑。

    而且这个工种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现有能力无法培养那么多相关人才,只能省着点用。

    大司空这个职位,自然也要比大司农低一些,只能是下卿。

    “这样一来,岂不是所有行业都有出路了,除了商人。”

    姒安笑道:“商人动辄家财无数,还要什么出路?给商人的限制放松一些,就是对他们最大的仁慈了。”

    商人,大部分都是不择手段求财之人,自古以来都不配拥有过高的地位。

    直到资本的概念出现,整合资源成为巨无霸,才逆转局势。

    毛赢提这么一句,也只是提一提,帮那群眼里只有钱的人说话?不存在的。

    李克说:“镇邑三大夫已经说完,小师弟对朝堂的改革,一起说说吧,都说了两个了。”

    姒安点头,思索一会儿才开始说。

    “军队方面,除了元帅这个上卿爵位,可能会设置左右大司马,管理军队,中卿爵位;

    民户管理,设置大司徒,中卿爵位;

    官吏考核,纠察官员,设置大司士,中卿爵位;

    管理农耕和农税,设置大司农,中卿;

    君主的私人顾问,设置廷令,中卿;

    刑罚狱讼管理,设置大司寇,下卿爵位;

    祭祀礼乐、外交,设置大司礼,下卿爵位;

    土木建造和百工管理,设置大司空,下卿爵位;

    维护宫廷安危的庭卫,下卿爵位:

    维护都城安危的都卫,下卿爵位。”

    司空、司徒这些职位,都是春秋时期的官职称谓,毛赢和李克都懂。

    庭卫和都卫,名字已经说明一切,是保护国君和国都的军队,国君掌控国都的关键力量。

    唯独廷令这个官职,从未出现过。

    “小师弟,这个廷令,私人顾问,什么意思?”

    “没有具体权力,只对君主负责,专门帮助君主解决任何问题的职位,担任左右二相的过渡。”

    “小师弟打算用廷令平衡君主的权力,约束臣子?”毛赢问道。

    “没有具体权力,却是半个上卿,会不会权力过大?”李克说。

    “无实权预备国相,权力可大可小,只有通过廷令的考验,才能有担任上卿的资格,这是君权的体现,避免君权被架空,左右国相在场,他只是一个给君主提意见的人。”

    “我明白了,”毛赢说,“小师弟打算用这个职位考验未来的国相的心,是为国家,还是为自己。”

    “正是如此,”姒安笑道,“明升暗降的职位,才能考验人心。”

    中卿爵位和预备国相的名声,属于提升。

    若是国君不满意某一位大臣,可以把他放在这个位置晾一段时间,然后以不合适为由撤掉。

    因为原位置被递补了,只能闲置在家,从而达到撤职的目的。

    实权大臣忽然被调到这个好坏参半的闲职。

    忠臣自然是随意国君处置,安之若素,甚至因为国君考察自己,而感到荣幸。

    有其他想法的臣子,忽然被架空,必然会坐不住,除了司马懿这种阴人测不出来,大部分人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若是拿不准,多来几次搞心态,甚至闲置一段时间,迟早能玩明白。

    但在姒安眼里,忠臣坦荡,没有什么好遮掩的,看不透的人,已经不需要明白,一律当奸臣清除。

    杞国朝堂不需要看不透的人,哪怕是治世能臣也不行。

    这种人一旦在内部搞破坏,产生的危害,比带来的好处严重得多。

    炸弹一样的人物,姒安宁可用稍微逊色一点的靠谱替补,也绝对不碰。

    只要大方向正确,抵达目的地只需要时间,不必图一时提速。

    若是大方向不小心被这种人搞歪方向,想回来就难了。

    为了节约一点时间赌国运,不划算。

    用廷令作为过渡,好聚好散,大家都体面。

    这个职位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君主改变裁撤朝臣的理由,平稳更替,加强君主的权力。

    考察国相继承人,只是顺带的作用。

    李克和毛赢都没看出来,或者是看出来,但都默许了。

    不管怎说,他们都是好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