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春秋:杞人不忧天 » 第130章 姒安的试探与信任

第130章 姒安的试探与信任

    “公子不必怀疑我,高子先生看好公子小白,临淄城人尽皆知;

    当初若不是公子小白年幼,不足以争夺君位,即便僖公传位于姜诸儿,高子先生和国子先生合力,也能推翻他的统治,扶持公子小白登上君位;

    公子是高子先生的亲传弟子,杞国未来的国君,没有干涉齐国军权的必要,但您还是选择拉拢,身为齐国将领的我,除了帮助高子先生,为公子小白铺路,再无别的可能。”

    姒安笑道:“公冶大夫,你不应该成为一名旅帅,朝堂更适合你。”

    公冶大夫没有因为姒安的夸奖而沾沾自喜,反而因为姒安的夸奖,不得不加强取信的力度。

    真当姒安在夸奖他有政治头脑,回一句谦辞,他就没有机会了。

    姒安表面上是在夸奖他,实际是在隐晦表达,公冶大夫足智多谋,贸然相信,很可能会被欺骗,需要公冶大夫继续证明自己,足够可靠,而不是在玩无间道。

    “公子不是齐国人,不了解齐国贵族们的思维方式,可以理解;

    只要齐国上下知道公子拉拢我,他们都能猜到这个结果;

    对于齐国贵族而言,高子先生任何行为,他们都会首先考虑,是不是与公子小白有关;

    公子的行为,被齐国贵族认为是,高子先生想法中的一部分,包括拉拢隰家,在其他齐国贵族眼里,等于是高子先生在拉拢隰家;

    高子先生自请出使莒国,姜诸儿和其他贵族都非常清楚,高子先生的目的,是去见公子小白;

    所以姜诸儿才会故意传开消息,高子先生出使莒国,是为了警告莒国安分守己,不要试图派兵支持公子小白,回国继位;

    只要公子小白不傻,一定会避而不见,以免高傒真倒向姜诸儿,趁见面的机会,杀了他;

    这一局,高子先生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被姜诸儿离间他与公子小白的关系,属于一次重大失败。”

    公冶大夫只知道姒安不是齐国人,不了解齐国贵族。

    却不知道,姒安非常清楚,齐国人怎么看待他说的这些问题。

    这个信息差,足够姒安检测出他的诚意。

    他的解释,与李克分析的内容,一模一样,可以作为公冶大夫没有其他心思的佐证。

    真正的谈判,可以开始了。

    “他们会不会知道,我试图拉拢你?”

    “不会。”公冶大夫回答非常果断。

    “理由。”

    “公子的办法,可以让我的职位更进一步,我无法拒绝。”

    “不够。”

    “公子小白没有机会,我可以白赚公子一份统军秘术,若是有机会,我支持公子小白,又何妨?

    公冶虽然愚笨,但愿意相信高子先生和公子的眼光,二位都认为公子小白能回国,他一定能回国;

    公冶既然无法阻止,何不加入其中,帮助二位,支持公子小白上位,赚取一份晋身之资?”

    公冶大夫这段话说出口,他只能和姒安绑定在一起,泄密对谁都没有好处。

    姒安是杞国唯一继承人,大禹的最后一丝嫡系血脉,重要的政治身份,和高傒的庇护,足够保证他的生命安全。

    高傒明目张胆去见姜小白,姜诸儿都能当作没这回事一样,平静对待。

    姒安真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只要高傒想保住他,他就不会有危险。

    姒安要面对的,最严重的后果,也只是被姜诸儿驱逐回国,杞国与齐国交恶,重新回到鲁国的怀抱。

    公冶大夫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他们的谋划一旦泄密,勾结外臣,企图对君主图谋不轨的罪名,足够公冶大夫一家死八次。

    要说害怕泄密,公冶大夫应该比姒安更加害怕才对。

    就算他有心泄密,姒安有的是办法,倒打一耙,送他上路。

    姒安在姜诸儿面前刷的好感,不只是为了求取援助那么简单。

    只要己季的身份没有暴露,姒安无所畏惧。

    “姜诸儿可曾亏待过你?”

    春秋时期,虽然没有非常牢固的忠君思想,但没有足够的理由,他们也不会随意背叛自己的君主。

    姒安需要知道,公冶大夫愿意投靠姜小白的真正原因。

    “我不该只是一位下大夫,公子若是怀疑我的话,可以让高子先生调查我的信息,确认真假,再做决定。”

    “我相信你。”姒安微笑道。

    公冶大夫没有想到,对他百般试探的姒安,竟然就这么轻易地相信他了。

    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报姒安的信任,只能重重磕了三个响头,证明自己的心意。

    姒安赶忙扶起公冶大夫说:“公冶大夫快快请起。”

    他并不是单纯的相信公冶大夫的话,而是根据公冶大夫的综合表现,评判得出的结果。

    以公冶大夫指点侍卫队,表现出来的军事才华来看。

    能拥有这么老辣的眼光,分析战局如此犀利,至少是一方主将。

    旅帅这种被指挥的中层军官,很难拥有分析战局的战略眼光,更不会注意到国家之间的战争默契,以及破坏默契造成的后果。

    不到那个位置,接触不到这些问题。

    军队之间的指挥,只能上级指挥下级,不存在关系好,就可以指挥同级军官的情况。

    按照齐国的军制,旅帅掌管五百人,更上一级的师,掌控五个旅。

    公冶大夫能调动的极限兵力,恰好是五个旅,正好可以证明,他以前是一师之帅,符合他一方主将的身份推测。

    这些推论组合起来,才是姒安相信公冶大夫的根本。

    嘴上说的信任,不过是收拢人心,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手段。

    “公冶大夫现在能统帅五百士兵?”

    见姒安开始说正事,公冶大夫连忙回道:“正是,若是公子需要最后搏一把,我有一次机会,可以指挥两千五百人协助公子,一旦公子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和这两千五百人,都会死无葬生之地。”

    串通老部下起兵造反,若是不能推翻姜诸儿,帮助新任君主上位,把造反之罪换成拥立之功,公冶大夫必死无疑。

    “人数正好,”姒安没有注意到公冶大夫的决心,只是笑道,“我的解决办法就是,控制士兵数量,在统领可以正常指挥的范围之内,比如说五百人;

    让这五百人按照宋文的办法训练,作为破阵的尖刀,其他士兵按照正常方法指挥,跟在尖刀身后,扩大尖刀撕开的口子,以点破面,降低指挥难度的同时,也能达到击溃敌军战线的效果。”

    兵法秘术之所以不能外传,除了对国家危害极大这个原因,还有兵法本身不难理解的缘故。

    比如《三十六计》,没看过的人,很容易上当。

    一旦看过《三十六计》,知道是怎么回事,模仿运用,并不困难。

    即便不会灵活使用,遇到对手使用计谋,也能分辨出来。

    宋文战术的性质,与《三十六计》一样,公冶大夫看过几遍,就能复制出来,但是解决不了精细化指挥,无法大规模使用,所以才不得不放弃。

    领兵多年的将军都知道,持续战斗会导致前排士兵体力衰弱,也都知道,把新生力量换到前排,攻击力量衰竭的对手,可以轻松破阵。

    前辈们没有推广、使用这个战术,不是想不到,而是没有合适的办法,解决大规模细致化指挥面临的问题。

    若是强行使用,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历代主将们,即便知道这个战术,也不得不放弃改良,退回原来的硬碰硬模式。

    对于战争来说,下限的高度,远远比上限的高度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