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大美宝鸡 » 第五十八篇 东湖

第五十八篇 东湖

    东湖

    教师郭宏斌穿过写有“古饮凤池”的门洞走进了外湖,在外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湖揽胜”的牌坊,华丽的牌坊经受住了岁月的洗礼依旧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继续朝前走他看到了不系舟的阁楼,古旧的阁楼尘封了破碎的记忆将当代的祥和镌刻进了骨架里,在不系舟阁楼的前面是洗砚亭,厚重的笔墨书写着情感的点滴让悲欢离合形成了一段凄美的序曲,看完洗砚亭他停下脚步与一位老者攀谈了起来,他说东湖这几年的变化真大啊,十几年前东湖里的水很小,而且很臭,除了几棵柳树很美之外,其他的景色都很一般,而现在的东湖有了很大的变化,楼宇亭榭样样都有,很多游客都夸赞东湖又是宝鸡一处美丽的风景线。攀谈过后他走到了喜雨亭,在喜雨亭的石碑上篆刻着苏轼的喜雨亭记,宋嘉佑七年春,关中地区又逢大旱,作为府判官的苏东坡,当时的习惯必须代替太守四处求雨,“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间,颇为辛苦。他眼看着“五日不雨则无麦,平日无雨则无禾”的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日夜焦虑,正在这时,冬天忽然降下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灭了旱象。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同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而且还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之后他走过小径来到了凌虚台,凌虚台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他出任凤翔后,每逢在府内闲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鸡峰山等景,可总是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后人将凌虚台迁入东湖,苏轼当年在凌虚台写下了《凌虚台记》和《凌虚台诗》,走了一段路程他看见了苏公祠,现存的苏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规模恢复修建,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鸣琴精舍等附属建筑,正殿内有汉白玉苏公像,前院影壁上镌刻着苏东坡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论》,且有台湾故宫藏画展,实为游人赏玩瞻仰的好地方。他走着走着想起了东湖名字的由来,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苏轼有诗云:“闻音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宋仁宗嘉佑六年,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嘉佑七年,于政务之暇,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作游之所,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之后他走到了聚贤厅,聚贤厅是凤翔东湖园林管理处的办公地和进行苏轼研究的会议室,因苏东坡被凤翔人称为“苏贤良”,因而名之,同时又念“贤者以聚”的意思。游玩了东湖的所有美景教师郭宏斌依旧留恋不舍,东湖的美是凤翔人的美更是宝鸡人的美,它的秀丽不是那种奇艳的美而是一种婉约之后的沉静美,坐在石头上他想起了自己在东湖的内湖游玩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