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一人之下,金丹在腹成阳神 » 第三十三章 海山了

第三十三章 海山了

    “天真得可爱!”

    黑佛母没有顾及袭来的攻击,一锤定音后,琉璃境域化为一地碎片。

    眼见黑白二炁即将撞上肉身,把她碾碎成渣。

    突然一道佛光乍现,盖过周遭一切,直接护住魔佛的真身。

    “南无摩罗天子——!”

    魔咒再现,稍微落入下风的白虚水避无可避,却也无需躲避。

    他虽无法抵挡梵音入耳,牵神动魄,但眼下刚好另有其人能够做到。

    或者说并非人,而是内景中正在“大闹天宫”的金毛猿猴!

    没有再固守心神,护住经脉,白虚水选择敞开心扉,仅用琉璃炁衣防御袭击。

    今晚他也发现了,热武器实在难以硬接,无关口径等威力因素,而是火力一旦形成覆盖,就得消耗大量的炁对抗。

    看来之后遇到此等情况,还是灵活躲避为妙。

    不过面对异人,组织起厚厚的琉璃炁墙,还是有优势。

    起码一时间不会产生裂纹。

    稳住心态,白虚水只等再度陷入内景之中。

    他的出阳神功夫可以离开内景,却不能自主进入。

    毕竟只有那些天赋异禀的奇门术士才能如此。

    而且细说来,他化自在天魔咒的内景与印象中的奇门内景不同。

    奇门内景分为两种,对应两种气局。

    人体本身就是精密的气局,不必多说。

    天地寰宇又是外界自然的气局,存续时间至今无法探明。

    而他化自在天魔咒引出的气局,与以上二者有相似,也有不同。

    说是单纯的幻象,能以假乱真,但其中的生灵又像是真的。

    白虚水修行已久,不难察觉,那只金猿所象征的,正是他的精气神。

    只是没有熔炼为一体。

    否则便喧宾夺主了,比什么心魔还要恐怖。

    心魔起码要潜伏行事,干扰修行者的道心,使其走火入魔。

    这泼猴倒好,一经出现就仗着本事无法无天。

    比那孙悟空还无理取闹。

    至少孙大圣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完成了蜕变。

    所以民间才有大圣庙,佛堂里也有斗战圣佛的尊位,广受香火供奉。

    转眼间,白虚水已经重入内景。

    与外界对应,内景的时间流速要慢上许多。

    决定因素在于入局之人,若是心性不稳,彻底沉沦,可能到死都走不出内景。

    即便如此,心性坚毅之人也并非一路畅通无阻。

    前者在内景待上一辈子,外界可能才过去一天。

    后者则另论,可能像白虚水一样勘破内景,靠出阳神之类的奇术脱身。

    亦或者如那无根生,半炷香后自然而然就清醒了。

    朦朦胧胧,忽忽悠悠,一阵白光之后,白虚水眼前赫然显现一座临海仙山。

    苍林灰石,高山流水。

    岸上沙华,清浪碧波。

    海滩边,一条木舟搁浅已久,又被渔网缠绕,似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营生工具。

    白虚水不得感慨。

    先前进内景时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着。

    出内景后,只是在外界以上帝视角观看,亦无法切身体会。

    然此时此刻,身临其境,颇有另一番韵味。

    尽管知道这都是假的,可修行之人所谓修真,不正是练假成真的道么?

    天下无尽道藏,古时凡人或许难以接触,但现代只需动动手指,便能轻易得来。

    饶是如此,也不见得人人都是异人,都习得奇术妙法。

    只因道是自己走出的,最终的结果也很公允。

    好比西游师徒四人。

    上有成圣成佛成罗汉,下乃至净坛使者,八部天龙马,各有不同。

    明明都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那真经归来,看似同道,却是殊果。

    全然在于功德二字。

    离开岸边,白虚水逐渐朝山上走去。

    虽然他知道内景之中,只要想象力够丰富。

    腾云驾雾,乘鹤飞天也不过只是一个念头的事。

    但路,终究要踏踏实实地走。

    双脚离地,不染凡尘的是真神仙,而他,则是人。

    既然是人,又何须学那神仙姿态?

    世间几分常苦,几分常乐,若是自命不凡又达不到真逍遥,实则大抵是自寻烦恼罢了。

    话是这么说,道理也是这个道理。

    只是白虚水并未固执己见,依然变化出一身粗麻道袍。

    没错,进入内景时,他第一眼看到的皆是空荡,自然身上也干干净净。

    此刻要上山去见那泼猴,又衣不蔽体的话,简直不伦不类,怕是会被嘲笑为无毛猴子。

    一山跨过后,白虚水寻了处松树歇脚。

    不得不说,内景的逼真程度还是很高的,天上高挂的烈日竟能照得他大汗淋漓。

    正当白虚水倚在树荫下乘凉时,不远的山路边上恍惚可见一道人影。

    背着空空的竹篓,腰间挂着砍柴斧,似是从山下走来的樵夫。

    “老先生,小道有一事相问,不知可否耽搁耽搁?”

    白虚水走上前去拱手行礼,老樵夫见状也是乐呵,仿佛第一次见着外人。

    “道长可是上山寻仙的?若是,该要扫兴而归了。”

    “若不是,山上也不好待,有一猴王栖身于此,对我们这些本地汉还好,外来人也不差。”

    “倒是讨厌道士咯!”

    “这......”

    白虚水闻言,不知该作何态。

    老樵夫则摆了摆手,就要辞别而去。

    “老先生且慢,小道所为之事,二者皆非。”

    “哦?不为寻仙,不求上山,那应下山才对。”

    “莫不是没了干粮,走不动道?”

    放下箩筐,老樵夫从背后掏出一张饼馍,撕了一小块递给白虚水,娓娓道:

    “吃吧道长,若是如此,往东边小坡赶二里路,有处信道的农家可供招待。”

    “非也非也,小道别无所求,只是一路行走,遇得老先生您,才故作攀谈。”

    “无所求么......我乃粗俗之人,比不上道长您。”

    “还是出家好啊,不说咯不说咯,晚前若是集不齐柴,大王又要不高兴了!”

    “老先生说的大王,可是那山上猴王?”

    “道长明知故问呐,你既已知,端的再拦我为何?”

    眼见樵夫有些不耐烦,白虚水思虑再三,想出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这里是内景,那么其中出现的事物便是现实的折射。

    即遵循着一套逻辑,比如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