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河阳寺 » 第十一章 亲仁坊

第十一章 亲仁坊

    长安大道路面宽阔平整,两侧是黄土一层层夯成的围墙,围墙之内便是各坊,墙不过两米多高,坊内情形大体可见,郭暧带着众人由春明门向西走了五里左右,站在十字路口,指着西南角的务本坊向杨修远说道:“这里是国子监,国子学馆就在里面。”

    杨修远坐在马背上,透过坊墙仰望着坊内的庄严肃穆的建筑,心生憧憬,说道:“国子学都教些什么?”

    听到此话,郭暧不由地打了个哈欠,捂着嘴说道:“都是孔夫子那一套,诗书礼易什么的,无聊的很。”

    杨修远说道:“看来和在河阳寺里学的差不多。”

    “哎,那可不一样了。”郭暧纠正说道:“我听说你们在河阳寺上课自在的很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惠施从来不管。在国子监读书可大大的不同,首先是不能旷课,每天晚上得准点睡觉,夜不归宿的会记录在案,请假也是要事先申请,教官批准后才能走,要是逾期不归,就等着退学吧。我这次去汤城也是请了半个月的事假,落下的课程得赶紧补上,要不然荀考时又要挨批了,不过……”说着,郭暧冲着杨修远狡黠一笑,倾过身来,小声说道:“杨兄弟你的才学我是知道,到时候还望指点一二。”

    杨修远连连摆手,说道:“我才学了多少,哪里能指点国子学的学生。”

    郭暧嘿嘿一笑,缰绳一拉,马头转而向东,招呼杨修远看过来,说道:“可不是白让你指点的,要是我这次旬考的好,我爹一高兴,赏钱下来了,我带你去这里面转转。”

    所谓旬考,是国子监三大考之一,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习的课程,不及格的要受罚。除旬考外,还有岁考、毕业考,分别是一年一考和毕业考试。

    杨修远顺着郭暧说的方向,向东看去,只见大路的另一边又有一坊,坊内杨柳依依,影影重重,朱楼叠翠,不知坊深几许,暖风吹来,居然稍带着淡淡的香粉气息,侧耳倾听,隐约还有女子的阵阵欢声笑语,杨修远不解,问道:“这里是?”

    郭暧别有深意地哼了一声,搭着杨修远的肩膀说道:“这里便是平康坊了。”

    杨修远更是疑惑,问道:“平康坊怎么了?”

    郭暧的一个随从催马上前几步,笑着说道:“这平康坊是京城最快活的地方,里面的小娘子可是一抓一大把,像你这样的,诗写的好,人又长的俊俏,到了里面还不得被那群豺狼饿虎连拉带抢,生吞活剥了啊!”说完,郭暧及身边的随从都放声大笑,无不弯腰屈背,其中一人笑的把马鞭都掉地上了。

    杨修远现在算是明白了,原来这平康坊乃是花柳之地,他瞬间脸腾地一红,自己都能感觉到滚烫,连忙扭头到别处,说道:“这……不行不行!”

    郭暧见把杨修远逗涩了,存心要再开他的玩笑,便转身对随从们说道:“哦,我知道了,人家杨兄弟在家里有个小娘子了,所以看不上平康坊的这些庸脂俗粉。”

    随从们又是一阵浪笑,纷纷说道:“这个自然,汤城的温家小娘子贤良淑德,貌美如花,舞跳的又好,不是这些花钱就能买到的女子可以比的。”

    杨修远被众人一阵调笑,虽是有些羞怯,但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是见他们拿自己的心上人和艺妓比较,便心有不悦,愠声说道:“她家也是长安的。”

    郭暧听出话音不对,连忙对众人摆摆手,示意这个话题就此结束,然后对一个随从说道:“你先到府里禀报一声,说我们马上就到。”

    那人道了一声“是”,便拍马向南而去。

    郭暧收拾了一下神态,缓声对杨修远说道:“刚才虽然说国子监规矩大,但你是伴学,不受那些约束,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跟在河阳寺里一样就好。”

    杨修远说道:“机会难得,不远千里来到长安,自然是想多长些本领的,可不能荒废了。”

    郭暧神色肃然,点头称是,随即众人骑马徐徐向前,过了平康坊,又走了一坊之地,便到了亲仁坊。

    一入坊门,和在大街上便不一样了,坊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人来人往,高屋大楼鳞次栉比,沿街店铺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各色美食的香气混杂在一起,弥漫于喧嚣的空气里,一派繁华都市的大景象,杨修远不禁暗暗叫道:“好热闹!”

    郭暧走到坊内西北一处宅子门口,翻身下马,又帮杨修远勒住马,说道:“这里便是我家了。”

    杨修远也下了马,只见前方宅院飞檐重楼,白墙红门,华丽气派的门头上有一块大大的牌匾,上书“郭府”二字,门内外不停地有人进进出出,他们路过门口时都会朝着郭暧恭敬地作个揖,叫一声:“六郎!”郭暧也都点头致意。

    郭暧对杨修远说道:“这些都是我家的仆人,我在家排行第六,所以他们都叫我六郎。”

    排行加上郎字,乃是对关系至亲至密之人的称呼,姓氏加上排行,是熟人之间的常用叫法,杨修远于是说道:“那我还是叫你郭六吧。”

    郭暧笑道:“可以,你想叫什么都行。”说着,郭暧右臂一伸,邀请杨修远进入院中。

    杨修远把缰绳递给随从,随着郭暧走了进去,先是走过一个大大的院子,这院子两边都是马厩,拴着十多匹马,红白黑青,各个颜色都有,其中不乏俊健者。穿过马厩,又七拐八绕,过了四五道门,来到一间大堂门前,郭暧站住了,对杨修远说道:“院子有点大,皇上前前后后赏赐了好几次宅子,已经把亲仁坊的的整个西北边都划给我们家了。”

    杨修远环顾四周,见院内的仆人来来往往,有女仆在扫地,有男仆在搬运木料,还有个小厮正引导着一位身着红色官服的人朝西走去,想来是去见某位郭家高官,啧啧称赞道:“刚才我在外面听到路人说,亲仁坊不应该叫亲仁坊,而是应叫郭家坊,一开始不明白什么意思,现在看来,此言不虚。”

    郭暧呵呵一笑,指着院内来来往往的仆人,说道:“别看这些人六郎、六郎地叫我,其实他们中有很多人我并不认识,因为各个大院的仆人实在太多了,全部加起来有三千多人,有时候来回征调,又经常有旧人走,新人来,实在是记不全。”

    正说话间,忽见得有个女仆碎步到郭暧面前,行了个揖礼,说道:“六郎,老爷来了。”

    话音才落,杨修远就见一黑衣男子从前方的月洞门中走了出来,其人五十岁年纪,身材高大,浓眉宽额,耳垂似佛,长须飘飘,人还未到走跟前,已经“哈哈哈”地笑了几声。

    郭暧走了上去,叫道:“爹!”

    杨修远知道来者定然是郭子仪了,因郭子仪之前曾经官居中书令,且素有威望,无论官民,世人皆尊称其为“令公”,杨修远于是忙走上前去,作了个揖,说道:“拜见郭令公。”

    郭子仪又笑了几声,握住杨修远的手说道:“小郎君一定就是杨修远了,一路车马劳顿,辛苦了。”然后郭子仪又仔细打量了一番杨修远,不住地点头,笑吟吟地说道:“果然是才华出少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杨修远忙道:“不敢不敢,令公谬赞了。”

    郭子仪向后招了招手,便有一女仆手持朱红漆盘走上前来,盘内堆满了笔墨纸砚,还未等郭子仪说话,郭暧便抢了一步上去,拿起盘中的那块砚石仔细端详了一番,颇为埋怨地说道:“爹,这块砚石我求了好久,你都不舍得给我。”

    郭子仪瞪了他一眼,说道:“给了你也是糟蹋,你一天能写几个字?不过是把它拿到学堂里逞能罢了。”

    郭暧顽皮地哼了一声,把这块砚石递给杨修远,说道:“这个可是极品端砚,不用蓄水,哈气成墨,”说着,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朝着砚里哈了一口,片刻之后,砚中慢慢凝结出了一层水气,郭暧用食指在里面涂了一下,指肚上便满满的全是水了,他给杨修远看了下,又说道:“只哈这一口,砚内水气就不会断了,能磨出上百个字的墨来。”

    杨修远掂着这沉沉的砚石,稍微倾斜了一下,便见一股涓涓细流从砚内流了出来,忍不住咋舌称奇,心想一方砚石就已经这么神奇了,那漆盒里配套的其他物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于是把砚石放回盘中,说道:“这么贵重的东西,我怎么接收得起呢?”

    郭子仪大手一摆,说道:“一点见面礼,不成敬意,还请笑纳。”

    杨修远正欲再推辞一番,却见一个仆人快步走了过来,对郭子仪说道:“老爷,李怀光李将军到了。”

    郭子仪点了点头,转而对郭暧说道:“暧儿,你先带杨公子去房间休息,晚上一起用饭。”说完又朝杨修远笑了笑,稍带歉意地说道:“郭某虽然闲居在家,但依然杂事繁忙,恕不奉陪了。”

    杨修远说道:“令公乃朝廷肱骨,国家栋梁,自然事务繁忙。”

    郭子仪朗声一笑,转身大步离去。

    郭暧带着杨修远又向东走去,身后跟着那位手捧漆盘的侍女,又过了两个院子,进了一间宽畅明亮的屋子,房屋明亮整洁,家具被褥一应俱全,北墙有一面大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类书籍,墙上还挂着两幅山水画,这房间布置考究,精致典雅,一看就是细心准备的。

    郭暧稍微向侍女交待了几句,又对杨修远说道:“你以后就住这里吧,我住在隔壁的院子里,咱俩近的很。”郭暧说着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连着骑了三天马,着实累坏了吧,你在这里休息会儿,晚上开饭时我再来叫你,我也乏的不行了,先回去睡会儿。”说完,他便捶着后背走出了房间。

    杨修远从来没有骑过这么长时间的马,现在胳膊都是酸痛酸痛的,大腿也被马背胀的不行,适才刚进府里,拘束的很,面见郭子仪时更是小心谨慎,不敢有一丝马虎,身上的弦都紧绷着,倒也不觉得太疲备,现在到了房间里面,四周隔绝,身心整个放松下来,便一头扑到床上,发现被褥软软的,厚厚的,和自己在家里铺的大不一样,便惬心舒畅的轻声哼哼了两下,正欲沉沉睡去,突然感觉有只冰凉柔软的手抬起了自己的脚踝,又有一只手在脱自己的鞋,杨修远大叫一声,如被闪电击中一般惊跳起来,心想这房间有鬼!扭头一看,只见刚才那位手端漆盒跟进来的侍女站在床边,正掩嘴巧笑。

    一看不是女鬼,杨修远长舒了口气,一屁股坐回到床上,又朝内挪了几寸,疑感地说道:“你……你怎么还在这里?”

    那侍女宛然一笑,娇声说道:“令公让水月侍候郎君,水月不在这里,在哪里?”

    想来水月就是这侍女的名字了,杨修远第一次听到有人用名字作为自称的,心想这大城里的女子怎地如此娇作,随即说道:“我……我是个粗人,不用侍候,一个人就挺好,你快回去吧。”

    水月抿嘴笑道:“好好好,一切听郎君的吩咐就是,六郎刚才交待过水月了,以后水月就住在郎君对面的阁楼里,郎君有什么事,尽管吩咐便是。”说着水月行了个礼,便要退出去,才走了两步,又停下,转身说道:“

    河之角兮花落少

    天之涯兮燕飞小

    人如玉兮玉若老

    心有灵兮年若秒

    这首诗可是郎君所写?”

    杨修远大骇,腾地起身,惊道:“你怎么知道这首诗的?”

    水月说道:“何止是我,现在整个郭府上下哪个不知,哪个不晓,大家都在说呢,人如玉兮玉若老,倘若把她比作玉石,这洁白无暇玉石都显的苍老了呢,也不知这小娘子究竟是什么模样,竟当得起这样的诗句。”

    原来,之前郭暧刚到汤城的头几日,便着人四处收集杨修远的文章,除了探听到了当时已知的那些外,又在一处桥边的石栏隐蔽处看到了这首诗,比对了一番字迹,确定了是杨修远的手笔,当时便抄录下来,由信鸽传递回家,郭子仪看过后放在了桌子上,没有及时收起。后来有个女仆打扫房间时不经意看到了,心中喜欢,默记了下来,回去后便在郭府四下传开了。一些和郭子仪关系亲近的仆人知道内情,便说这是汤城杨修远所作,此人正在来长安的路上。

    水月把这缘由一讲,杨修远心中叫苦不迭:郭六啊郭六,你可把我害惨了,这诗是我写给温路漫的,只是还没勇气当面赠送,就先偷偷的写到一边了,原想过段日子她来长安后,寻个什么机会送给她,现在经你一转手,这么多人都知道了,这首诗是万万不能送她了。想到此处,杨修远故做镇定的轻咳一声,说道:“呃……随手写的,不值一提,不值一提,你快回去吧,我要睡觉了。”

    水月嘟了下小嘴,边走边叹:“哎,也不知是哪家的小娘子,让郎君这么牵肠挂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