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阴世点灯二十年,飞升剑斩三百仙 » 第六章 开局一个碗,尼姑过廊桥

第六章 开局一个碗,尼姑过廊桥

    妙清悄地以心声传话给师妹道:

    “你可不可以小点声?”

    “就算你心底真的这样想,也不一定得说出来让当事人听见。”

    “这世上有许多事,原本就是心里清楚就好,却不应当说出口的。”

    妙玉哼了一声:

    “我就是要让这家伙听到,别以为练了几手三脚猫的武艺就很了不起。”

    “锡卢国猎鬼人抓不到的鬼修,我白云庵能抓到。”

    “我白云庵抓不到的,更轮不到一群江湖武夫来惦记!”

    妙清瞥了一眼掌心捧着一堆不知名药片,好整以暇地嚼着的沈澄。

    见他似乎没听见姐妹俩心声对话,才道:

    “缺月州先天灵气稀薄,不利练气士修行。”

    “但也正因如此,锡卢在内的一众小国中,确实出了好几位不容小覤的武道宗师。”

    “只是你也说得没错……武道是断头路,走得再远,终究求不得长生。”

    “百年过后,再强的武夫也已成枯骨,唯有我辈金身犹存。”

    “所以,师妹你无论如何也得活到那时候。”

    “千万别对接下来要应对的敌人放松了警惕。”

    “庵中八百弟子,唯有你被座师寄予厚望,有资格接过她的衣钵……”

    听师姐提起座师,妙玉登时眼眶微红。

    “……嗯,我晓得了。”

    这边厢的沈澄,边吃着没吃完的补魂丹残片,边听着师姐妹二人的战前对话。

    他倒不是有意偷听二人心声言语。

    奈何自服食过某次炼魂所得的一颗“心眼通明丹”后。

    周遭第五楼或以下修士的心声言语,自然而然便会传进他的耳里,他想不听也没法子。

    沈澄对妙玉的多番轻蔑全然无感。

    大派仙师嘛,本来就是这副视江湖武夫如地底泥的作风。

    练气士们的阳寿,也的确要比境界相若的武夫要长久得多。

    然而那妙清,竟把能多活得百年千年与长生划上等号……

    佛门正宗的嫡传子弟,眼界也不过如此吗?

    沈澄伸手轻抚过背负木匣。

    看来,这夜是不得不用上这玩意了。

    “两位大师,准备好了?”

    妙清对他始终抱有一丝戒备,未曾怠慢,温言应道:

    “可以了。”

    “这夜你我三人连手,自当将那‘百鬼之尊’就地正法,还浮萍郡三乡六镇清平光景。”

    “就请师妹,先行开路。”

    ……

    沿着焚香镇外的官道直行,会到达一座通体以大理石建成的廊桥。

    沈澄记得陈老头提过,这座廊桥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前朝……也就是当今所称的“前秦”朝廷。

    极其热衷于建桥铺路、开山凿渠之类的大规模基建,藉此昭示国力之盛。

    当年为着建起这座横跨大河的廊桥,据说死了上千名民夫。

    阴气之重,时至今日仍未散尽。

    如今位于锡卢诸国以北的宗主国大秦王朝,虽然承袭了“秦”的国号。

    却无论在制度、文化乃至皇室血脉上。

    也与千年前那座统治半座天下的前秦帝国没半点关系,仅是林立于这西月神洲的王朝之一而已。

    沈澄不知道为甚么,陈老头明明能借着陈山主的关系,安居于书院藏书阁中读书终老。

    却偏偏要在垂老之年迁回故乡,最终横死于小镇陋居。

    他穿越前,父母亲友早已逝去,对故世并无多少思乡之情。

    唯独望向天上明月之际,时会想起。

    不知道家乡的一片月,是否也是圆满无缺。

    满月如玉盘,映于妙玉掌上瓷碗中的倒影也如玉盘。

    佛门法器,白龙瓷碗。

    能将持碗者的五感大幅扩张,方圆数十丈内,尽在感知之中。

    妙玉体质特异,双目能见阴煞之气,鬼魅邪物无所遁形。

    白云庵主世代相传的白龙瓷碗,也只有在她手中,方能发挥出定位鬼门的奇效。

    此时这面容甜美,胸怀丰满的带发尼姑,已把全副心神放在瓷碗清水之上。

    水面偶生波澜,妙玉足下便是一顿,停歇许久才再度起行。

    沈澄心想,难怪当初自己提出子时出发之际,她会这般担忧时间不够用。

    按她这走三步停一会的步伐,怕是天亮了也过不了廊桥。

    白云庵能在缺月州北部顶着佛门正宗的招牌这么多年,珍藏的法器,确实是有些本事的。

    瓷碗指引众人走过廊桥,也并没有错,鬼门的确就在廊桥另一端的荒山深处。

    只是这样下去,待一行人过了桥,“百鬼之尊”大概早就做好了对敌准备。

    到时候,为保雷震头上乌纱,还得分心顾着两个尼姑的安危……

    啧。

    走在队伍中间的妙清回眸一瞥。

    见沈澄面无表情,思索片刻,开口问道:

    “沈兄弟是小镇本地人?”

    “能在家乡有难时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确实是锋锐如刀的少年郎。”

    “可恕贫尼直言……即使今夜成功将鬼修斩杀,凭我同门二人,并无封闭鬼门的余力。”

    “只要书院仍抱持着不闻不问的方针,小镇、此郡乃至锡卢国全境……”

    “不日便将阴盛阳衰,灵气彻底流散,再不适宜生灵居住。”

    “沈兄弟是有才之士,不该埋没于小国。”

    “可曾想过此间事了,便随我师兄妹北上?”

    她这番话以心声直响于沈澄心湖,妙玉无法听见。

    沈澄若真是深藏不露的练气士,或会下意识以心声回应。

    那就正好坐实妙清心中的猜想。

    沈澄却未曾如她所愿,只以武夫聚音成线手段应道:

    “白云庵佛门正宗,仙师云集,何必招揽一个穷乡僻壤里走出来的猎鬼人。”

    “除非,诸位正等着人去办一件不得不为,却不宜由佛门弟子亲自去办的事……”

    妙清嘴角微微一翘:

    “我佛门最重因果,有恩必报,绝不会待薄了为佛办事之人……”

    沈澄却忽然间打断了她:

    “连诸位佛门弟子,也不愿为佛办的事,在下何德何能代诸位去办?”

    妙清叹息:

    “不瞒沈兄弟,我白云庵方圆百里之内,佛门清净之气浑厚无比。”

    “莫说绝不会形成鬼门,就是最弱小的孤魂野鬼也找不到一只。”

    “庵中许多年青弟子,这辈子从未真见过鬼魅阴物。”

    “而贫尼想请沈兄弟代劳的这件事,却必须得是对鬼道有深切认识之人,方能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