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奋斗明末之有个客机空间 » 第八十章:研究动力问题(求追读)

第八十章:研究动力问题(求追读)

    在明末,最不缺的就是人。

    受小冰河期的恶劣天气影响,这几年陕西的天气不是爆冷就是大旱,常常赤地千里,饥民遍地都是。

    只要有粮食,招人是很方便的。

    但林峰已经决定了近期还是要低调发展,就不能大规模招人了,防止遭到朝廷的怀疑,引起洪承畴等剿匪大佬的杀气关注。

    再说人招的再多也比不过李自成、张献忠等这个时代摇人大师动不动裹挟拉起几万、十几万的队伍。

    所以林峰考虑再三,觉得还是得走精兵发展之路。不跟他们比数量,而是要比质量。

    这打造精兵就得靠优良的装备了。

    目前四通军械厂打造的掣电一型火铳还是不错,就是产量太低了,其瓶颈就是没有合适的钻枪管器械,完全靠人工效率太低了。

    林峰思索了一番,又进入客机空间翻阅了一下相关的书籍,决定要研究解决军械生产的动力问题。

    府谷城北,四通寨。

    林峰冒着严寒来到了山寨,幸好军械厂内锻铁的火炉燃烧得正旺,里面还是很暖和的。

    “大人,这么冷的天您怎么来了?”赵知新看到了连忙迎上来说。

    林峰边走进来脱掉外套边说道:“知新啊,最近左右无事,便来山寨转转。你召集几个技术骨干,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一个技术问题。”

    “好啊,正想听听大人有什么高见。”赵知新是个技术狂,一看有技术问题可以探讨立即就去找人了。

    军械厂的人都在大车间里,很快赵知新就叫来了两个工匠,首先向林峰做了介绍,一个叫孔彬,另一个叫李应元,都是从流民中召来的,读过书、懂技术,现在是赵知新技术小团队中的骨干。

    介绍完后,赵知新一脸期待地问道:“大人,您那边又掌握什么新技术了吗?”

    “知新,现在无论是锻铁,还是打造火铳,都需要反复的捶打,如果这个力量能够用机械的方式实现,你觉得会不会提高打造的效率?”林峰问道。

    “大人,您是说像水车这样的机械装置吗?”赵知新不愧是技术专家,立即想到相关的机械。

    “是的,水车是利用水力,也就是水的力量的一种工具。”林峰回答道。

    “不过这里没有水力啊,而且即使有,水流的力量也很不稳定,很难利用起来。”赵知新显然是考虑过这个问题的。

    “那你们有没考虑过使用其他的力量?”林峰问道。

    “其他的力量?要么就是风力。”赵知新接着说道,水力、风力是古人比较常见运用的自然力了。

    “你们呢?”林峰对着两个技术骨干问道。

    “除了风力和水力,其他好像就没有了啊,要么磁石的吸力?可这个力量也太小了。”孔彬回答道。

    李应元也摇了摇头,表示没有其他的了。

    林峰听完微微一笑,看到车间内也燃烧着一个煤饼炉,上面正在用茶壶泡水。便对孔彬道:“你去把那个炉子移过来。”

    煤饼炉也不重,很快就搬了过来,这时茶里的水也开了。

    林峰起身拿起一块抹布把茶壶嘴堵上了,然后对赵知新说:“你把手放在壶盖上感受一下,小心蒸汽烫手啊。”

    赵知新立即小心地把手放了上去,不一会儿就感觉壶盖好像要跳动一样。

    “放手吧。”林峰说道。

    壶盖瞬间被顶开了。

    赵知新看着壶盖,又摸了摸手,好奇地说:“这也是一种力?”

    “是的,这就是蒸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林峰答道。

    “可是这种力很小啊,能用来干什么呢?”李应元接着说。

    “茶壶里的蒸汽力当然很小,但蒸汽力的大小跟蒸汽的多少成正比,也就是蒸汽越多力就越大。跟受力的面积成反比,比如用小一圈的壶盖,受的力就会增加一倍。”林峰说道。

    “大人,那如果建一个很大的茶壶,再把壶口开得很小,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蒸汽力?”赵知新很善于理论运用,马上推断出了他的结论。

    “是的,如果我们建一个又大又直的桶,再将产生的水蒸汽导入一个较小的管子中,就能成生一个很大的力量。”林峰答道。

    “大人,那这个力应该如何运用呢,水蒸气只有一个向前推进的力,推开了气也就没了。”赵知新提出了关键性问题。

    林峰拿起一跟细铁杆,边比划边说:“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连杆,连接一个转轮,将向前的力转化为更稳定的旋转力,这样就可以有很多用途,干很多事情了。”

    “大人这个构思实在太巧妙了,这个转轮转回来的时候,还可以把壶盖给复原,又可以重新被水蒸气顶起来,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力了。”赵知新眼睛一亮说道。

    “是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但这其中也有很多技术难题,特别是这个壶盖,以后就不叫壶盖了,称作活塞吧,它的密封性就是个大问题。如果密封不严,水蒸气都跑了,这个力就差远了。”林峰启发道。

    “还有这个连杆和转轮要反复运动,对它的强度要求很高,还需要在炼铁上多想办法。”

    “大人所说的活塞和筒壁要严丝合缝,否则摩擦太大,就很容易损坏,幸好现在已经有了精准的度量衡,仔细点应该可以做到。”

    “这个转轮要解决怎么快速旋转的问题。”

    ……

    几个人不愧都是技术骨干,很快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难点。

    这些难点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点。

    一个是密封问题。后世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用橡胶密封圈呗。不过在明朝可不好办,一般密封用都用油布,密封效果不是很好。

    林峰查了《趣味化学知识》中的土法提炼橡胶知识后,决定采取使用药材杜仲提炼的办法。

    就是将杜仲树叶浸泡磨碎,然后用碱液浸泡,就能获得杜仲胶了。这两个主要原料都方便获得,至于怎么提取,那就得反复试验了。

    这个提炼杜仲胶的效率肯定比从橡胶树上提炼要低的多,但大西北到哪里找橡胶树去啊,只能凑合着先用一下了。

    第二个是连接杠的强度问题,这个好办一点,让铁匠铺反复试验,直到打出符合要求的连接杆。

    第三个就是转轮问题,关键是旋转部位的轴承。古代一般使用硬木加上润滑来实现,但强度肯定不行,必须研发滚珠轴承了。

    林峰在这几个难点问题上一提点,赵知新等人立即恍然大悟,看向林峰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就像后世的大学生看到了科学界大拿一般,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从理论上提出了解决技术难点的办法,林峰又带着他们画了一个蒸汽机模型的草图,并交代赵知新等人尽快研发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