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怎么还能这么玩 » 粮草

粮草

    果不其然,三人见到张既后,张既也没有任何客套,直接追问昨日提到的粮草的解决之法。

    马跃胸有成竹答道:“我自幼在西北长大,西北之地地广人稀,千里无人烟实属正常之事。我等穷困人家出行没有马匹代步,行程自然极慢,且无法负重。此情形正如大军穿越大漠所面临的局面类似。”

    荀缉好奇道:“那究竟有什么办法解决此类问题?”

    恩,郭德纲应该给你颁个最佳捧哏奖。

    “几代人下来,总结出一解决之道。首先,人之所以能够行动自如,全赖进食提供能量。能否行动曰能,行动效果曰量。正如这开弓搭箭,满弓自然射得最远,但同样是满弓,四石弓与三石弓的射程却有很大差距。究其根本,就是给予箭矢能量的差距。”

    “而这进食也有讲究,不同食物所能提供的能量并不相同。以祖辈的经验,这肉食所能提供的能量要远大于五谷,且更耐饿。我昨天经过测算,若将将士所携带粮草中约七成之数替代以肉食,则当可满足将士们穿越沙漠所需。”

    马跃以张弓作为比喻,众人倒也勉强可以理解这“能量”一词,但张既作为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思虑自然更为周全,问道:“以肉食作为粮草供给自然没有问题,无非多花些银子而已。但肉食不耐久存,特别是炎热之地,极易腐烂变质。贤侄可有考虑到此点?”

    马跃微微一笑道:“自然有所考虑,所以,此法还需得配以在下一秘法,不仅保肉食月余不烂,还能减轻其重量,一举两得。”

    马跃估计要跟其他人解释变质的原理,大家也听不懂,干脆也就不仔细分说了,代以秘法。而方法其实很简单,现代人几乎人人都知道,就是经风干或熏制做成腊肉。

    既然说到是秘法,众人自然不好打听。因为此等秘法必是家门或门派的不传之秘,贸然打听只会惹人厌恶。

    “既然贤侄有此把握,这伐羌之战当可定矣。”张既抚掌大笑道:“不知这秘法需时几何?”

    “长则一月,短则半月可成。”马跃答道。根据后世的经验,若是风干,则最多需要一个月时间,这西北之地广袤无垠,风势更烈,所以这一个月肯定够用。而若采用熏干之法,花费较多,但利在速成,只需要七至十五天即可。

    “如此,我当将这两日贤侄所献之策整理成文,一并报于丞相,由丞相定夺。若无差错,此事定矣。”

    “贤侄放心,贤侄之功我必将如数呈报,料想丞相必有赏赐。贤侄可静待佳音。”

    “另外,老夫也当有所表示,这官职之位只能恩出于上,老夫也无能为力,只能等丞相裁决。我听正和提及贤侄如今仍孑然一身,无人照料,我意赠贤侄美人三名以供使唤。不知贤侄意下如何?”

    我嘞个去,张老头厚道啊,这糖衣炮弹来得如此猛烈。嗯嗯,不是我自甘腐化,实在是敌人太强大,我抵抗不住。

    马跃正待无耻的答应下来,旋即想到自己那小院,无奈苦笑道:“非是要拒绝大人好意,只是在下暂居他人之处,恐无处安置这么多人。”

    “哦,正和也与我提及过,是老夫思虑不周。这样,丞相大人的赏赐中必然会赐予贤侄宅邸,老夫也不好越俎代庖。这美人就先寄于老夫这里,待宅邸赏赐下来,老夫遣人将人给贤侄送过去。”

    额,到嘴的鸭子飞了,即便这只鸭子过段时间还是会回来。

    马跃只得无奈谢过张既,见张既似乎与荀缉和夏侯霸还有其他事情要谈,就先告辞回家。

    待马跃走后,张既又向荀缉和夏侯霸交待了一些出征前筹备的事情,便打发两人各自去忙。

    荀缉那处要筹备粮草、军械等不提,但说夏侯霸自刺史府告辞后,策马来到城外征西军大营。

    征西军大营位于长安城南约10里处,是夏侯渊统帅的征西军驻所。

    根据曹魏的军制,丞相府为最高军政机关,丞相为最高军政长官。在沿袭汉代原有军事机构的基础上,曹操在其丞相府又增加了一大批军事指挥、管理和参谋人员。

    其中领军和护军,为军事指挥和管理人员;军师祭酒,为军事参谋长;左右司马也主军务;

    同时置武卫营,即指挥官的亲兵营,负责保卫将领和宿卫工作,如许褚便是曹操中军的武卫中郎将。

    曹魏的军事机构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中军、外军和地方军。

    中军即禁卫军,是屯驻于京师地区的中央直属军,是魏国军队的核心力量,它由曹操的亲军转化而来。平时负责保卫皇宫、京师的工作,作战时由曹操或委派的将军率领。

    曹操将治所迁到邺城后,中军也分为了两部分,分别护卫许昌和邺城。

    外军主要由州郡兵组成,指奉命出征和留屯各地的机动部队。外军由诸将军、都督或监军统领,担负征讨四方,主要是与蜀、吴作战,以及留屯、镇防某一军事行政区域的任务。夏侯渊统领的便是主要负责西线战争的征西军。

    地方军也称州郡兵,是属州刺史和郡太守统辖的地方武装。主要由各地屯田兵和官员的曲部组成,平时负责地方治安,战时一般负责后勤粮草的运输以及预备部队。

    夏侯霸进得军营,经通传后来到夏侯渊帅帐之内,见夏侯渊正背负双手盯着案几后方悬挂的雍凉地形图沉默不语,便道:“奋威校尉夏侯霸参见征西大将军。”

    那夏侯渊闻声转过身来,只见其人外表粗豪,面貌白皙,身长八尺,体态健硕,多年的领军作战,使他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在这军帐之中,即便一言不发,作为儿子的夏侯霸也不敢有一丝逾矩之处。

    夏侯渊见夏侯霸已到,便问道:“今日你到刺史府去,可有收获?”

    夏侯霸躬身答道:“禀将军,属下今日奉命前往刺史府见到了张刺史,正好刺史大人正在商量伐羌之事。”

    “哦?张既现在是什么态度?”

    “刺史大人颇为赞同伐羌之举,已嘱咐刺史府佐官开始统计所需军械粮草。”

    夏侯渊闻言颇感意外,西北之地投降只在旬日之间,夏侯渊据此提出了伐羌的意见,但张既一直是不同意的。为此两人还多次争论,甚至各自上书呈报到了丞相府。

    此时夏侯渊听闻张既也是赞同此事,不由追问道:“你可知何事令张既态度有所转变?”

    夏侯霸答道:“全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