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秘造 » 第24章抵巇

第24章抵巇

    上一章讲述了鬼谷子的第三章内揵,这一章就来讲述一下鬼谷子的第四章抵巇。

    所谓抵巇,抵有两层含义。

    一是攻击之义。二是堵塞之义。

    巇,本义是间隙,缝隙,裂缝等意思。此处,引申为漏洞,缺陷,破绽,纰漏等含义。

    综合起来,抵巇,也就是两种含义。

    一是对人而言,就是攻击别人的漏洞或者缺陷之处。

    比如三十六计里面的趁火打劫,浑水摸鱼,顺手牵羊等计策。就是利用别人的漏洞与破绽,打击别人。

    二是对已而言,就是发现自己的漏洞或者破绽之后,及时堵塞或者修复漏洞和纰漏,防止别人以此攻击自己。

    在游说或者与人辩论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的言辞要金陵少露破绽,或者堵塞自己言辞中的漏洞,免得别人以此为突破口,攻击自己。另一方面,我们要寻找别人言辞的漏洞与破绽,并抓住别人的漏洞,顺势攻击对方。

    这就是鬼谷子抵巇之术的基本意义。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别人的漏洞和缺陷。比如抓住别人的把柄,然后以此为突破口,那么就可以驱使别人为自己办事。使人言听计从,从而实现自己的所欲所求。

    所以鬼谷子的抵巇术是非常实用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述一下。

    一是漏洞或者缝隙产生的原因。

    鬼谷子有言,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其意思是,天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人事的结合与分离,就像万物自然生成的一样。也是情势使然,而非人力所能为。

    比如刘邦与项羽,当面对强大残暴的秦军时,刘邦与项羽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秦军。而当秦朝被推翻后,刘邦和项羽,很快就分道扬镳,成为了敌人。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双方是结合还是分离,取决于自然的情势。

    宋朝大文豪苏轼有一句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结合与分离,实乃人事的常态。

    鬼谷子认为,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

    鬼谷子的意思是,自天地产生以来,人事就有结合与分离,就有开始与终结。而人事的结合与分离,总是不完美的。在结合或者分离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缝隙。

    比如三国时期,曹操率领百万雄师,南下征讨刘备与孙权,面对强大的曹军,刘备与孙权不得不结成盟友,共同抵抗曹操。但是他们的这种结合,也是暗潮汹涌,漏洞百出。

    例如,荆州的归属权问题,就是孙刘联盟的最大漏洞,是孙刘联盟产生裂痕的根源。

    由于这种漏洞或者裂痕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当关羽北伐曹操时,曹操挑唆东吴,偷袭荆州,断了关羽的后路。以致关羽的北伐功败垂成。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知晓事物离合的规律与法则。发现事物的缝隙与漏洞,然后利用缝隙与漏洞,实现自己的目的。

    然而,对于事物的缝隙与漏洞常常会出现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的现象。

    近而不可见,是指漏洞或者缝隙近在眼前却看不到。

    远而可知,是指漏洞或者缝隙远在天边却了解的非常清楚,

    为什么这样呢。

    鬼谷子认为,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也就是说,近而不可见者,是因为不察其辞,不察其辞,是指不善于分析别人言辞的纰漏,或者是因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好比警察审讯犯人,优秀的警察,三言两语就能诱使犯人说出真相。而平庸的警察,就算严刑拷问,只要犯人不说,也难以问出所以然来。

    为什么呢。

    因为优秀的警察善于找到犯人言辞的纰漏,而平庸的警察,则找不到重点。

    至于远而可知者,则是因为反往以验来,反往以验来就是回顾历史,借鉴历史上同类事件的经验和教训。来比证今天,或者预测未来。

    简言之,就是以古为鉴,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古代史都是当代史。

    二是,缝隙或者漏洞变化的规律。

    鬼谷子认为,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

    罅,指小的缝隙,小的纰漏。

    涧,指山与山之间的间隙。此处指中等大小的缝隙或者裂痕。

    鬼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小的缝隙或者裂缝,不能及时堵塞与修补。那么慢慢的会变成中等大小的缝隙或者裂痕。中等大小的缝隙或者裂痕,只要加紧修补,还是可以修补好的,犹如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如果出现了中等大小的缝隙或者裂缝,还不加紧修补,那将变成巨大的缝隙或者裂缝。一旦成为巨大的缝隙或者裂痕,再想修补,那就不可能了。

    好比夫妻关系,刚开始,可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矛盾。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沟通,日积月累,以致矛盾进一步扩大或者加深。到了最后,矛盾已经大得不可调和,从而导致家庭破碎,以离婚收场。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发展,总是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古往今来,王朝的兴衰,莫不如此。

    比如大明王朝,到了中后期,土地兼并,吏治腐败。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理,以致积重难返。就算崇祯皇帝是圣人在世,也难以挽回明朝灭亡的败局。

    所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那如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呢。

    鬼谷子提出了抵巇的原理。

    三是抵巇的原理。

    鬼谷子认为,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朕是征召,迹象的意思。

    巇始有朕,意思是漏洞或者缝隙产生之前,必定有先兆或者迹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缝隙或者漏洞的大小,采取适当的抵巇之法。

    鬼谷子提出了五种抵巇之法。

    分别是,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

    可抵而塞,一般指事物的内部,缝隙还未成形。那么可以用堵塞的方法,来堵住缝隙或者漏洞。

    比如扁鹊的大哥治病救人,在病人的病情还未发作,或者疾病刚刚发生之前,就将病根消除掉了。

    可抵而却,指缝隙或者漏洞已经成形或者萌芽,已经显现在事物外部,那么可以使用堵塞的方法,消除缝隙或者漏洞。

    比如刘邦,攻占咸阳之后,沉迷于酒色,不思进取。幸亏有张良,萧何这样的贤臣劝谏,匡正刘邦的错误与过失。才使刘邦统一天下的大业不至于半途而废。

    可抵而息,这是从捭阖之捭的角度来讲述抵巇之法,也就是说,如果缝隙漏洞或者矛盾已经完全公开化,变得众所周知了,那就要采用堵塞的方法,尽快使他停息,免得给别人可乘之机。

    比如元朝末年,元顺帝与其太子之间,矛盾激化,矛盾激化。在外敌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他们不是同仇敌忾,堵塞政权漏洞,而是内部互相倾轧,把有限的生力军全部消耗在内斗之中。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可抵而匿,这是从捭阖之阖的角度来讲述抵巇之法,也就是说,如果缝隙或者漏洞在暗中隐蔽的发展,那么就要采用堵塞的方法,尽快使他销声匿迹。

    比如项羽,范增多次劝谏项羽杀掉刘邦。但是项羽不听,结果养虎为患,最后被刘邦打败。

    又比如隋炀帝,宠信宇文化及,任由宇文化及暗中发展力量而不加节制,最后被宇文化及处死,取而代之。

    可抵而得,是指缝隙或者漏洞,已经大得不能弥补了。那就采取攻击的方法,取而代之。

    鬼谷子的意思是,入伙一个国家,无法通过改良的方法,来根除或者修复他的弊政。那只有采取革命的方法,取而代之。

    比如元朝末年,像刘伯温这样的知识分子,本想跻身官场,改革朝廷的弊政,挽救元朝。但是,由于元朝的吏治已经腐败透顶。朝廷已是千疮百孔,纵使圣人在世,也无力回天。于是,刘伯温只好投靠朱元璋,一举推翻元朝统治者。

    鬼谷子之所以会有取而代之的思想,是因为先秦时期,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君主一人之天下。如果君主不仁不义,臣民则可取而代之。

    比如武王伐纣,诛杀纣王,孟子认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的意思是,纣王残暴不仁,所以武王杀了他。不是弑君,而是诛杀一独夫民贼而已。

    荀子,也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抵巇的原理。

    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这四种抵巇之法,属于改良的办法。可抵而得,这种抵巇之法,则属于革命的办法,是采取改良的方法,还是采取革命的方法,取决于实际情势。

    当然,一个国家,如果通过改良方法,修补弊政,堵塞漏洞,那应该尽量采用改良的方法。因为革命的方法破坏性太大,成本太高。